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慧”咏流传,数智化支持下的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模式创新

作者

李晓阳

苏州市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

引言:

伴随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新换代,小学教育已正式迈入数智化时代,智慧设备、智慧软件和智慧资源成为辅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国潮之风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小学语文课堂成为必然趋势,基于经典作品、开展诵读教学成为强化学生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的直接途径。身为教师理应活用数智化力量,在数智化加持下精选诵读书籍、优化诵读环境、创新诵读形式,以身作则带动学生快乐诵读、快乐成长。

一、数智化支持下创新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意义

(一)创新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数智化背景下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学习成长需求,对此创新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模式一方面加快了教师专业发展进程,要求教师顺应时代变化转变教学理念、淡化教学身份、降低教学姿态,从学生真实诉求出发优化诵读教学内容、提升诵读教学质量,尽己所能带给学生最佳诵读学习体验;另一方面拓宽了教师语文经典教学视野,允许教师在讲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进一步了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著作,在师生良性互动中进行诵读实践,确保学生能在亲身实践中全面提升个人语文素养。

(二)创新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数智化背景下提高成绩不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唯一重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长远发展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对此创新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模式能将学生核心素养培育需求转化成具体的诵读目标,让学生在目标驱动下主动学习、提升自我。

1.在经典诵读中强化学生的语言素养

语言素养与学生的语言理解、语言感知、语言表达等能力息息相关,经典诵读需要学生正确理解文字内容并出声朗读,在“读”和“说”中强化学生的语言素养。数智化加持下教师能将书面文字转化成有声读物,学生能在动画观看后正确理解“人之初,性本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经典名句含义,在跟读中加深语言学习印象。

2.在经典诵读中强化学生的思维素养

培养学生思维素养,意在强化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发散性和创新性,帮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以《百家姓》为例,只有掌握正确的记忆技巧,学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记住不同姓氏。数智化加持下教师能以播放纪录片的形式带领学生认识《百家姓》的创作背景,以及形式排列的基本原则,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在师生互动后全面认识《百家姓》,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记忆策略。

3.在经典诵读中强化学生的审美素养

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审美素养养成的核心所在。之所以要面向小学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读”与“说”中直观感受经典作品的文学魅力。以《诗经》为例,《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就内容而言《诗经》分为《风》、《雅》、《颂》3 部分,就手法而言《诗经》分为“赋”“比”“兴”3 类别。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收录了《小雅·采薇》、《周南·关雎》、《郑风·子衿》等古诗,为降低学生经典诵读难度,教师要在数智化支持下用动画演绎不同古诗的创作情境,在图文结合中帮助学生正确赏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诗句内涵,经由诵读教学全面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4.在经典诵读中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意在唤醒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力,激励学生自觉继承发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职责。经典诵读本就是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条直接途径,在数智化力量加持下学生能与古人进行“对话”,身临其境感受中国古代先贤的文化造诣,确保学生能在榜样带动

下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二、数智化支持下创新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

(一)以生为本,精选诵读书籍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国学经典作品可简单划分成蒙学读物、古代诗词、历史典故等3 大类别,面向小学低年级(一至二年级)、中年级(三至四年级)和高年级(五至六年级)学生,教师要结合AI建议精心挑选诵读作品。

1.小学低年级

小学低年级学生字词储备相对薄弱,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尚未成熟。除过诵读《江南》、《静夜思》、《小池》等古诗作品外,教师还要有意引导学生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启蒙作品(即蒙学经典),在诵读实践中纠正学生的发音技巧,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

2.小学中年级

面对小学中年级学生,教师要有意加大经典诵读难度,要求学生在继续诵读《清明》、《凉州词》、《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等诗词作品的基础上,额外阅读《论语》、《孟子》等国学经典作品,在拓宽学生诵读视野之余进一步提升学生语言素养、文化素养。

3.小学高年级

小学高年级学生与中年级学生诵读范围基本一致,学生既要继续诵读古代诗词作品,也要诵读《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国学经典作品。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有意引导学生诵读《史记》、《世说新语》、《增广贤文》中的作品片段,让学生在“读”与“说”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全面提升个人审美和文化素养。

(二)以学为主,优化诵读体验

数智化背景下多媒体设备和AI、VR等新兴技术有了大展身手的实践机会,身为教师既要活用数智化力量营造良好诵读氛围,也要活用数智化力量创新经典诵读形式。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为例,这节课既收录了《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之于读书的认识,也收录了南宋理学家朱熹对读书的看法。针对这节课,教师首先要借助VR技术为学生营造古代私塾读书情境,允许学生与古人“对话”分享彼此对读书的看法。其次教师要用动画形式解读课文内容,用学生能听懂的词汇翻译课文。最后教师要借鉴小学音乐课程的歌曲演唱技巧,将国学经典改编成抑扬顿挫、节奏清晰的“趣味儿歌”,以“唱”的形式激发学生自主诵读兴趣,督促学生全身心投入经典诵读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为提升经典诵读教学质量,教师要在学生实践后及时组织其进行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和师生自评工作,在“评”中反思诵读教学得失、总结诵读教学经验,以此逐步完善经典诵读教学模式,在数智化加持下全面提升诵读教学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所谓“经典”是历经时代变迁考验流传至今的、能带给学生良好学习体验的优秀作品。小学语文教材既收录了经典的唐诗、宋词、元曲作品,也从《论语》、《孟子》、《史记》等经典著作中节选出部分内容,这些课文便是学生经典诵读的主要对象。数智化背景下教师既要结合AI建议分析经典诵读重难点,优化经典诵读实践过程;也要在VR技术帮助下营造诵读情境、优化诵读氛围,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参考文献:

[1]殷伟,李倡.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5,(12):106-108.

[2]胡倩.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甘肃教育,2025,(01):50-53.

[3] 丁 文 . 小 学 语 文 经 典 诵 读 教 学 策 略 探 究 [J]. 华 夏 教师,2024,(36):75-77.DOI:10.16704/j.cnki.hxjs.2024.36.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