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预制构件吊装施工力学性能分析
孟庆田 安雪莹
身份证号:13280119790804001;身份证号:130123198908071542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因施工效率高、污染小、质量易控等优势,成为建筑产业现代化重要方向。预制构件吊装是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关键环节,其质量影响建筑结构整体性能与安全。吊装时,预制构件要经历脱模、起吊等多阶段,受力状态复杂,受吊点布置等多种因素影响。若对吊装力学性能考虑不足,会使构件出现裂缝等问题,影响安装精度和建筑质量,甚至引发安全事故。目前,部分施工单位在预制构件吊装施工中靠经验设计方案,缺乏对构件力学性能的深入分析,难控吊装风险。因此,开展预制构件吊装施工力学性能分析研究,对保障施工安全、提升工程质量有重要现实意义。
1.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预制构件吊装施工的力学问题剖析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预制构件吊装施工存在诸多力学问题。起吊瞬间,构件受吊索拉力、自身重力和惯性力共同作用,受力复杂,吊索拉力分布不均易致局部应力集中、产生裂缝。运输和就位时,构件因颠簸、晃动及与支撑结构相互作用承受额外动荷载,增加结构破坏风险。吊点设置影响构件受力分布,不合理布置会使构件产生过大弯矩和剪力、导致变形,如长细比较大的预制梁,吊点间距过大可能使梁跨中弯曲变形。此外,吊装设备与构件相互作用也很重要,其起升速度、制动性能和吊钩稳定性等影响构件力学性能,快速起升或紧急制动产生的冲击荷载可能使构件应力超出设计承载能力,威胁施工安全。同时,施工现场的风力、地形等环境因素会改变构件受力状态,增加力学分析难度。
2.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预制构件吊装施工力学性能分析方法
为准确分析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预制构件吊装施工的力学性能,采用理论计算、有限元分析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理论计算方面,依据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等相关理论,对预制构件在不同吊装工况下进行受力分析,建立力学模型,求解构件的内力、变形等参数。例如,对于简单形状的预制构件,可通过静力平衡方程和变形协调条件,计算吊点反力、构件弯矩和剪力。有限元分析则借助 ANSYS、ABAQUS 等专业软件,将预制构件离散为有限个单元,建立精细化的有限元模型,模拟构件在吊装过程中的真实受力状态。在模型中考虑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以及接触非线性等因素,能够更准确地分析构件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评估构件的强度和稳定性。此外,还可结合现场试验,对典型预制构件进行吊装测试,通过在构件关键部位布置应变片、位移传感器等测量装置,采集实际受力和变形数据,验证理论计算和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为吊装施工力学性能分析提供可靠依据。
3.基于力学性能分析的预制构件吊装施工优化策略
基于对预制构件吊装施工力学性能的分析,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在吊装方案设计上,根据构件的形状、尺寸、重量以及力学性能特点,合理确定吊点数量和位置。对于大型、复杂形状的构件,可采用多吊点吊装,并通过计算和模拟分析,优化吊点布置,使构件在吊装过程中受力均匀,减少应力集中。优化吊装设备选型和操作参数,根据构件重量和吊装要求,选择合适的起重机、吊索具等设备,并合理控制起升速度、制动时间等操作参数,降低冲击荷载对构件的影响。在吊具设计方面,改进吊具结构,提高吊具与构件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和稳定性,例如采用专用的可调式吊具,可根据构件特点灵活调整吊点位置和受力方向。同时,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在吊装前对构件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构件质量合格;根据天气条件合理安排吊装作业,在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下停止吊装,保障施工安全。通过这些优化策略,可有效提升预制构件吊装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预制构件吊装施工力学性能分析的案例验证
以某装配式住宅小区工程为例,验证预制构件吊装施工力学性能分析方法与优化策略的有效性。该工程中,部分预制剪力墙在吊装过程中出现了微小裂缝,影响施工进度和构件质量。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预制剪力墙的吊装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发现原吊装方案中吊点间距过大,导致构件在起吊时跨中部位产生较大弯矩,是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基于分析结果,调整吊装方案,增加吊点数量并优化吊点位置,同时选用更合适的吊具。重新进行吊装施工,并在构件关键部位布置传感器监测应力和变形。结果显示,优化后的吊装方案使构件最大应力降低了 30% ,未再出现新的裂缝,构件安装精度和施工效率显著提高,验证了力学性能分析方法和优化策略在实际工程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了借鉴。
5.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预制构件吊装施工力学性能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未来,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预制构件吊装施工力学性能研究将朝着更精细化、智能化和协同化方向发展。精细化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的不断进步,将建立更精确的力学分析模型,考虑更多复杂因素对构件力学性能的影响,如混凝土的微观力学特性、构件与吊具之间的非线性接触等,实现对吊装过程力学行为的精准预测。智能化发展体现在利用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对预制构件吊装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智能预警。通过在构件和吊装设备上安装各类传感器,实时采集应力、应变、位移等数据,并结合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及时发现潜在风险,自动调整吊装参数或发出预警信息。协同化则强调加强设计、生产、施工等环节的协同合作,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吊装施工力学性能需求,优化构件设计;在生产环节严格控制构件质量,为吊装施工提供可靠保障;施工阶段根据力学分析结果制定科学的吊装方案,实现全产业链的协同优化,推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吊装施工技术的高质量发展。
结束语:科学的力学性能分析和合理的优化措施能够有效保障预制构件吊装施工安全和质量。但目前在复杂工况下的力学性能分析、智能化监测技术应用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未来需进一步深化研究,加强技术创新,完善相关标准规范,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蓬勃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杜海鹏.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及吊装施工要点[J].四川水泥,2025,(03):108-110.
[2]刘方华.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构件设计及施工技术要点[J].中国水泥,2024,(07):93-96.
[3]勾海珊,尹晨,赵志强,等.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防范措施研究[J].陶瓷,2023,(09):109-111.DOI:10.19397/j.cnki.ceramics.2023.09.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