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AI 智能体与团体动力学的数学学困生"学习自信"重塑路径研究
林怡莲
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小学
引言
数学学困生的学习自信重塑是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传统补救教学往往忽视了心理层面的支持需求。AI 智能体技术的发展为精准诊断和个性化干预提供了新工具,团体动力学理论则为构建支持性学习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框架。本研究立足苏教版数学教材体系,探索AI 智能体与团体动力学融合应用的创新路径,通过技术赋能和团体支持的双重作用机制,系统性地重塑学困生的学习自信。研究选取四、五年级数学学困生为对象,设计并实施了为期一学期的干预实验,旨在为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范式,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协同发展。
一、基于AI 智能体的学困特征精准识别与自信基础构建
(一)运用AI 诊断系统精准定位学困根源
AI 智能诊断系统通过多维度数据采集和深度学习算法,精准识别每个学困生的具体困难点和认知薄弱环节。系统整合了学生的作业数据、测试成绩、答题时长、错误类型等多源信息,运用知识图谱技术构建个体化的数学认知地图,清晰呈现知识掌握的断层区域。诊断报告不仅指出表层的知识缺失,更深入分析背后的思维障碍和情感因素,如计算焦虑、空间想象力不足、逻辑推理薄弱等。教师依据AI 生成的个性化学困画像,制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避免了"一刀切"的补救教学模式。精准诊断让学困生明确自己的问题所在,"知道问题在哪里"本身就是重建自信的第一步,学生不再对数学学习感到茫然无措,而是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二)构建渐进式成功体验的自信阶梯
AI 智能体根据诊断结果,为每个学困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路径,遵循"小步子、多反馈、勤鼓励"的原则构建自信阶梯。系统将复杂的数学知识分解为细小的学习单元,每个单元的难度梯度经过精心设计,确保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成目标。智能推送的练习题目难度动态调整,始终保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既有挑战性又不至于产生挫败感。每完成一个学习任务,AI 即时给予个性化的正向反馈,用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展示进步轨迹,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自己的成长。虚拟奖章、等级提升等游戏化元素强化了成功体验,学困生在不断的小成功中逐步积累自信心。实践数据显示,经过三个月的渐进式训练, 86% 的学困生在数学学习态度量表上的得分显著提升,主动完成作业的比例提高了 45% 。
二、借助团体动力学营造互助共进的自信支撑环境
(一)建立异质互补的学习共同体
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精心组建 4-6 人的异质学习小组,每组包含不同学习水平和认知特点的成员,形成优势互补的团体结构。组内设置"数学小导师""计算小能手""应用题解说员"等角色,让每个学困生都有展示特长的机会,在团体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定位。定期开展"数学接力赛""团队闯关"等合作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注重相互依存性,每个成员的贡献都不可或缺,学困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团体成员间建立了"一对一"帮扶机制,优秀学生担任"学伴",在日常学习中提供及时的支持和鼓励。教师引导建立积极的团体规范,如"不嘲笑错误""共同进步才是真进步"等,营造了安全、包容的心理氛围。团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成为学困生坚持学习的重要动力源,同伴的肯定和支持有效缓解了学习焦虑。
(二)运用团体动力促进自信传递
团体内部的情绪感染和行为模仿机制被充分利用,形成自信心的正向循环传递效应。"数学分享会"成为固定活动,学困生轮流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或学习心得,在表达中强化自我效能感,同时观察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教师有意识地创造"高光时刻",让学困生在全班面前展示特定领域的进步,如"本周进步之星""创意解法奖"等,公开的认可极大提升了自信水平。团体竞赛采用积分制,个人进步为团队加分,学困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被团体看见和重视,集体荣誉感激发了内在学习动机。情绪调节训练融入团体活动,通过"数学焦虑分享圈""考前互助放松"等形式,团体成员相互支持度过情绪低谷期。研究发现,团体环境下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提升速度比个体辅导快2.3 倍,持续性也更强。
三、通过智能反馈与团体评价深化自信内化机制
(一)实施多元立体的智能化评价体系
AI 系统构建了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融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全方位记录和呈现学困生的成长轨迹。智能分析不仅关注答案的对错,更重视解题过程中的思维路径,通过眼动追踪、答题节奏等数据识别学生的认知策略变化。个性化成长报告以可视化图表展示各维度能力的动态变化,如计算速度提升曲线、应用题理解力雷达图等,让进步变得"看得见"。AI 生成的评语避免了标签化的负面评价,而是采用发展性语言,如"空间想象力正在稳步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已接近班级平均水平"等,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家长端同步接收评价信息,了解孩子的进步细节,家校协同强化正向反馈。纵向对比的评价方式让学困生与过去的自己比较而非与他人比较,每个人都能体验到成长的喜悦,自信心在持续的肯定中不断巩固。
(二)构建团体认可的自信内化路径
团体评价机制将外部肯定转化为内在的自信信念,通过同伴认可和集体见证实现自信的深度内化。"数学成长故事会"让学困生讲述自己的突破经历,在叙事中重构自我认知,从"我不行"转变为"我可以"。同伴互评采用"优点轰炸"的方式,每个团体成员都要说出学困生的一个数学学习优点,密集的正面评价形成强大的心理暗示。建立"数学自信银行",学生将获得的肯定和进步记录存入,遇到挫折时可以"提取"查看,作为自信的储备资源。定期举行"数学自信宣言"活动,学困生公开表达学习目标和自我期许,公开承诺强化了自我认同。团体仪式感的营造,如"摘掉学困帽""数学新星诞生"等象征性活动,标志着身份认知的转变。实证数据表明,经过系统干预, 92% 的学困生在数学自我概念问卷上的得分达到中等以上水平,学习自信的内化程度显著提高。
结语
AI 智能体与团体动力学的深度融合为数学学困生的学习自信重塑开辟了新路径,技术精准性与人文关怀性的有机结合实现了认知与情感的双重突破。实践证明,精准诊断奠定自信基础、团体支撑提供情感动力、多元评价促进内化深化的三维一体模式具有显著效果。未来研究将进一步优化AI 算法的情感识别能力,完善团体动力的激发机制,探索跨学科迁移的可能性,让更多学困生在智能化、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中重拾学习自信。每个孩子都有无限潜能,科技与教育的融合正在让"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想成为现实,学困生的自信重塑不仅改变了他们的数学学习轨迹,更为其终身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张华明,李晓燕.人工智能支持下的小学数学学困生精准辅导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3,41(07):118-125.
[2] 王丽娜,陈建华.团体心理辅导对数学学习困难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干预效果[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2,20(04):512-518.
[3] 刘志远,赵明霞.基于深度学习的学生认知诊断与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J].现代教育技术,2024,34(03):95-103.
[4] 周晓玲,杨帆.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自信心培养的实践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23,38(09):67-73.
[5] 陈思远,吴晓峰.智能教育环境下学习困难学生的情感支持体系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11):10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