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功能性写作的培养与训练方法研究
金芬燕
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小学
一、小学语文功能性写作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小学语文功能性写作教学的现状特征
当前小学语文功能性写作教学多以教材中的零散内容为依托,教学时间占比有限,常穿插在阅读教学或综合性学习中,缺乏系统的教学规划与专项训练。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侧重讲解功能性写作的格式规范,如标题、称呼、正文、落款的写法,通过提供范文让学生模仿练习,忽视对写作目的、内容逻辑与实际应用场景的讲解。训练内容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固定题型,如写留言条、请假条等,缺乏对生活中多样功能性写作类型的拓展。
(二)功能性写作教学存在的核心问题
一是教学目标偏差,过度关注“格式正确”的技能目标,忽视“内容实用、符合需求”的核心目标,导致学生写出的作品虽格式规范,但无法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训练脱离生活,写作任务设计与学生真实生活场景脱节,如让学生写不熟悉的“社区倡议书”“市场调查报告”,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只能凭空编造内容,难以提升写作的实用性;三是指导方法单一,教师多采用“讲解—模仿”的指导模式,缺乏对学生写作思路、内容组织的个性化指导,无法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构建功能性写作内容的能力。
(三)传统教学模式对功能性写作能力培养的局限
从教学内容看,碎片化的教学与单一的训练类型,无法让学生系统掌握不同功能性写作的特点与方法,难以形成完整的功能性写作知识体系;从教学方法看,“重讲解、轻实践”“重模仿、轻创造”的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学生仅能机械套用格式与范文,无法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写作内容,难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写作能力;从评价导向看,单一的格式评价标准,无法引导学生关注写作的实用性与针对性,导致学生形成“只要格式对,内容无所谓”的错误认知,阻碍功能性写作能力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功能性写作的核心价值
(一)提升语言运用的实用性,衔接课堂与生活
课堂培养功能性写作能显著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实用性,实现课堂与生活的有效衔接。功能性写作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为目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需思考“写给谁”“写什么”“怎么写才能达到目的”,这一过程能让学生认识到语言不仅是学习的工具,更是解决生活问题的手段。通过课堂训练,学生掌握写留言条、申请书等技能后,可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如给家人写留言条、向老师写请假条,真正实现“学以致用”,让课堂所学服务于生活需求,提升语言运用的实用价值。
(二)培养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功能性写作需围绕特定需求组织内容,如写倡议书需明确倡议目的、倡议内容、实施方式,写调查报告需梳理调查过程、分析结果、提出建议,整个写作过程要求学生具备清晰的逻辑思路,能有序组织内容、合理表达观点。在课堂训练中,学生需不断思考“如何让内容更有条理”“如何让读者理解并接受”,这一过程能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能力,提升逻辑思维水平,同时培养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增强责任意识与社会参与感
课堂培养功能性写作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与社会参与感。部分功能性写作类型如倡议书、建议书、感谢信等,涉及对他人、集体、社会的关注,如写“班级环保倡议书”“校园设施改进建议书”,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需关注班级、校园的实际问题,思考如何通过文字提出合理建议、呼吁他人行动。这一过程能让学生意识到自身与集体、社会的联系,培养关注身边事物、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同时提升通过书面语言参与集体事务、表达观点的能力,增强社会参与感。
三、小学语文课堂中功能性写作的训练方法
(一)立足生活体验,设计真实写作任务
教师需结合学生的生活场景与经验,设计贴近实际需求的写作任务,如围绕“家庭生活”设计“给家人的留言条”“家庭购物清单”写作任务,围绕“校园生活”设计“班级活动计划书”“给同学的感谢信”写作任务。任务设计需明确写作目的与对象,让学生有真实的写作动机,如让学生为班级春游写“活动计划书”,需考虑时间、地点、活动安排、注意事项等,学生因有春游的生活体验,能结合实际需求构建内容,提升写作的实用性与真实性。
(二)分层指导,培养自主写作能力
采用分层指导方式,能帮助学生逐步培养自主写作能力。首先,基础指导阶段,教师讲解不同功能性写作的核心特点与基本思路,如写申请书需说明“申请事项”“申请理由”“申请承诺”,帮助学生建立写作框架;其次,思路引导阶段,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梳理写作内容,如写倡议书时,引导学生思考“倡议的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大家做什么”,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最后,自主实践阶段,让学生根据实际需求自主完成写作任务,教师仅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问题提供指导,如帮助内容混乱的学生调整结构,帮助语言生硬的学生优化表达,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构建写作内容的能力。
(三)优化评价与反馈,强化写作实用性
优化评价与反馈方式,能有效强化学生功能性写作的实用性。评价需突破“格式优先”的传统标准,构建“格式 + 内容 + 实用性”的三维评价体系,格式维度关注规范与否,内容维度关注完整、有条理与否,实用性维度关注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是否符合读者需求。反馈时,教师需结合评价标准,明确指出学生作品的优点与不足,如“格式正确,内容清晰,但倡议的实施步骤不够具体,读者难以操作”,同时提供改进建议,如“可补充‘每天随手关灯’‘每周参与一次班级大扫除’等具体做法”。此外,鼓励学生开展互评,让学生站在“读者”角度评价作品是否能解决问题,通过互评互改,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功能性写作实用性的认知。
结束语
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功能性写作能力的关键场所,其核心在于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让学生掌握“实用、有效”的功能性写作技巧,实现“学以致用”。当前功能性写作教学需突破传统模式的局限,立足学生生活体验设计任务,采用分层指导培养能力,优化评价强化实用性,真正让功能性写作成为连接课堂与生活、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 徐 向 松 . 小 学 语 文 课 堂 中 微 写 作 教 学 实 践 策 略 [J]. 学园,2024,17(36):114-117.
[2]邢晨.新媒体下小学语文课堂写作教学与德育结合的措施分析[J].吉林教育,2023,(16):35-37.
[3]姜漫.小学语文课堂写作教学探讨[A]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一届教学与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一)[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2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