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劳动教育视域下小学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作者

徐秋云 袁超

成都市龙泉驿区龙华小学校

一、劳动教育与小学德育融合的价值及现状分析

(一)劳动教育与小学德育融合的核心价值

劳动教育与小学德育在育人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二者的融合能够实现“ !+1>2, ”的育人效果。从道德认知层面来看,劳动过程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劳动的价值,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进而形成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认知;从道德情感层面来看,参与集体劳动、公益劳动等活动,能让学生在合作中体会互助的温暖,在服务他人中获得成就感,培养同理心和责任感;从道德行为层面来看,劳动教育强调实践操作,能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具体行动,如通过班级值日培养责任意识,通过家务劳动养成感恩习惯,实现德育从“知”到“行”的转化。

(二)当前小学德育模式的现存问题

当前部分小学德育模式未能充分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德育内容脱离劳动实际,多以理论灌输为主,围绕课本中的道德规范展开教学,缺乏与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校园劳动、社会劳动的结合,导致学生难以将道德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德育形式较为单一,多采用主题班会、讲座、故事讲解等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主动参与的实践环节,难以激发学生的道德体验和情感共鸣;此外,德育评价侧重结果评价,关注学生是否掌握道德知识,忽视对学生劳动过程中道德行为表现的评价,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道德素养发展情况。

(三)劳动教育融入小学德育的现实阻碍

尽管劳动教育与小学德育融合具有重要价值,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阻碍。首先,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的德育价值认识不足,将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于“体力劳动”,认为其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忽视其在道德培养中的作用,导致劳动教育与德育割裂;其次,受“重智育、轻劳育”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学校和家长更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挤占劳动教育时间,使得劳动教育融入德育缺乏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最后,缺乏系统的融合课程体系,现有劳动教育内容零散,与德育课程的衔接不够紧密,难以形成完整的育人链条,影响融合效果。

二、劳动教育视域下小学德育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更新德育理念,确立劳动育人核心地位

构建劳动教育视域下的小学德育模式,首先需要更新德育理念,将劳动育人贯穿于德育工作的全过程。学校应转变传统德育观念,明确劳动教育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将“以劳树德”作为小学德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在学校办学理念、德育规划中突出劳动教育的地位,引导教师、家长和学生认识到劳动对道德培养的重要意义。

(二)整合德育内容,构建劳动与德育融合课程体系

内容整合是劳动教育与小学德育融合的关键,需要构建系统化的融合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上,应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劳动教育内容与德育内容分层整合:低年级可围绕“自我服务劳动”设计德育内容,如通过整理书包、穿衣、洗手等劳动,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中年级可结合“校园劳动”设计德育内容,如参与班级值日、校园绿化、设备维护等劳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高年级可拓展至“社会劳动”,如参与社区清洁、公益服务、职业体验等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三)优化德育路径,丰富劳动德育实践形式

优化德育路径是提升劳动教育与小学德育融合实效性的重要手段,需要丰富劳动德育的实践形式。一是开展校园劳动实践活动,建立校园劳动岗位制度,如设立“图书管理员”“卫生监督员”“植物养护员”等岗位,让学生在岗位劳动中承担责任;定期组织校园劳动日、劳动竞赛等活动,如校园大扫除、手工制作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合作意识。二是推进家庭劳动实践,通过制定“家庭劳动清单”,引导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如扫地、洗碗、整理房间等,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独立能力,并通过“劳动打卡”“家长反馈”等方式,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动。

三、劳动教育视域下小学德育模式的实践保障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融合教学能力

教师是劳动教育与小学德育融合的实施主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培训,内容包括劳动教育政策解读、劳动德育理论学习、融合教学方法指导等,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劳动育人理念,掌握融合教学的技巧;同时,邀请劳动教育专家、优秀德育教师开展讲座、示范课,为教师提供实践参考;此外,鼓励教师参与劳动德育课题研究,探索融合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二)完善评价机制,构建多元化劳动德育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保障劳动教育与小学德育融合效果的重要支撑。应打破传统的德育评价模式,构建多元化的劳动德育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学生的道德知识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如劳动态度、合作能力、责任意识等;在评价主体上,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劳动德育发展情况;在评价方式上,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劳动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劳动经历、道德表现,实现对学生的动态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三)强化多方协同,营造良好的劳动德育氛围

劳动教育与小学德育的融合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配合,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应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公众号等平台,宣传劳动模范事迹、劳动德育案例,营造“热爱劳动、崇尚道德”的校园氛围;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劳动教育,主动配合学校开展家庭劳动实践,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形成家校共育合力;社会应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资源,如开放企业、农场、社区服务中心等场所,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机会,同时加强对劳动教育的宣传,营造尊重劳动、重视德育的社会氛围,为劳动教育视域下小学德育模式的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结束语

劳动教育是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构建劳动教育视域下的小学德育模式,既是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通过更新理念、整合内容、优化路径、完善保障,实现劳动教育与小学德育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接受道德熏陶,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道德认知和行为习惯,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倩雪.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与劳动教育融合策略探究[N].山西科技报,2025-07-29(A03).

[2] 王 桂 佩 . 劳 动 教 育 融 入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的 探 索 [J]. 吉 林 教育,2025,(19):65-67.

[3] 高敏. 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思考与实践[J]. 吉林教育,2025,(16):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