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在推动辽宁文体旅发展中的实践创新与智力支撑分析
李娜
辽宁广告职业学院
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更加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核心要义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随着文体旅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国掀起了一波文体热,2023 年辽宁省发布《辽宁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 年)》,明确到 2025 年实现文旅产业项目投资额和旅游总收入双倍增长。2024 年 6 月辽宁省出台《辽宁省打造高品质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地指导意见》,从 11 项重点任务入手,积极推动文旅产业发展。近两年间,全省各类文体旅融合项目不断增加,文旅品牌打造成效显著。本文将分别从人才培养体系、产教融合、数字技术、品牌打造、电商助农等角度分析高职教育在推动辽宁文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一、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目前,辽宁省开展的特色文旅项目包括:冰雪旅游、工业遗产、满族非遗、民宿体验、市井文化等。各高校依托区域特色,开展定制化专业,制定特色课程体系,带领学生参加融合项目实践,参与项目服务和运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体现个性化、定制化的培养特色。此外,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对接产业需求,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与岗位对接。
(一)动态调整专业方向
根据辽宁文体旅产业布局,开设细分专业方向。可针对辽宁冰雪、温泉等文旅 IP,培养冰雪景区运营、活动策划人才。可结合智慧文旅项目,开发数字艺术、VR/AR 技术应用课程。同时还可以依托沈阳旗袍文化、朝阳红山文化等资源,设置非遗技艺保护与文创产品设计方向。
(二)搭建“沉浸式”课程建设
充分发挥企业和行业协会作用,根据岗位能力需求,构建“教学创新-实践赋能-智力支撑”三位一体的“辽宁模式”理论框架。构建“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将文体旅产业需求转化为专业核心课程。引入“虚实结合”实训模式,开展“沉浸式”课程建设。
二、产教融合平台搭建
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是推动辽宁文体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积极构建"双主体"育人机制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打破传统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壁垒,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一)双主体育人机制
所谓双主体育人机制是指学校和企业作为两个主体,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主要通过教材建设、教学开展、实训指导等方面全面合作,共同完成培养任务。在教材建设上,可以邀请省内知名企业提供实际案例,学校可组织专业教师团队进行教学该着,将其转化为如项目背景、运营流程、市场反馈等标准化教学模块。充分进行整合转化,将实例融入教学过程。企业派专家参与课程设计与教学,分享行业经验。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在企业实践基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训演练。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产业发展输送适用人才。打造企业导师+专业教师的双主体培养机制。
(二)订单班与现代学徒制实践
目前,职业院校积极与企业合作,推行订单班和现代学徒制。订单班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提出用人需求,学校据此定制课程,学生入学即明确就业方向,毕业后直接进入合作企业工作。而现代学徒制是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学生兼具学徒身份,以师傅带徒弟方式在企业实践学习,毕业后可留在企业工作。
针对辽宁文体旅产业发展规划,可与省内知名龙头企业共建特色产业学院,开设如京东定向培养项目。根据就业岗位能力需求,开设定制化课程,实现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考核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确保学生毕业即能达到企业用人标准。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沈阳文创产业园等项目的实际需求,及时优化课程内容和实训安排,为辽宁文体旅产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升级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打造数字化实训平台
可根据专业需求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整合工业互联网、5G 通信、机器视觉等技术,形成全产业链实践教学体系。同时,采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仿真实训环境,提升教学效率。目前,AI 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停留在工具层面,尚未形成“教育-产业”双向赋能的智能生态。开展“省内职教智能体”专项工程,优先开发三大场景应用:民宿、非遗文创、冰雪旅游。由省内数字科技企业牵头设计开发相关系统及实训平台,形成产业发展、企业前景、学生实践的共赢局面。
同时,可以根据区域经济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新增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专业方向。积极开展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构建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五位一体的培养体系。
(二)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
可以通过省级教师集中培训、企业实践等方式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对接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打造省级教师创新团队。同时,派遣企业专家进驻课堂,参与实践教学,将企业实践项目融入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实战能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课程,全面提升课程的数字化技术水平。
四、文化传承与品牌打造
(一)开展特色文化实践活动
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定期组织文化传承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定期举办“辽宁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鼓励学生以辽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为主题进行创作。组织学生参与辽宁地方文化节庆活动的策划与执行。以为例,参与沈阳市造化大集品牌推广活动,开设营销实践班,让学生在真实的文化场景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氛围,增强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专业助力辽宁文旅品牌打造
依托广告设计专业的优势,为辽宁的文旅景区、城市形象等提供创意设计服务。为沈北造化大集绘制上集轴,通过独特的视觉形,展现大集特色和独有的浪漫风情,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吸引力。同时,为沈阳森林动物园设计品牌宣传形象,突出城市的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城市文旅品牌形象。
同时,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特色,为辽宁的文旅项目制定精准的营销策划方案。针对辽宁的冰雪旅积极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为辽宁的文旅宣传开辟新的渠道。学院组织学生团队开始网络营销班,每周四带领学生前往造化大集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制作造化大集系列短视频,展示了辽宁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美食特色等内容。通过口碑传播,扩大辽宁文旅产业的影响力。
(三)校企合作实现文化传承与品牌打造
与辽宁的文旅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共建实训基地。与沈阳故宫博物院合作,建立了文化创意设计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参与故宫文创产品设计和开发的实践机会。学生在实训基地中,能够接触到真实的文化资源和市场需求,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企业也能够从学生中选拔优秀人才,为自身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开展持续推动文化传承与品牌升级
学院将继续深挖辽宁本土文化资源,不断创新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文旅人才。同时,继续深化政府、企业的合作,积极投身于文旅产业的发展和实践,为辽宁文旅品牌升级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
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一)资源整合深度不足
目前辽宁省省内各高校现阶段所开展的校企合作项目,依然仍存在“点状分布,链式断裂”现象。部分项目局限于短期实习实践或举行单次赛事,尚未形成全产业链覆盖的持续性合作,所以很难形成规模发展;同时,企业投入资源积极性不均衡,小型企业参与度低,很难形成规模化。因此,可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现状,依托辽宁省文体旅产教融合共同体等资源,带动企业参与合作,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文体旅产业中来,形成链条式的合作模式;也可积极实行“学分银行”、“创新学分”试点,提高学生参与文体旅项目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实践学习可以转化成课程学分,提升企业和院校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为文体旅产业积累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智能技术应用滞后
以辽宁省省内高校引入智能技术为例,AI 等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停留在工具层面,学生学习和使用表层化突出,尚未形成“教育-产业”双向赋能的智能生态。那么,可以考虑开展“省内职教智能体”专项工程,优先开发三大场景应用,比如民宿、非遗文创、冰雪旅游。可以邀请省内数字科技企业牵头设计开发相关系统及实训平台,将本地旅游项目链接在一起,形成一键化预约与景区导览,形成产业发展、企业前景、学生实践的共赢局面。这样既可以加强景区间的关键和合作,也可以有效吸引省外游客来辽游览。
在辽宁振兴发展的道路上,高职教育作为文体旅产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正在积极地投身于专业体系的构建。未来随着政策协调的持续发展,高职教育必将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课堂与产业的桥梁,为辽宁文体旅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简介:
李娜(1984.12-),女,汉族,籍贯:辽宁开原副教授,学士学位,专业: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