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中年段数学课堂中的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戴仔巧

南京市中电颐和家园小学

引言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更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逻辑思维、创新意识与应用能力。当前部分数学课堂中,解决问题教学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模仿轻思考”的现象,未能充分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基于此,研究符合小学中年段学生特点的解决问题教学策略,既是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小学中年段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目标定位偏差

部分教师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过度侧重学生解题正确率与速度的提升,将教学目标局限于“会做题”,忽视对学生审题方法、思维过程、解题策略的引导与培养。这种定位导致学生在面对陌生问题或变式问题时,往往因缺乏有效的思维方法而无从下手,难以形成可持续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多数课堂仍以“教师讲解例题—学生模仿练习”的传统模式为主,教学方法单一且被动。教师在讲解时,常直接呈现解题步骤与答案,未能为学生预留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也较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陷入“机械模仿”的误区,难以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无法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评价方式不够全面

当前解决问题教学的评价多以书面测试为主,侧重对解题结果的评判,忽视对学生解题过程、思维方法、合作交流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既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难以激励学生主动探索、创新解题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小学中年段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核心策略

(一)强化审题指导,夯实解题基础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师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审题方法。教学中,可通过“读题—圈画—分析”三步法,让学生先通读题目,明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再圈画关键信息、关键词句(如“最多”“至少”“相差”等),排除无关信息干扰;最后结合数学概念与数量关系,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同时,可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练习审题,提升其提取有效信息、把握问题本质的能力。

(二)优化教学方法,激活思维过程

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情境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提升”的教学流程。结合小学中年段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贴近生活的数学情境(如购物、测量、分配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思考,鼓励其尝试用不同方法(如画图、列表、转化等)解决问题;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解题思路,在思维碰撞中完善认知;最后由教师引导总结,提炼通用的解题策略,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思维框架。

(三)渗透策略教学,提升解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常用的解题策略,以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例如,当学生遇到复杂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运用画图法,将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观的图形,这样不仅降低了思维的难度,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对于需要多步骤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教授列表法,让学生通过梳理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清晰地理清解题思路。在遇到变式问题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转化法,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通过这样的系统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学会如何解题,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授人以渔”的解题方法。这种方法教会了学生如何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来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从而在遇到新的挑战时,能够迅速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这样的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小学中年段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实施保障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确保教学策略有效实施的关键。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应当定期组织专题培训,让教师深入学习和理解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理念,掌握中年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并探索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这些培训不仅有助于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还能提高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操作能力。同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参与教研活动,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集体备课和磨课,教师们可以共同研讨解决问题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和心得,这种合作交流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成长。

(二)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当配备与教材相匹配的教具和学具,如计数器、几何图形模型、测量工具等,这些实物资源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地深化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促进知识的内化。同时,教师应当发挥创造力,结合教学内容,开发出具有校本特色的生活化课程资源,例如将校园内外的数学问题、社区中的数学应用等融入教学,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实践兴趣。此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不可或缺,通过动画、视频等形式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不仅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还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些资源的整合与运用,为解决问题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构建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注重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如审题的认真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团队合作的表现以及策略运用的能力。这一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小组互评和学生自评等多种方式记录,旨在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合作学习习惯。结果性评价则侧重于学生的解题能力,包括解题的正确率和方法的灵活性,通过书面测试、实践作业(如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等形式进行。评价结果以“评语 + 等级”的形式呈现,不仅指出了学生的不足,也肯定了他们的进步,以此激励学生持续提升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束语

小学中年段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与应用能力的重要载体。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目标偏差、方法单一、评价片面等问题,需通过强化审题指导、优化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等策略逐步解决,同时依托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与教学资源优化,为教学策略的落地提供保障。未来教学中,还需进一步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发展需求,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让解决问题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助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现思维与能力的双重成长。

参考文献

[1]白昕.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思维能力培养[J].数学小灵通(中旬刊),2025,(09):9-10.

[2]丁统艳.深度教学理念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教育界,2025,(25):71-73.

[3]王玉忠.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5,(25):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