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化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作者

聂聪

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小学

引言

小学英语教学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传统教学模式多以教师讲授、课本为核心,存在资源单一、互动不足、场景脱节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与语言实践需求。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多媒体、网络平台、智能工具等为小学英语教学注入了新活力,为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

一、小学英语教学现状与信息化技术的适配性

(一)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特征

当前小学英语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教学内容围绕教材展开,涵盖词汇、句型、对话与短文阅读等模块。教学过程中,教师常通过板书、课本插图辅助讲解,采用“领读—模仿—练习”的流程开展教学,互动形式多为集体问答或小组对话,学生参与度有限。教学资源以教材、教辅资料为主,数字化资源的应用多停留在播放教学视频、音频层面,缺乏系统性与深度融合。

(二)信息化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核心适配点

一是资源丰富性适配,信息化技术可整合全球范围内的英语学习资源,如有声读物、动画视频、互动课件等,弥补传统教学资源单一的不足,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语言输入渠道。二是互动性适配,信息化工具如智能白板、互动APP、在线协作平台等,能够创设多维度互动场景,打破“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传统模式,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三是场景化适配,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可构建贴近生活的英语使用场景,如虚拟购物、校园交流等,帮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实践语言,解决传统教学“学用分离”的问题。

(三)传统教学模式对信息化时代教学需求的局限

从资源供给看,依赖课本与线下资料的模式,无法满足学生对鲜活、多元语言资源的需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语言感知能力。从教学互动看,单向讲授与简单问答的形式,缺乏个性化与深度互动,无法兼顾学生个体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因参与不足逐渐失去学习动力。从场景构建看,传统课堂难以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场景,学生仅能机械记忆知识,无法将所学语言灵活迁移到生活中,影响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与信息化时代对“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脱节。

二、信息化赋能小学英语教学的核心价值

(一)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化技术能显著丰富小学英语教学资源,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信息化平台,教师可获取涵盖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英语学习资源,如卡通动画、英文儿歌、互动小游戏等,这些资源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呈现语言知识,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易被趣味内容吸引的特点。例如,将英文儿歌与词汇学习结合,让学生在旋律中记忆单词;通过动画短片展示对话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句型用法。

(二)优化教学互动,促进个性化学习

信息化技术能优化小学英语教学互动模式,推动个性化学习实施。借助智能教学工具,教师可设计分层互动任务,如通过在线答题系统为不同基础的学生推送适配的练习,基础薄弱学生侧重词汇与句型巩固,基础较好学生侧重对话创编与话题拓展;利用语音识别技术,实时反馈学生的发音问题,提供针对性纠正建议,帮助学生提升口语能力。同时,在线协作平台支持学生跨时空开展小组合作,如共同完成英文故事创编、主题讨论等任务,在互动中锻炼语言表达与协作能力,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

(三)构建场景化教学,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信息化技术能构建场景化英语教学环境,助力学生提升语言运用能力。通过VR/AR 技术打造虚拟语言场景,如虚拟餐厅、机场、超市等,学生可在场景中扮演不同角色,运用英语完成具体任务,如点餐、问路、购物等,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语言的实用价值。此外,借助短视频制作工具、在线分享平台,学生可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践成果,如录制英文自我介绍视频、制作主题手抄报并在线展示,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升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实现“学用结合”。

三、信息化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构建“资源整合 + 个性化推送”的教学资源模式

构建“资源整合 个性化推送”的教学资源模式,是信息化教学创新的基础。教师需先对信息化资源进行系统筛选与整合,围绕教学目标分类整理资源,如将词汇资源、对话资源、阅读资源分别归档,形成结构化资源库。再结合学生学情,借助智能教学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了解学生的知识薄弱点与学习偏好,为学生推送个性化资源,如为发音薄弱的学生推送音标学习视频,为阅读能力不足的学生推送分级有声读物。

(二)打造“多维度互动 + 场景模拟”的课堂教学模式

打造“多维度互动+场景模拟”的课堂教学模式,可提升教学实效性。课堂中,教师可利用智能白板开展互动教学,如通过拖拽、匹配等功能设计词汇游戏,让学生在操作中巩固知识;借助在线投票、实时答题工具,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同时,结合VR/AR 技术创设模拟场景,如在“动物”主题教学中,通过AR 技术让课本中的动物“活”起来,学生用英语描述动物特征与行为;在“节日”主题教学中,构建虚拟节日场景,引导学生用英语交流节日习俗,让学生在互动与场景实践中深化语言理解与运用。

(三)完善“过程性记录 + 多元评价”的教学评价模式

完善“过程性记录 ⋅+ 多元评价”的教学评价模式,是信息化教学创新的重要保障。借助信息化工具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如通过在线平台保存学生的作业、口语录音、小组合作成果等,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轨迹与能力发展。评价内容突破“知识掌握”局限,将语言运用能力、参与度、创新思维等纳入评价体系;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平台智能评价相结合,如教师点评作业质量,学生反思自身学习过程,同伴评价小组合作表现,智能平台分析口语发音准确性。通过多元评价,让学生明确提升方向,同时为教师优化教学提供依据。

结束语

信息化技术为小学英语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其在丰富资源、优化互动、构建场景等方面的价值,能有效破解传统教学的困境,推动小学英语教学向更高效、更贴合学生需求的方向发展。在创新实践过程中,需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合理运用信息化工具,避免技术过度使用导致“重形式、轻实效”。

参考文献

[1]牛文芳.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学英语教学创新优化实践[J].天津教育,2024,(15):105-107.

[2] 杨丽丽. 大学英语多样化教学模式研究[M]. 文化发展出版社:202312.160.

[3]石敏.信息化背景下小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学生英语,2020,(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