辅助与超越:AI 工具在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凌园园
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小学
引言
思辨性阅读强调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分析、探究文本,而非被动接受知识,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I 工具如智能阅读平台、文本分析系统、互动学习助手等,逐渐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然而,当前AI 工具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仍存在功能利用不充分、过度依赖技术、脱离教学目标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与“超越传统模式”的双重价值。
一、当前AI 工具在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局限
(一)功能应用浅层化,未触及思辨核心
当前部分教师对AI 工具的应用停留在浅层功能,未能深入结合思辨性阅读的核心需求。多数教师仅利用AI 工具的基础功能,如文本朗读、字词查询、内容概括等,帮助学生完成基础阅读任务,却未借助AI 的智能化优势设计思辨性活动,如引导学生质疑文本逻辑、分析人物动机、对比不同观点等。这种浅层应用使得AI 工具仅成为“基础阅读辅助器”,无法推动学生深入思考,难以触及思辨性阅读的核心目标。
(二)过度依赖技术,弱化教师引导作用
在AI 工具应用过程中,部分教师存在“技术依赖”倾向,过度将教学任务交给 AI 工具,弱化了自身的引导职责。例如,让 AI 工具全程主导阅读任务设计与思辨问题生成,教师仅作为“技术操作者”监督学生使用,未根据学生的思维动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也未针对学生的思辨困惑进行深度点拨。这种模式下,AI 工具反而成为教学主导,教师的专业引导作用被边缘化,导致学生的思辨过程缺乏针对性指导,难以形成系统的思辨能力。
(三)内容适配性不足,脱离学生认知特点
现有AI 工具提供的思辨性阅读资源与任务,存在内容适配性不足的问题,未能充分契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特点。部分 AI 工具推送的思辨问题过于抽象,如直接要求学生分析文本的“深层主旨与社会意义”,超出小学生的理解范围;或提供的文本材料与学生生活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AI 工具在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的“辅助”与“超越”路径
(一)辅助:夯实基础阅读,搭建思辨起点
AI 工具可在基础阅读环节发挥辅助作用,为学生的思辨活动搭建起点。一方面,AI 工具能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如通过智能字词解析功能,结合语境解释生词含义;利用语音合成技术,以生动的语调朗读文本,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节奏与情感,为后续思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AI 工具可生成可视化阅读支架,如用思维导图梳理文本结构、用时间轴呈现事件发展脉络,帮助学生清晰把握文本框架,引导学生从“读懂内容”向“分析内容”过渡,为思辨活动提供清晰的思维路径。
(二)超越:创新思辨活动,突破传统局限
AI 工具能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创新思辨性阅读活动形式。在问题设计上,AI 工具可根据文本特点与学生认知水平,生成分层思辨问题,如基础层聚焦“文本细节质疑”,提高层侧重“人物行为分析”,拓展层引导“跨文本对比”,满足不同学生的思维发展需求;在互动形式上,AI 工具可搭建虚拟思辨场景,如模拟“文本辩论会”,让学生与AI 角色围绕文本观点展开讨论,或通过智能反馈及时回应学生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思维拓展上,AI 工具可推送与文本相关的拓展资源,如同类主题的其他文章、文本背后的文化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跳出单一文本,从更广阔的视角进行思辨,突破传统课堂资源有限的局限。
(三)融合:协同师生互动,优化思辨过程
AI 工具可作为师生互动的桥梁,优化思辨性阅读的教学过程。教师可借助AI 工具收集学生的思辨过程数据,如学生提出的问题、分析文本的思路、参与讨论的频率等,精准把握学生的思维难点,针对性设计课堂引导方案;在课堂互动中,教师可结合AI 工具生成的学生思维报告,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围绕共性困惑展开深入探究,同时鼓励学生分享个性化观点,AI 工具则实时记录讨论成果,帮助教师梳理课堂思辨脉络;课后,AI工具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推送个性化思辨任务,如让学生针对课堂未解决的问题继续探究,或撰写文本分析报告,教师通过 AI 平台查看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实现“课前—课中—课后”思辨过程的全程衔接。
三、AI 工具在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实践保障
(一)提升教师AI 应用能力,明确角色定位
加强教师 AI 应用能力培训,帮助教师掌握 AI 工具的核心功能与教学融合方法。通过专题培训、教学研讨等形式,引导教师学习AI 工具在思辨性阅读中的应用策略,如如何利用 AI 设计思辨问题、如何分析 AI 生成的学生思维数据;同时,明确教师的“主导者”角色定位,强调AI 工具是教学辅助手段,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情况,合理规划AI 工具的应用场景,避免过度依赖技术,确保教师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的专业引导作用。
(二)优化AI 工具内容设计,适配教学需求
推动AI 工具开发者与小学语文教师合作,优化工具的内容设计。根据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目标,调整AI 工具的资源库与任务生成逻辑,确保推送的文本材料贴近学生生活、思辨问题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增加AI 工具的个性化反馈功能,不仅提供标准化答案,更能针对学生的思维过程给出具体点评,如肯定学生的独特视角、指出分析中的逻辑漏洞,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同时,简化 AI 工具的操作界面,降低教师与学生的使用门槛,确保工具能高效服务于教学。
(三)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保障应用实效
构建多元评价机制,全面评估AI 工具的应用实效与学生的思辨能力发展。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文本分析成果、思辨问题解决能力,还涵盖学生使用 AI 工具的主动性、与 AI 互动中的思维深度;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AI 辅助评价相结合,教师关注学生的整体思辨表现,学生反思自身在 AI 辅助下的思维进步,AI 工具则通过数据分析客观呈现学生的思辨过程变化;同时,定期收集教师与学生对AI 工具的使用反馈,根据反馈优化工具应用策略,形成“应用—评价—改进”的良性循环,保障 AI工具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实效。
结束语
AI 工具在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既具备“辅助基础教学”的实用价值,又拥有“超越传统模式”的创新潜力。当前虽存在功能应用浅层化、过度依赖技术等局限,但通过“辅助夯实基础”“超越创新活动”“融合优化过程”的应用路径,以及教师能力提升、工具内容优化、多元评价保障等策略,能够充分发挥AI 工具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启红.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名师在线 (中英文),2025,11(25):61-63.
[2]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问题设计与指导》[J]. 小学语文教师,2025,(09):54.
[3]白彦云.整本书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启迪与智慧(上),2025,(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