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创新研究
周雪琴
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小学
引言
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与应用能力的基础学科,小学数学作为学科启蒙阶段,对学生后续数学学习与思维发展至关重要。陶行知教育思想诞生于实践,注重教育与生活的联结、教与学的互动,其理念打破了传统教育 “重书本、轻实践” 的局限,为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当前,部分小学数学教学仍以 “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 为主,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学生难以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也无法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因此,深入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创新,不仅能丰富数学教学方法,更能让数学教学回归育人本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数学、运用数学,提升综合素养。
1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在关联
1.1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要义
陶行知教育思想围绕 “实践育人” 展开,核心可概括为三点:一是 “生活即教育”,主张教育应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将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转化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感知知识的价值;二是 “教学做合一”,强调 “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以 “做” 为纽带连接教与学,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掌握技能。
1.2 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与育人需求
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如数字运算、图形认知、简单应用题等),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如逻辑推理、抽象概括、问题解决)与应用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小学数学教学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消除对数学的畏难情绪,建立学习自信,为后续数学学习奠定心理与能力基础。
1.3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契合性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小学数学教学存在多维度契合:从教学内容看,“生活即教育” 引导数学教学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可感,契合小学生 “具象思维为主” 的认知特点;从教学方法看,“教学做合一” 强调实践操作,与数学教学中 “通过动手操作(如拼图形、量长度)理解知识” 的需求一致,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从育人理念看,“人人皆可教” 关注个体差异,符合小学数学 “因材施教” 的教学需求,能帮助教师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全员发展。
2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存问题
2.1 教学内容脱离生活,数学实用性弱化
部分小学数学教学过度依赖教材,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上的数字、公式与习题,未能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未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如购物计价、时间管理、图形构造等),导致学生难以理解 “数学为何学、如何用”,只能机械记忆知识,无法将数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化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2.2 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主体性缺失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仍以 “教师讲授 + 学生练习” 的传统模式为主,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师占据课堂主导地位,通过单向讲解传递知识,学生多处于 “被动听、被动练” 的状态,缺乏主动探索、动手实践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活力,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与数学思维,影响学习效果。
2.3 评价方式固化,忽视综合能力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多以 “纸笔测试” 为主,评价内容聚焦于知识掌握程度(如计算准确率、公式记忆情况),忽视对学生数学思维、实践能力、学习态度的评价。这种固化的评价方式,让教师与学生过度关注 “分数”,忽视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培养与思维发展,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数学素养,也难以引导教学向 “注重实践、关注个体” 的方向改进。
3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创新路径
3.1 立足 “生活即教育”,重构生活化教学内容
以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思想为指导,打破教材局限,重构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内容。教师可从学生日常生活动身,挖掘购物、家务、游戏等场景中的数学素材,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如用 “超市购物计算总价” 讲解加减运算,用 “整理房间分类物品” 讲解统计知识,用 “测量教室长度” 讲解长度单位;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鼓励学生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数学教学贴近生活、服务生活,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3.2 践行 “教学做合一”,创新实践型教学方法
依据 “教学做合一” 理念,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打造 “实践型” 课堂。教师可设计动手操作活动,如让学生通过拼搭积木理解图形特征,通过称重、测量掌握量的概念,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实际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做” 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理解原理;同时,引入项目式学习,围绕 “校园绿化面积计算”“班级活动预算规划” 等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合数学知识完成项目任务,在实践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与合作能力,实现“学做结合、知行统一”。
3.3 遵循 “人人皆可教”,完善个性化评价体系
以 “人人皆可教” 思想为指引,打破单一的纸笔测试评价模式,完善个性化的小学数学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应兼顾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既关注学生的计算准确率、知识理解度,也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如解题思路创新性)、实践能力(如动手操作效果)、学习态度(如参与度、主动性);评价主体可引入学生自评、互评与家长评价,从多维度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评价方式可采用 “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品与进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现 “以评促学、因材施教”,助力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发展。
结束语
陶行知教育思想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其 “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人人皆可教” 的理念,能有效破解当前数学教学脱离生活、忽视实践、评价固化等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深入理解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涵,将其与数学学科特点、学生认知规律结合,通过重构生活化内容、创新实践型方法、完善个性化评价,推动小学数学教学从 “知识导向” 转向 “素养导向”。唯有如此,才能让数学教学回归育人本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魅力、提升数学能力,为其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莉. 陶行知教育评价思想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探析[J]. 数学之友, 2025, (14): 10-12.
[2]郭通文. 以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推动小学数学推理意识培养[J]. 生活教育, 2025, (07): 77-81.
[3]黄帅. 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策略探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 (07): 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