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德育思想在小学语文儿童哲学教育中的融合与实践
黄静
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小学
引言
儿童哲学教育是引导儿童对生活、道德、自我等问题进行深度思考的教育活动,而小学语文课程蕴含丰富的哲学元素 —— 文本中的故事、寓言、散文往往承载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探索,为儿童哲学教育提供了天然载体。陶行知德育思想反对抽象说教,主张从生活与实践中培育品德,这与儿童哲学教育 “在思考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 的需求高度契合。当前,部分小学语文儿童哲学教育存在 “脱离生活”“方法单一”“德育渗透不足” 等问题,难以充分发挥育人价值。
1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核心内涵与小学语文儿童哲学教育的内在关联
1.1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核心要义
陶行知德育思想围绕 “生活化、实践化、情感化” 展开,核心可概括为三点:一是 “生活即德育”,主张德育不应局限于课堂,而应融入儿童的日常生活,从生活中的小事、场景中挖掘德育与哲学素材,让儿童在生活体验中思考道德与价值问题;二是 “教学做合一”,强调德育与哲学思考需通过实践实现,反对 “知而不行”,主张让儿童在 “做” 中理解哲学内涵、践行道德行为,实现 “知行合一”;三是 “爱满天下”,倡导以仁爱之心开展教育,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通过情感共鸣引导儿童主动思考与感悟,让德育与哲学教育充满温度。
1.2 小学语文儿童哲学教育的核心价值
小学语文儿童哲学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培养哲学思维,引导儿童对文本中的道德困境、生活疑问进行思考,如 “什么是诚实”“如何关爱他人”,提升其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二是涵养道德品格,通过文本解读与哲学讨论,让儿童理解真善美的内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判断;三是连接生活与思考,让儿童将课堂中的哲学思考延伸到生活中,学会用哲学思维理解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实现 “思考与生活” 的统一。
1.3 二者的内在契合性
陶行知德育思想与小学语文儿童哲学教育存在深度契合:从教育场域看,二者均主张 “立足生活”,陶行知的 “生活即德育” 与儿童哲学教育 “从生活中挖掘思考素材” 的理念相通,为教育活动提供了生活根基;从教育方法看,二者均反对 “单向灌输”,陶行知的 “教学做合一” 与儿童哲学教育 “讨论式、体验式” 的方法契合,助力儿童在实践与思考中获得成长;从教育目标看,二者均指向 “健全人格培育”,陶行知德育思想追求 “品德养成”,儿童哲学教育追求 “思维与品格协同发展”,共同为儿童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 陶行知德育思想与小学语文儿童哲学教育融合的现存问题
2.1 融合目标模糊,德育与哲学割裂
部分教师对二者融合的目标认知不清晰,将儿童哲学教育局限于 “思维训练”,忽视德育内涵的渗透;或在德育中简单加入哲学问题,缺乏系统性设计。例如,在讨论文本中的哲学问题时,仅关注儿童的思维逻辑,却未引导其关联道德价值观;这种 “德育归德育、哲学归哲学” 的割裂状态,导致融合流于形式,无法实现 “思维与品德协同培育” 的目标。
2.2 教育方法单一,缺乏生活与实践联结
当前二者融合多采用 “课堂讨论” 的单一方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儿童思考文本中的哲学问题,却未结合生活实际与实践活动设计教育环节。儿童的思考仅停留在文本层面,无法与自身生活经验关联,也缺乏通过实践验证思考成果的机会;这种 “脱离生活、缺乏实践” 的教育方式,违背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的理念,难以让儿童真正理解哲学与德育的现实意义。
2.3 教师能力不足,制约融合实效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缺乏儿童哲学教育与陶行知德育思想的专业素养:一方面,对文本中的哲学元素挖掘不充分,无法从故事、寓言中提炼出适合儿童的哲学问题与德育内涵;另一方面,缺乏引导儿童进行深度哲学思考与德育感悟的能力,如在讨论中无法有效回应儿童的疑问、难以把握德育渗透的时机;教师专业能力的不足,导致融合实践缺乏专业性与深度,无法达到预期育人效果。
3 陶行知德育思想在小学语文儿童哲学教育中的融合实践路径
3.1 明确融合目标,构建 “思维 + 品德” 双维体系
以陶行知德育思想为引领,明确 “思维训练与品德培育同步推进” 的融合目标。在设计教学时,从文本中挖掘 “哲学问题与德育内涵” 的结合点,如围绕 “诚实” 主题文本,既引导儿童思考 “为什么要诚实” 的哲学问题,又渗透 “诚实守信” 的德育内涵;同时,制定 “思维目标 + 品德目标” 的双维教学方案,确保每一个哲学教育环节都有对应的德育渗透,实现二者深度融合。
3.2 立足 “生活即教育”,设计生活化哲学德育活动
依据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理念,打破课堂局限,从儿童生活中挖掘融合素材。教师可引导儿童观察生活中的哲学与道德现象,如 “同学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怎样爱护身边的环境”,将其转化为课堂讨论的哲学问题;同时,设计生活化实践活动,如让儿童围绕 “关爱他人” 的哲学主题,开展 “帮助身边人” 的实践活动,再通过课堂分享实践感悟,实现 “生活观察 — 哲学思考 — 德育实践” 的闭环,让儿童在生活中理解哲学、在实践中涵养品德。
3.3 践行 “教学做合一”,创新 “思考 + 实践” 教学方法
以 “教学做合一” 为核心,创新融合教学方法。在课堂中,通过 “文本解读 — 哲学讨论 — 实践延伸” 的流程开展教学:先解读文本中的哲学与德育元素,再组织儿童进行深度讨论;课后,设计与主题相关的实践任务,如学习 “勇敢” 主题文本后,让儿童完成 “挑战一件小事” 的实践作业,并记录思考与感受;通过 “思考引导实践、实践深化思考” 的互动,让儿童在 “做” 中理解哲学内涵、践行道德观念,提升融合实效。
结束语
陶行知德育思想为小学语文儿童哲学教育提供了清晰的融合方向,其“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爱满天下” 的理念,能有效破解当前二者融合的诸多问题。在实践中,教师需明确融合目标、立足生活设计活动、创新教学方法,让儿童在哲学思考中涵养品德,在品德培育中提升思维。唯有如此,才能让小学语文儿童哲学教育真正成为培育儿童健全人格的重要阵地,助力儿童在思考与成长中形成正确价值观,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葛淑霞. 陶行知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J]. 天津教育,2025, (18): 101-103.
[2]陆宇蓝. 聚焦陶行知思想,让小学语文和德育有效融合[J]. 求知导刊, 2023, (28): 95-97.
[3]陆唯. 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 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 2024, (03):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