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土建施工中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分析

作者

杜伟明

身份证号码:370982198912087094

引言:地基作为建筑物的基础支撑结构,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整体安全性和耐久性。在土建施工中,地基处理技术是解决软弱土层、高地下水位、复杂地质条件等问题的关键手段。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展,工程项目的建设环境日益复杂,对地基处理技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例如,在沿海地区、软土区域及冻土带,传统的换填法、夯实法等技术已难以满足高强度、高精度的施工需求,亟需结合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实现技术突破。

一、地基处理技术的分类与原理

1. 常见地基处理技术分类

地基处理技术根据作用机理和适用场景可分为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及复合处理三大类。

(1)物理处理技术

物理处理技术主要通过改变地基土体的物理性质或结构实现加固,包括换填法、夯实法、排水固结法等。例如,换填法适用于浅层软弱土层,通过移除不良土体并回填砂石或灰土提升地基承载力;夯实法则利用重锤夯实土体,降低孔隙比,提高密实度;排水固结法通过设置排水井或砂垫层加速土体排水,减少沉降。

(2)化学处理技术

化学处理技术通过向地基土体注入化学溶液或固化剂,改变其化学性质以增强稳定性。常用方法包括注浆法、深层搅拌法和硅化法。例如,注浆法通过高压注浆填充土体孔隙,形成固结体;深层搅拌法利用水泥浆或石灰浆与软土混合,形成水泥土桩,适用于淤泥质土或饱和软黏土地层。

(3)复合处理技术

复合处理技术结合物理与化学手段,或通过桩-土协同作用提升地基性能。典型技术如复合地基技术(CFG 桩、碎石桩)和加筋土技术。复合地基通过桩体与周围土体共同承载,有效提高承载力并减少差异沉降;加筋土技术则通过铺设土工格栅、纤维等材料增强土体抗拉强度,适用于路基、挡土墙等工程。

2. 技术原理与适用场景

各类地基处理技术的原理和适用场景存在显著差异。例如,换填法适用于浅层软弱土层,但需考虑填料来源和成本;深层搅拌法适合处理深部软土,但施工周期较长;复合地基技术可适应复杂地质条件,但需精确控制桩体布置和施工参数。此外,技术的选择还需结合工程类型(如工业厂房、桥梁、道路)、荷载要求及环境条件(如地下水位、周边建筑物影响)进行综合评估。

3. 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工程技术的进步,地基处理技术正朝着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例如,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的数字化设计可优化施工方案,智能监测系统通过实时数据反馈调整施工参数,而绿色地基技术通过环保材料减少碳排放。这些趋势为土建工程的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二、地基处理技术的最新发展

1. 新兴技术与创新

近年来,地基处理技术在材料、工艺和监测手段方面取得显著突破,推动了土建施工的高效化和智能化。

(1)复合地基技术的深化应用

复合地基技术通过桩-土协同作用提升承载力,已在软土地基、高填方工程中广泛应用。近年来,新型桩体材料(如超高性能混凝土桩、纤维增强桩)的研发进一步提高了桩体强度和耐久性。例如,某高速公路扩建工程采用纤维增强CFG 桩,其抗压强度较传统CFG 桩提高 30% ,且桩体裂缝减少 50% ,显著提升了长期稳定性。此外,桩网复合地基技术通过桩体与土工格栅协同作用,优化了荷载传递路径,在铁路路基工程中取得良好效果。

(2)智能监测与数据驱动施工

智能监测技术的应用使地基处理施工更加精准可控。例如,基于光纤传感的实时沉降监测系统可连续采集地基变形数据,结合大数据分析预测沉降趋势,指导施工参数调整。某跨海桥梁工程中,通过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监测地基沉降,施工方及时优化了桩基布置方案,减少工后沉降 20% 。

(3)绿色地基处理技术的推广

随着环保要求的提升,绿色地基处理技术成为研究热点。某市政工程中应用微生物固结法加固河岸地基,土体抗剪强度提高 40% ,且施工过程中未产生有害废弃物。此外,废弃材料再利用技术降低了施工成本,并减少了资源消耗。

2. 技术优势与挑战

上述新兴技术在提升地基处理效果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复合地基技术通过优化桩体布置和材料性能,提高了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智能监测技术实现了施工过程的动态调控,减少了质量风险;绿色技术则兼顾了环保与经济性。然而,这些技术在推广中仍面临挑战,如新材料成本较高、智能监测系统依赖复杂的数据处理技术、微生物固结技术的适用性受环境条件限制等。未来需进一步优化技术成本,完善施工标准,以促进新兴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三、地基处理技术的优化方向

1. 数字化设计与施工的融合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地基处理提供了更精准的设计和施工手段。例如,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可通过三维建模优化地基处理方案,提前模拟施工过程中的荷载分布和变形趋势,减少设计误差。某大型工业厂房项目采用BIM 技术优化 CFG 桩布置方案,使桩体间距从 1.5m 调整为 1.2m ,承载力提升 15% ,同时减少材料浪费 10% 。此外,基于 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地质数据分析可辅助地基处理技术选型,提高方案的科学性。未来,BIM 与GIS 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提升地基处理设计的智能化水平。

2. 环保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绿色施工理念的推广促使地基处理技术向环保方向发展。例如,采用低碳水泥替代传统硅酸盐水泥,可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某市政道路工程中,利用粉煤灰和矿渣替代 30% 的水泥制备注浆材料,使每立方米浆液碳排放降低 25% ,且成本下降 10% 。

3. 智能化施工工艺的提升

智能化施工设备的引入可显著提高地基处理效率和质量。例如,智能夯机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夯击能量和沉降量,自动调整夯击参数,确保施工精度。某机场扩建工程采用智能夯机进行强夯作业,施工效率提高 20% ,且夯后地基均匀性提升 30% 。

结论

地基处理技术在土建施工中的应用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随着复杂地质条件工程的增加和绿色施工理念的深化,传统技术已难以满足现代工程的高标准需求。通过梳理常见技术的分类与原理,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应用效果,可见复合地基、智能监测及绿色技术等新兴方向在提升地基性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同时,数字化设计、环保材料研发及智能化施工工艺的优化,为地基处理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郑刚, 李广信. 地基处理技术与工程应用[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2] 刘松玉. 复合地基理论与工程实践[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20.

[3] 王卫东, 周健. 地基处理新技术与案例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21, 43(5):88-95.

[4] 张可能, 陈晓红. 智能监测技术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 工程勘察,2022(3): 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