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污水处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
孙萃芳 于志伟 王梦迟 徐月
1.身份证号:2106021985****0521 辽宁沈阳 110000 2.身份证号:2113821990****5810 辽宁沈阳 110000 3.身份证号:2107821992****501
一、市政污水处理对区域水环境的改善作用
(一)削减水体污染物,净化水质
市政污水处理通过多工艺协同作用,大幅削减污水中的各类污染物,直接改善受纳水体水质。在物理处理阶段,通过格栅、沉淀等工艺去除污水中的悬浮固体、泥沙等颗粒物,减少水体浊度;化学处理阶段,通过投加药剂去除磷、重金属等无机污染物,降低水体毒性;生物处理阶段,利用微生物代谢作用降解有机物(如 COD、BOD)、转化氮元素(如氨氮、总氮),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物质输入。经处理后,污水中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达标排放的尾水进入自然水体后,可减少对水体溶解氧的消耗,降低黑臭水体发生概率,逐步恢复水体清澈度与自净能力。
(二)调节水循环,维持水体生态平衡
市政污水处理通过优化水循环系统,助力维持区域水体生态平衡。一方面,处理后的尾水可作为再生水资源,用于市政绿化、工业冷却、河道补给等,减少对新鲜地表水的开采,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压力,保障自然水体的生态流量;另一方面,通过控制污水无序排放,避免污水挤占自然水体空间、破坏水体流场,减少因水流不畅导致的局部水质恶化。
(三)修复受损水生态,恢复水体功能
市政污水处理为受损水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基础条件,逐步恢复水体的生态服务功能。对于已受污染的河道、湖泊等水体,通过截污纳管将污水引入处理厂,切断外源污染输入,为水体生态修复创造前提;达标排放的尾水可补充水体水量,改善水体水文条件,为水生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部分污水处理厂采用生态处理工艺(如人工湿地、氧化塘),尾水在排放前经植物、微生物进一步净化,同时为水体周边构建小型生态系统,促进水体与陆地生态的衔接,逐步恢复水体的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
二、市政污水处理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与土壤 - 大气环境的改善作用
(一)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水生态群落
市政污水处理通过改善水质、优化水体环境,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与繁衍条件,保护区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污水未经处理排放时,高浓度污染物会导致水体缺氧、毒性增加,造成鱼类、底栖生物等大量死亡,破坏生物群落结构;经处理后,水体溶解氧水平回升、污染物毒性降低,适宜水生植物(如沉水植物、挺水植物)生长,进而为浮游动物、鱼类等提供食物来源与栖息场所,逐步恢复生物群落的完整性与层次性。
(二)减少土壤污染,改善土壤生态
市政污水处理通过控制污水下渗与污染物迁移,减少对区域土壤生态的破坏。未经处理的污水若通过渗漏、漫流进入土壤,会导致土壤中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累积,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影响植物生长;市政污水处理通过集中收集与处理,避免污水直接接触土壤,减少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富集。此外,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经无害化处理后可作为有机肥料或土壤改良剂,用于农田、林地改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通气性与保水性,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三)降低大气污染,优化区域空气质量
市政污水处理通过减少污染物挥发与异味排放,间接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一方面,未经处理的污水中含有大量挥发性有机物(VOCs)、硫化氢等物质,易挥发至大气中,产生异味并影响空气质量;污水处理过程
中通过密封收集、生物除臭等工艺,减少有害气体排放,降低对周边大气的污染。另一方面,通过改善水体环境,减少因水体黑臭产生的恶臭气体。
三、市政污水处理生态改善作用的制约因素与优化路径
(一)当前生态改善作用的制约因素
当前市政污水处理在发挥生态改善作用过程中,仍存在三方面制约因素:一是处理标准与工艺局限,部分地区污水处理厂执行较低排放标准,尾水中氮、磷等污染物仍对水体有潜在影响,且传统处理工艺生态化程度不足,对污染物的深度去除与资源回收能力有限;二是再生水利用不足,再生水回用体系不完善,处理后的尾水多直接排放,未充分发挥其补充生态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的作用。
(二)提升生态改善作用的优化路径
针对制约因素,需从工艺升级、资源循环、污泥处置三方面优化:一是推动污水处理工艺生态化升级,推广深度处理工艺(如膜分离、高级氧化)与生态处理技术(如人工湿地、生态滤池),提升污染物去除效率,确保尾水水质满足更高生态标准;同时,结合区域水体特征,定制化设计处理工艺,如针对富营养化水体,强化脱氮除磷工艺,减少营养盐输入。二是完善再生水利用体系,制定再生水利用激励政策,扩大再生水在生态补水、农业灌溉、工业生产等领域的应用,建立 “污水 - 处理 - 再生 - 回用” 的循环体系,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支撑区域生态平衡。
(三)强化生态改善作用的保障措施
为确保优化路径落地,需构建多维度保障措施:一是政策保障,完善污水处理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排放标准,明确污水处理厂的生态责任,同时加大对生态处理工艺、再生水利用的财政补贴与政策支持;二是技术保障,加强污水处理技术研发,推动产学研合作,开发高效、低成本的污染物去除技术与资源回收技术,提升污水处理的生态化水平;三是管理保障,建立污水处理生态效益评估体系,定期监测污水处理对区域水质、生物多样性等的影响,及时调整处理方案;同时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对污水处理生态价值的认知,鼓励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协同推动的良好局面。
结束语
市政污水处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贯穿水环境、生物多样性、土壤 - 大气环境等多个维度,是区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虽存在处理标准不足、资源利用不充分等制约因素,但通过工艺升级、资源循环与完善保障措施,可进一步提升其生态效益。未来,随着生态化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市政污水处理将在修复区域生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中发挥更重要作用,为推动区域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波. 市政工程雨污水管道施工技术分析[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5, (23): 194-196.
[2]任丽丽. 市政给排水工程污水处理的技术分析[J]. 建材发展导向,2025, 23 (15): 58-60.
[3]李明蔚, 李维, 陈聪, 邹静. 某合流制区域内市政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的研究与分析[J]. 中国市政工程, 2025, (01): 42-44+48+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