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创新研究
王萍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引言
随着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电气工程领域技术技能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其电气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传统实践教学多以课堂实验、简单实训为主,存在教学内容滞后于行业技术发展、教学模式缺乏与企业实际生产场景的融合、学生实践能力与岗位要求不匹配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构建适应行业发展、符合岗位需求且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高职电气工程专业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竞争力的重要任务。
一、高职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存问题
(一)实践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
当前部分高职电气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仍以传统电气设备操作、基础电路调试为主,对智能电网、工业机器人控制、新能源电力转换等新兴领域的技术内容涉及较少,导致教学内容滞后于行业技术迭代速度。同时,实践教学内容多侧重于单一技能的训练,缺乏对岗位工作流程的系统性模拟,学生难以形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毕业后需较长时间适应企业实际工作需求。
(二)实践教学模式缺乏协同性与创新性
在教学模式上,多数实践教学仍以校内实验室为主要场所,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模式,缺乏与企业生产现场的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多停留在企业提供实习场地、接收学生实习的表层阶段,未能形成“校企共同开发教学项目、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评价教学效果”的协同育人机制。此外,实践教学中对数字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足,虚拟仿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模式尚未广泛普及,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创新思维。
(三)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不完善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涵盖师资、设备、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部分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实践教学能力与行业实际要求存在差距,难以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贴近岗位的实践训练。在实训设备方面,受经费投入限制,部分院校的实训设备更新缓慢,设备数量不足、先进性不够,无法满足学生对前沿技术实践操作的需求。同时,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对实训过程的质量监控、学生实践成果的评价标准缺乏系统性设计,影响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开展。
二、高职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与框架
(一)以岗位需求为核心的构建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需以电气工程行业相关岗位(如电气设备运维、电力系统调试、自动化控制设计等)的能力要求为核心,通过调研企业岗位标准、分析职业能力图谱,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坚持“够用、实用、适用”的原则,既要保证实践教学内容覆盖岗位必备技能,又要兼顾行业技术发展趋势,融入新兴技术相关的实践模块,确保学生实践能力与岗位需求高度匹配。
(二)“三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基于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成长路径,构建“基础技能—综合应用—创新拓展”三层递进的实践教学框架。基础技能层侧重电气识图、仪器仪表使用、基础电路安装调试等核心技能的训练,奠定学生实践操作的基础;综合应用层通过模拟企业真实工作场景的项目化教学,如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生产线自动化改造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拓展层依托技能竞赛、创新创业项目、企业真实课题等,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与创新实践,提升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
(三)校企协同共建的体系运行机制
建立校企深度协同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推动企业全面参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校企共同组建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开发实践教学项目和教材;企业选派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校内实践教学和实训指导,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实现“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共建共享;同时,将企业生产现场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推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提升实践能力。
三、高职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路径与保障措施
(一)实践教学内容的模块化与动态更新
按照“岗位能力导向”将实践教学内容整合为若干模块化课程,如“电气设备运维模块”“自动化控制系统模块”“新能源电力应用模块”等,每个模块包含若干贴近岗位实际的教学项目。建立教学内容动态更新机制,定期组织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开展研讨,根据行业技术标准、企业岗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模块内容,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确保实践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数字化与多元化创新
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模式的数字化转型,建设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开发涵盖电气设备拆装、电力系统故障诊断、自动化生产线调试等内容的虚拟仿真项目,解决实训设备不足、高危操作难以开展等问题。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发布实践教学资源、开展课前预习与课后拓展,结合校内实训和企业实践,形成“线上学理论、线下练技能、企业强应用”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此外,引入项目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法,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过程,培养其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
(三)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系统化完善
在师资保障方面,建立“校企双向交流”机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技术改造,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聘请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在设备保障方面,加大实训设备经费投入,优先购置符合行业技术发展的先进设备,构建“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实习基地—虚拟仿真平台”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在管理制度方面,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企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将实践成果与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就业质量挂钩,确保实践教学效果。
结束语
高职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是适应行业技术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当前该体系存在的内容脱节、模式单一、保障不足等问题,需通过以岗位需求为核心的体系构建、校企协同的运行机制、数字化多元化的教学创新及系统化的保障完善加以解决。未来,随着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领域的持续发展,高职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还需保持动态调整,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创新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更多具备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电气工程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严龙珠,钟方,魏星.高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与研究[J].山西青年,2022,(14):32-34.
[2]李春玉.基于“云班课”的高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3):133-134.
[3]王绍恩,侯卫卫.关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考[J].智库时代,2019,(32) :225+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