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技术与汽修专业跨学科融合教学体系构建与学生综合维修能力培养研究
李华
泰来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引言
随着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转型,传统汽修技术已难以适配现代汽车的技术架构 —— 现代汽车不再是单纯的机械载体,而是集机械传动、电子控制、液压气动、智能传感等多技术于一体的复杂系统。这一变革对汽修人才的能力结构提出新要求,既需要扎实的机械维修功底,又需掌握机电一体化控制原理、车载电子设备调试等技术。
一、机电技术与汽修专业跨学科融合教学体系的核心构建维度
融合型课程体系是跨学科教学的基础,需打破传统专业课程的边界,按照 “岗位需求导向、知识逻辑递进” 的原则重构课程内容。首先,明确课程融合的核心模块,围绕现代汽车维修的核心岗位能力,设置 “汽车机电基础”“车载电子控制技术”“汽车液压与气动系统维修”“智能汽车诊断与调试” 四大融合模块:“汽车机电基础” 模块整合机械原理、电路基础等知识,讲解汽车动力传动系统与电气系统的协同工作原理;“车载电子控制技术” 模块结合机电控制理论与汽车ECU技术,培养学生解读电子控制逻辑、排查电控故障的能力;“汽车液压与气动系统维修” 模块融合液压传动技术与汽车制动、转向系统维修,强化机械结构与液压控制的联动维修思维;“智能汽车诊断与调试” 模块纳入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与智能汽车维修内容,适配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汽车的维修需求。其次,优化课程衔接逻辑,按照 “基础融合 — 专项融通 — 综合应用” 的递进顺序排列课程,先通过基础模块搭建跨学科知识框架,再通过专项模块深化细分领域技能,最后通过综合应用模块(如 “汽车综合故障诊断实训”)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整合运用,避免课程内容重复或断层。
多元化评价体系是保障跨学科融合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需突破传统 “知识考核 + 技能操作” 的单一评价模式,构建 “能力导向、过程与结果并重” 的评价机制。首先,拓展评价维度,从 “知识掌握、技能应用、素养养成” 三个维度设计评价指标:知识掌握维度侧重考核跨学科知识的整合理解;技能应用维度侧重评估综合维修能力;素养养成维度侧重评价团队协作、问题解决、安全规范等职业素养。其次,丰富评价方式,采用 “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 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实训操作记录等,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与能力提升;终结性评价通过综合故障诊断考试、维修技能实操考核、跨学科知识答辩等,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维修能力。
二、机电技术与汽修专业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现存问题
部分院校的跨学科融合课程仅停留在 “课程名称融合” 或 “知识点叠加” 的表面层面,未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深度整合。一方面,课程内容仍以单一专业知识为主,跨学科内容仅作为 “附加知识点” 存在如在汽修专业的 “汽车电气设备维修” 课程中,仅简单提及机电控制理论,未深入讲解电气系统与机械系统的联动关系;另一方面,课程之间的协同性不足,机电专业课程与汽修专业课程仍按照传统教学计划独立开设,缺乏基于跨学科目标的内容重构,导致学生难以形成 “机电一体化维修” 的系统思维,在面对综合故障时仍习惯 “分专业排查”,无法高效解决跨领域问题。
跨学科融合教学对教学资源的要求远高于单一专业教学,但当前部分院校的教学资源难以满足融合需求。跨专业师资短缺,多数教师仅具备单一专业背景,缺乏跨学科知识储备与教学能力 —— 机电专业教师不熟悉汽车具体结构与维修规范,汽修专业教师不擅长解读复杂的机电控制原理,难以实现协同教学;实训设备更新滞后,部分院校的实训车辆仍以传统燃油汽车为主,缺乏配备智能电控系统、新能源动力系统的实训设备,无法支撑 “智能汽车维修”“新能源汽车机电故障排查” 等跨学科实训项目。
三、基于跨学科融合的学生综合维修能力培养路径
需从 “内容重构、逻辑优化” 两方面深化课程融合,为学生综合维修能力搭建扎实的知识与技能框架。首先,开展课程内容的深度整合,组织跨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梳理现代汽车维修岗位的能力需求,按照 “能力需求 — 知识技能映射 — 跨学科内容整合” 的逻辑,重构课程内容 —— 如针对 “汽车动力系统维修” 能力,整合机电专业的 “动力传动控制理论” 与汽修专业的 “发动机、变速箱维修” 内容,形成 “动力系统机电协同工作原理 — 故障诊断逻辑 — 维修操作规范” 的完整知识链,避免内容碎片化。其次,优化课程衔接逻辑,建立 “课程融合矩阵”,明确每门课程的跨学科知识点、与其他课程的衔接节点及能力培养目标,如 “汽车传感器技术” 课程需衔接 “机电控制原理”与 “智能汽车诊断”,在课程中设置 “传感器与 ECU 协同工作”“传感器故障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等衔接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为综合维修能力奠定基础。
需从 “师资、设备、教材” 三方面强化教学资源支撑,为学生综合维修能力培养提供硬件与软件保障。其一,加强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制定 “跨专业师资培养计划”,通过 “校企合作培训”“校内跨专业轮岗”“技能竞赛以赛促教” 等方式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 —安排机电专业教师到汽车维修企业参与实践(如电控系统维修),安排汽修专业教师参加机电技术培训;同时,建立 “跨专业师资考核机制”,将跨学科教学能力(如协同教学效果、跨学科课程开发成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激励教师主动提升融合教学能力。其二,升级实训设备与环境,加大对跨学科实训设备的投入,购置包含智能电控系统、新能源动力系统的实训车辆、智能诊断设备及虚拟仿真系统,构建 “实物实训 + 虚拟仿真” 的双重实训环境 —— 通过虚拟仿真系统模拟复杂机电故障场景,让学生在安全环境中反复练习故障排查;通过实物实训验证维修方案,提升实训效果。其三,开发融合型教材与教学资源,组织跨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编写融合型教材,教材内容需体现跨学科知识整合逻辑,配套包含微课视频、故障案例库、实训指导手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方便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融合型教材匮乏的问题。
结束语
机电技术与汽修专业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是适配汽车产业升级、培养高素质维修人才的必然选择。构建 “融合型课程体系、协同化教学模式、多元化评价体系” 的跨学科教学体系,能够打破传统专业分立的局限,为学生综合维修能力的培养提供系统性支撑。当前,跨学科融合教学仍面临课程融合不深、资源支撑不足、学生能力衔接不畅等问题,需通过深化课程融合、强化资源保障、优化能力训练等路径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4 年)[Z].2024.
[2] 张世亮。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融合的探索 [J]. 职业技术教育,2020(26):45 -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