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园共育视域下幼儿自尊心培养的联动机制研究

作者

孙青青

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幼儿园

引言

随着社会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如何打破家园教育壁垒,构建高效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家园共育在幼儿自尊心培养中的作用,成为当前幼儿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开展家园共育视域下幼儿自尊心培养的联动机制研究,对优化幼儿教育模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家园共育中幼儿自尊心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家园教育目标与理念脱节

当前,家庭与幼儿园在幼儿自尊心培养的目标与理念上存在明显差异,难以形成统一的教育方向。幼儿园通常依据幼儿教育规律与课程标准,注重通过平等互动、鼓励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强调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与自主意愿;而部分家庭在教育理念上仍存在偏差,有的家长过度关注幼儿的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忽视对幼儿自尊心的呵护,有的家长则采用权威式教育方式,习惯以批评、比较的方式对待幼儿,未能意识到这种方式对幼儿自尊心的伤害。教育目标与理念的脱节,导致家园在幼儿自尊心培养上各自为战,无法形成教育合力。

(二)家园沟通机制不健全

有效的沟通是家园协同开展幼儿自尊心培养的前提,然而当前家园沟通机制普遍存在不健全的问题。一方面,沟通频率与深度不足,幼儿园多以家长会、家园联系栏等传统方式进行沟通,沟通内容多围绕幼儿的学习生活习惯、课程实施情况等,对幼儿自尊心发展状况、教育方法等核心问题缺乏深入交流;家庭则往往在幼儿出现行为问题时才主动与幼儿园沟通,缺乏常态化的沟通意识。另一方面,沟通方式单一且单向,多以幼儿园向家庭传递信息为主,家庭的教育困惑与建议难以得到及时回应,导致家园之间信息不对称,无法针对幼儿自尊心培养制定精准的教育策略。

(三)家园责任划分不清晰

在幼儿自尊心培养过程中,家庭与幼儿园的责任边界模糊,存在“责任推诿”与“过度依赖”两种极端现象。部分老师认为幼儿自尊心培养的主要责任人是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对幼儿人格影响更大,在日常教学中忽视对幼儿自尊心的系统性培养;而部分家庭则过度依赖幼儿园,认为幼儿在园时间长,幼儿园应承担主要教育责任,自身缺乏主动学习与实践幼儿自尊心培养方法的意识。责任划分不清晰,导致家园在幼儿自尊心培养上出现“真空地带”,既影响教育效果,也不利于幼儿自尊心的持续发展。

二、家园共育视域下幼儿自尊心培养联动机制的构建

(一)建立理念共识机制,统一教育目标

以“尊重幼儿、协同育人”为核心,建立家园共育理念共识机制,实现幼儿自尊心培养目标的统一。幼儿园定期开展家园教育理念分享会,通过专家讲座、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家长传递科学的幼儿自尊心培养理念,帮助家长认识到自尊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纠正“重知识轻人格”的教育偏差;同时,幼儿园主动倾听家长的教育经验与困惑,结合家庭实际情况调整教育目标,形成“幼儿园引导、家庭参与、共同认同”的教育目标体系。此外,通过编写家园共育手册、开展线上理念打卡等活动,强化家园对幼儿自尊心培养理念的认同,为联动育人奠定思想基础。

(二)完善多元沟通机制,畅通教育渠道

构建多维度、常态化的家园沟通机制,打破信息壁垒,保障家园在幼儿自尊心培养上的高效协同。在沟通方式上,采用“线上 + 线下”融合模式,线上搭建家园共育 APP、班级交流群等即时沟通平台,方便家园随时交流幼儿在园与在家的表现、自尊心发展动态;线下开展“一对一”家访、亲子活动等深度沟通活动,针对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共同分析其自尊心发展优势与不足。在沟通内容上,建立“幼儿自尊心发展档案”,记录幼儿在自我评价、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表现,家园定期围绕档案内容开展专题沟通,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确保沟通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三)明确责任共担机制,强化协同合力

依据“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的原则,建立家园责任共担机制,清晰划分家庭与幼儿园在幼儿自尊心培养中的责任。幼儿园承担“专业引领与系统培养”责任,将幼儿自尊心培养融入日常教学活动,通过主题课程、游戏活动等方式,培养幼儿的自我认知能力与自信心;同时为家庭提供专业的教育指导,如开展家长课堂、提供教育资源等。家庭承担“日常渗透与情感支持”责任,在生活中通过平等对话、鼓励尝试、尊重选择等方式,呵护幼儿的自尊心,同时主动向幼儿园反馈幼儿在家的表现,配合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此外,建立家园责任清单,明确双方在不同教育场景下的具体职责,避免责任推诿与过度依赖。

三、家园共育视域下幼儿自尊心培养联动机制的实施保障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幼儿园教师的家园共育能力与幼儿自尊心培养专业素养,是联动机制有效实施的关键。幼儿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题培训,内容涵盖幼儿心理学、家园沟通技巧、自尊心培养方法等,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教育策略与沟通艺术;同时,开展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活动,分享家园协同培养幼儿自尊心的成功案例,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此外,建立教师家园共育考核机制,将家园沟通效果、幼儿自尊心发展状况等纳入考核指标,激励教师主动参与联动机制的实施。

(二)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构建家园共育资源共享平台,为幼儿自尊心培养提供丰富的教育支持。幼儿园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如自尊心培养绘本、游戏方案、亲子活动设计等,上传至线上平台供家长免费获取;同时,鼓励家长分享家庭中的教育经验、亲子互动案例等,形成“家园资源互补”的共享模式。此外,联合社区教育机构,邀请心理专家、资深幼教工作者入驻平台,为家园提供在线咨询服务,解答幼儿自尊心培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升教育的专业性与针对性。

(三)建立评价反馈机制

建立“幼儿发展+家园协作”双维度的评价反馈机制,动态优化联动机制的实施效果。一方面,从幼儿自我评价、人际交往、抗挫折能力等维度,定期评估幼儿自尊心发展水平,形成可视化的评价报告,为家园调整教育策略提供依据;另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家园对联动机制实施过程中沟通效果、责任履行、资源供给等方面的评价与建议,及时发现机制运行中的问题并进行优化。同时,建立评价结果公示制度,让家园清晰了解联动育人的成效与不足,激发双方持续参与的积极性。

结束语

家园共育视域下幼儿自尊心培养的联动机制,是破解当前家园教育壁垒、提升幼儿自尊心培养效果的重要路径。尽管在构建与实施过程中面临理念差异、沟通不畅、责任不清等挑战,但通过建立理念共识机制、完善多元沟通机制、明确责任共担机制,能够有效实现家园协同育人。

参考文献

[1]范琛.培养幼儿自尊心摭谈[J].知识窗(教师版),2018,(07):36.

[2]翟小坤.注重培养和保护幼儿的自尊心[J].学周刊,2017,(18):212-213.

[3]侯伟凤,张珂.幼儿自尊心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16,(06):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