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科学区“问题链”设计与幼儿深度学习的关联性实践研究

作者

华烨

昆山市绣衣幼儿园

一、幼儿深度学习的重要性

幼儿深度学习是区别于机械记忆、浅层操作的主动学习过程,对其终身发展具有奠基意义。从认知发展看,深度学习帮助幼儿整合零散经验,建构系统知识结构。例如中班幼儿在“植物生长”探究中,不仅观察植物长高,还能通过对比不同植物的生长速度,将“浇水、光照”等条件与生长情况建立联系,实现从“现象感知”到“规律认知”的升级。从能力培养而言,深度学习推动探究、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幼儿在深度学习中会主动提出疑问(如“为什么冰在阳光下融化更快”),并通过反复观察、实验验证猜想,这种持续探究的能力是未来学习的核心素养。从教育政策导向看,《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支持幼儿在探究中思考,发现事物关联”,而深度学习正是落实这一要求的关键路径,能帮助幼儿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为后续教育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幼儿园科学区“问题链”的设计

科学区“问题链”设计需以幼儿年龄特点和探究主题为核心,遵循三大原则,结合具体方法构建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的问题体系。

(一)设计原则

1. 适宜性原则

问题难度契合幼儿认知水平。中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问题需贴近生活经验,如“水的变化”主题中,以“水摸起来凉吗?”替代“水的温度如何测量?”,确保幼儿能通过感官体验参与探究。

2.逻辑性原则

问题间形成递进关联。围绕“现象—原因—应用”的逻辑线索设计,例如“有趣的磁铁”主题:“磁铁能吸起什么 ? 为什么磁铁吸铁不吸纸 ? 怎样用磁铁帮妈妈找掉在沙发下的针?”,引导探究逐步深入。

3.开放性原则

鼓励幼儿多元表达。避免“是/否”类封闭问题,设计如“怎样让小纸船在水里走得更快?”的问题,幼儿可从“吹船尾”“推水面”等多种角度尝试,激发自主思考。

(二)设计方法

1. 基于主题拆解

围绕单一科学主题,将探究目标拆解为系列问题。以“影子的秘密”为例,拆解为“影子什么时候出现 ? 影子会跟着人动吗 ? 怎样让影子变大变小?”,覆盖“感知—观察—操作”全流程。

2.结合幼儿疑问生成

捕捉幼儿活动中的即时问题,转化为问题链环节。如幼儿在玩“沉浮”游戏时问“橡皮泥为什么沉下去了?”,教师可延伸设计“捏成小船的橡皮泥能浮吗? ? 怎样让橡皮泥承载更多小石子?”,适配幼儿探究兴趣。

三、幼儿园科学区“问题链”设计与幼儿深度学习的关联性实践研究以中班科学区“种子的旅行”主题活动为例,通过设计递进式问题链,观察幼儿深度学习表现,探究二者关联性。

(一)实践案例设计

围绕“种子传播方式”核心目标,设计问题链:

1. 感知层:“桌上的黄豆、蒲公英、苍耳种子,长得一样吗?”(引导观察外形差异,积累直观经验);

2. 疑问层:“种子成熟后,会一直待在妈妈身上吗?它们怎么‘搬家’?”(激发对传播方式的猜想,关联生活经验);

3. 探究层:“蒲公英种子轻轻一吹会怎样?苍耳为什么能粘在衣服上?我们能帮黄豆种子‘旅行’吗?”(通过操作验证猜想,探索传播与结构的关系)。

(二)关联性分析

1. 推动认知建构

问题链的逻辑性帮助幼儿建立知识关联。幼儿从观察种子外形(圆的、带绒毛的、有小刺的),到发现“绒毛帮助蒲公英飞”“小刺让苍耳粘住动物”,逐步建构“种子结构适应传播方式”的认知,实现经验整合。

2.促进思维发展

递进式问题推动思维从具体到抽象。在探究层,幼儿思考“怎样帮黄豆旅行”时,会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扔到土里”“装在小盒子里带它去公园”,部分幼儿还会对比“扔得远和扔得近,种子生长的地方一样吗”,表现出初步的分析与推理能力。

3.提升探究能力

开放性问题激发持续探究。幼儿在尝试“帮种子旅行”时,自主用吸管吹蒲公英、用布料模拟动物皮毛粘苍耳,甚至用彩纸制作“种子降落伞”,并反复调整降落伞大小观察下落速度,体现出专注、持续的探究状态,符合深度学习中“主动尝试与解决问题”的特征。

四、结论

幼儿深度学习是其认知与能力发展的核心需求,而幼儿园科学区“问题链”设计是引导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二者的关联性体现在:问题链的适宜性确保幼儿能主动参与探究,逻辑性帮助幼儿建构系统认知,开放性推动思维与探究能力发展。在实践中,教师需以幼儿经验为基础,遵循“适宜性、逻辑性、开放性”原则设计问题链,结合主题拆解与幼儿疑问生成具体问题,尤其针对中班幼儿,通过具象、递进的问题引导,让幼儿在科学探究中实现从浅层操作到深度学习的跨越。未来需进一步关注不同科学主题的问题链设计差异,为幼儿深度学习提供更精准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