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助手伴读:AI 技术下的小学语文学习新范式构建
黄萍
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小学
引言
语文学习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与文化素养的基础,而传统小学语文学习常受限于学习场景单一、个性化指导不足、互动反馈滞后等因素,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AI 技术催生的智能助手伴读,凭借实时交互、个性化适配、多维度辅助等特性,为打破传统学习局限、构建小学语文学习新范式提供了可能。智能助手伴读可贯穿语文学习全流程,既能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文本,又能在写作中提供精准辅助,还能拓展语文学习的场景与维度,推动小学语文学习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变,因此,研究其驱动的学习新范式构建具有重要教育意义。
一、智能助手伴读在小学语文学习新范式中的核心价值
(一)打破学习时空限制,拓展语文学习场景
智能助手伴读能突破课堂与书本的局限,将语文学习延伸至课后生活的多个场景。学生可借助智能助手在家庭、户外等场景开展自主阅读,如在通勤途中聆听智能助手伴读课文、在公园观察景物时通过智能助手记录写作灵感;同时,智能助手支持多终端适配,可通过手机、平板、智能音箱等设备实现随时随地的语文学习,让语文学习不再受固定时间与空间的约束,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形成“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学习新场景。
(二)提供个性化伴读服务,适配学生差异需求
小学生在语文基础、学习节奏、兴趣偏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智能助手伴读可通过数据分析精准捕捉学生的个体特点,提供个性化服务。针对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智能助手可放慢伴读语速、增加文本解读频次;针对写作基础薄弱的学生,可推送适配的素材与句式指导;同时,智能助手能根据学生的兴趣偏好推荐阅读内容,如为喜欢童话的学生推荐经典童话伴读资源,为偏爱科普的学生推送科普类文本,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配的学习节奏与内容中提升语文能力。
(三)强化互动反馈体验,激发自主学习意愿
智能助手伴读通过实时互动与即时反馈,能显著提升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与参与感。在阅读过程中,智能助手可通过提问、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如在伴读寓言故事时,主动询问学生对故事寓意的理解;在写作练习中,能实时点评学生的语句表达,给出修改建议;这种即时互动与反馈,能让学生及时获得学习成就感,减少因困惑积累导致的学习抵触情绪,激发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意愿,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二、智能助手伴读驱动的小学语文学习新范式构建路径
(一)阅读引导:助力深度文本理解与积累
在阅读学习环节,智能助手伴读可从文本解读、词汇积累、情感体悟三方面构建深度阅读路径。文本解读上,智能助手可通过分层伴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先通读全文把握大意,再分段精读分析细节,最后梳理文本结构与逻辑;词汇积累上,在伴读过程中自动标注生词,通过释义、造句、近义词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用法;情感体悟上,智能助手可通过语气模拟、情境描述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情感,如伴读抒情散文时,用温柔的语气传递作者情感,同时提问引导学生联想自身经历,深化情感共鸣。
(二)写作辅助:推动写作能力逐步提升
在写作学习环节,智能助手伴读可构建“素材积累—思路梳理—修改优化”的全流程辅助路径。素材积累阶段,智能助手可陪伴学生观察生活,引导学生记录日常见闻,并按主题分类存储素材;思路梳理阶段,通过思维导图、提问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搭建写作框架,如写记叙文时,引导学生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核心要素;修改优化阶段,智能助手可自动检测语句通顺度、语法错误,同时提供表达优化建议,如推荐更生动的形容词、更流畅的句式,帮助学生逐步提升写作质量。
(三)素养延伸:促进语文综合能力发展
智能助手伴读不仅聚焦阅读与写作能力,还能助力语文综合素养的拓展。在口语表达上,智能助手可通过对话练习、朗读指导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如设定主题让学生进行口语表述,智能助手实时纠正发音与表达逻辑;在文化素养培养上,可在伴读经典文本时补充文化背景知识,如伴读古诗时讲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在思维品质培养上,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如伴读寓言故事后,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寓意,推动学生思维的发散与深化。
三、智能助手伴读驱动小学语文学习新范式的保障措施
(一)优化智能助手技术适配,确保伴读实效
技术适配是新范式落地的基础,需从功能与体验两方面优化智能助手。功能上,强化智能助手的语音识别准确性、文本解读专业性与互动响应及时性,确保能精准理解学生需求并提供有效反馈;体验上,设计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伴读界面与交互方式,如采用卡通化视觉设计、简洁易懂的操作流程,避免复杂功能增加学生使用难度;同时,支持离线伴读功能,解决网络环境受限场景下的学习需求,确保技术能稳定服务于语文学习。
(二)规范伴读内容质量,贴合语文学习目标
优质的伴读内容是新范式发挥价值的关键,需严格把控内容质量与适配性。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筛选伴读文本,确保内容涵盖课文、经典名著、科普文章等多元类型,且难度与学生年级水平相匹配;在内容呈现上,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如在伴读说明文时,融入趣味小知识增强吸引力;同时,建立内容审核机制,确保伴读内容无错误信息、价值观积极健康,且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真正服务于语文学习目标的实现。
(三)构建家校教协同机制,强化学习支撑
智能助手伴读驱动的新范式需要家庭、学校与教师的协同支撑。学校需引导教师明确智能助手在语文教学中的定位,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而非替代教师的指导;教师可通过智能助手获取学生的学习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与薄弱环节,针对性调整教学策略;家庭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智能伴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智能助手,避免过度依赖或沉迷;通过家校教协同,形成“技术辅助—教师引导—家庭支持”的合力,确保新范式稳定推进并发挥实效。
结束语
智能助手伴读凭借技术优势,为小学语文学习新范式的构建提供了核心驱动力,其在拓展学习场景、适配个体差异、激发学习意愿等方面的价值,能有效推动小学语文学习模式的创新。在实践中,需通过阅读引导、写作辅助、素养延伸的路径构建完整学习新范式,同时依托技术优化、内容规范、家校协同的保障措施,确保新范式落地见效。
参考文献
[1]饶琳莹.信息技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多维路径[J].华夏教师,2025,(20):100-101.
[2]孙雅娟.新媒体时代 AI 技术赋能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研究[J].今传媒,2025,33(05):127-130.
[3] 胡 依 娜 .AI 技 术 在 小 学 语文 课 堂 中 的 应用 [N]. 江 苏 科 技报,2025-04-07(B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