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本土花草资源开展幼儿自然教育的路径探索
袁钟一秀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滨江苑幼儿园浪花苑分园
一、引言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对当代学前教育仍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1],而园所内的自然景观、植物资源作为幼儿最易接触的“活教材”,是开展自然教育的天然载体。
笔者所在幼儿园拥有一处约200 平方米的小花园,其中种植了凤仙花、蜀葵、水八仙、牵牛花、向日葵等多种当地常见植物,这些植物生长周期不同、形态特征各异,且具有较强的观赏性与可操作性,为中班幼儿开展自然探索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撑。基于此,本园以“花草探秘”为主题,围绕园所植物资源设计系列活动,旨在通过实践探索,为利用园所资源开展自然教育提供可行路径。
二、陶行知思想在“花草探秘”主题活动中的指导与实践
(一)以“生活即教育”为核心,挖掘园所植物的教育价值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2]。在“花草探秘”活动中,教师首先对园所小花园的植物资源进行系统梳理,结合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与发展需求,挖掘每种植物的教育价值,将植物资源转化为幼儿可感知、可探究的“生活教材”。
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带领幼儿走进小花园,以“花草寻宝”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初步认识这些植物的名称与外形特征。同时,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点,生成探究问题,将教育目标融入幼儿的生活场景,让自然教育真正源于生活、服务生活。
(二)以“社会即学校”为理念,拓展自然探索的活动空间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主张打破学校围墙,将教育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园所自然探索活动中,“社会”即幼儿身边的小花园、班级自然角、家庭种植区等空间,教师通过整合这些空间资源,为幼儿打造全方位的自然探索环境。教师将小花园划分为“凤仙花观察区”“蜀葵种植区”“水八仙生态区”“向日葵成长区”等几大区域,每个区域设置“植物成长记录牌”,由幼儿轮流负责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为了让幼儿能更细致地观察植物,教师从园所小花园采集凤仙花种子、牵牛花幼苗,在班级自然角进行种植。幼儿每天轮流照顾这些植物,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幼苗的生长变化,并将班级自然角的植物与小花园的植物进行对比,发现“同一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差异”。
(三)以“教学做合一”为方法,设计幼儿主导的探究活动
陶行知强调“教学做合一”,认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主张让幼儿在“做”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在“花草探秘”活动中,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师讲解、幼儿倾听”的教学模式,而是以幼儿为主体,设计一系列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活动,让幼儿在“做”中感知、在“探”中发现。
秋季凤仙花种子成熟时,教师带领幼儿来到小花园,让幼儿亲手采摘凤仙花果实。当幼儿不小心捏爆果实时,发现种子会“弹”出来,这一现象引发了幼儿的强烈兴趣。教师顺势引导幼儿开展探究:“凤仙花的种子为什么会‘跳’?”“种子‘跳’得有多远?”幼儿通过反复尝试捏爆果实、观察种子的传播过程,并用尺子测量种子“跳跃”的距离,最终得出“凤仙花种子靠果实爆裂传播”的结论。幼儿还将收集的凤仙花种子进行分类,作为“礼物”送给其他班级,在分享中进一步巩固对植物的认知。
三、“花草探秘”主题活动的成效与反思
(一)活动成效
1.幼儿层面:提升探究能力,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通过“花草探秘”活动,中班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与探究意识得到显著提升。在活动末期的测评中, 90% 的幼儿能准确说出五种植物的名称与主要特征, 85% 的幼儿能描述至少两种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 75% 的幼儿能提出与植物相关的探究问题。同时,幼儿对自然的情感也发生了积极变化,从最初的“随意采摘花草”转变为“主动照顾植物”,甚至会主动制止其他幼儿破坏花草的行为,初步形成了爱护自然、尊重生命的意识。
2.教师层面:转变教育理念,提升资源开发能力
在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活动引导者”,更加注重倾听幼儿的兴趣与需求,根据幼儿的反馈调整活动方案。同时,教师对园所资源的开发能力也得到提升,学会从幼儿的视角挖掘植物资源的教育价值,形成了“资源梳理—目标设定—活动设计—实践调整”的园所资源开发流程,为后续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积累了经验。
3.园所层面:丰富课程内容,构建特色教育体系
“花草探秘”主题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内容,形成了“以园所资源为核心、以自然探索为载体、以陶行知思想为指导”的特色教育模式。后续还将基于此次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开发“小花园里的昆虫”“秋天的果实”等系列主题活动,逐步构建完善的自然教育课程体系。
(二)活动反思
1.不足
一是在活动过程中,部分幼儿因动手能力较弱,在种植、测量等环节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个别指导;二是对植物资源的教育价值挖掘仍不够深入,例如水八仙的生态价值(净化水质)未充分体现,后续可结合科学探究活动进一步拓展;三是家园共育的深度不足,部分家长对自然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参与家庭种植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2.改进方向
针对上述不足,后续活动将从三方面进行改进:一是设计分层任务,为不同能力的幼儿提供适宜的操作内容(如让动手能力弱的幼儿负责记录,能力强的幼儿负责种植);二是深化资源挖掘,邀请园林专家入园指导,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植物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并融入活动设计;三是加强家园沟通,通过“家长开放日”“自然教育讲座”等形式,提升家长对自然教育的认知,鼓励家长更积极地参与到园所活动中。
四、结语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方法、工具、环境都可以从生活中得来”。[3]园所内的自然资源作为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自然教育的宝贵财富。通过“花草探秘”主题活动的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只要充分挖掘园所资源的教育价值,以幼儿为主体、以实践为核心,就能让自然教育真正落地生根,让幼儿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培养情感,实现全面发展。[4]未来,我们将继续以陶行知思想为指导,不断探索园所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路径,为幼儿打造更优质的自然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
[2]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4]李季湄,冯晓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