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生活化素材的运用研究
刘冠霭
重庆市潼南区人民小学校 402660
1.引言
当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不少学生面临"无话可写"的困境。生硬模仿范文或虚构情节的现象普遍,导致作文内容空洞,情感失真。生活化素材以儿童的真实经历和感知为基础,能够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写作回归"我手写我心"的本质。如何将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情感和思考转化为有效的习作资源,成为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切入点。本文试图探讨生活化素材在课堂中的实践路径,力求为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2.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生活化素材的运用价值
生活化素材的运用让习作教学有了温度和根基。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始于具体生活经验,比如种植植物、参与家庭劳动、观察社区活动等。这些体验是天然的语言素材库,能帮助学生找到表达的支点。当学生描写自己亲手照料过的盆栽枯萎时的失落,或记录一次失败的烹饪尝试,文字中自然流淌真实情感,避免了"为写而写"的机械输出。同时,生活素材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表达角度。不同学生对同一事件的感受往往各有侧重,有人关注过程细节,有人思考人际互动,这种差异性正是个性化写作的源泉。从教学实践看,基于生活场景的写作任务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他们在记录、思考、表达中逐步建立语言与生活的深层联结,最终实现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
3.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生活化素材的运用现状
3.1 素材选择呈现碎片化倾向
教师在引入生活素材时,常缺乏系统性设计。比如要求学生"写一件有趣的事",但未引导学生建立观察生活的习惯,导致学生临时拼凑记忆片段,内容零散肤浅。有些教师虽尝试结合生活实例,但素材多依赖即兴提问(如"周末做了什么"),未能紧扣学生阶段性的成长体验或社会热点。这种随机化的素材提取方式,使得写作训练浮于表面,学生难以形成深度思考和持续积累的意识。更值得关注的是,城乡生活差异未被充分重视。教学中常出现城市化视角的预设,如要求写"参观科技馆的经历",但乡镇学生可能更熟悉稻田收割或集市庙会。忽略学生真实生活背景的素材设计,无形中加剧了写作表达的隔阂。
3.2 生活经验向语言表达迁移困难
学生即便拥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也常难以转化为生动的文字表达。例如,写"校园运动会"时,多数习作停留在"我很高兴""比赛激烈"等概括性描述中,缺乏对呐喊声、汗水流淌的细节刻画。这种现象背后是教师的指导缺位:未教会学生如何从生活事件中提取关键画面,也未训练具象化表达的方法。同时,教学侧重成果呈现而忽视过程引导。教师往往直接布置整篇作文任务,却未设计阶段性训练,如先口头描述场景再写作片段。这使得学生面对复杂生活事件时不知如何裁剪素材、组织语言。长此以往,生活与写作仍处于割裂状态。
4.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生活化素材的运用策略
4.1 系统化构建生活素材链,衔接梯度训练
教师需将生活素材转化为有梯度的教学链条,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为此提供了启示。该文通过昆虫、植物等寻常事物传递深厚情感,教学中可设计"观察—捕捉—表达"三步链:课前发放任务卡,引导学生记录家庭趣事(如亲子烹饪、照料宠物);课中选取任务卡片段,模仿课文将平凡事件写出情感,例如写"妈妈煎糊的鸡蛋",指导学生用"焦黑的边蜷曲着,像晒坏的树叶"替代"鸡蛋烧焦了";课后延伸整篇习作,鼓励持续观察同一对象的变化(如豆苗生长日记)。
这种设计需注意横向关联与纵向深化。以五年级"介绍传统文化"习作为例,可提前两周布置分组任务:一组收集节日饮食故事,另一组拍摄民俗活动影像。在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比老舍笔下习俗与自己记录的家乡春节差异,再以"消失的老手艺"为主题展开访谈写作。通过分阶段整合生活素材,学生既能建立文化认知框架,又能在不同任务中反复锤炼从生活到文字的转化能力。
4.2 创设沉浸式生活情境,激活多元表达
有效的生活化写作需依赖情境再造。统编版三年级下册《荷花》的仿写训练中,教师携带鲜切荷花进课堂,让学生嗅闻香气、触摸花瓣质感。当学生尝试描写触感时,提供支架句式:"刚碰到花瓣时像____,轻轻捏紧后又像____"。这种多感官刺激能唤醒学生记忆中的类似体验,有的联想到外婆种的茉莉,有的想起雨后捏湿泥土的感受。
情境设计应贴近儿童认知特性。教学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时,可改编为"传统节日闯关"活动:在教室设置"端午药草铺""中秋灯谜摊"等实景区,学生分组担任文化推广大使。在推销粽子的任务中,引导提炼"卖点":"糯米里裹着外婆的故事"比"粽子很好吃"更有感染力。对于细节描写薄弱的学生,提供具象化工具包,如"动词 + 身体反应"公式("热气扑到脸上,睫毛立刻挂满水珠")。课后拓展真实行动任务,如采访社区老人改良节日食谱并撰写倡议书,使写作成为改造生活的工具而非孤立的作业。
5.结束语
生活化素材的运用不是简单地布置"写写你的周末",而是要将儿童的真实存在转化为语言生长的土壤。从系统构建素材链到深度激活生活情境,教师需扮演"翻译者"角色:把平凡日常转化为可感知的画面,把朦胧情绪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字。当学生的笔尖开始流淌出晨光里的早餐摊香气、弄堂深处的吆喝声、外婆手心的褶皱时,作文才真正拥有了生命的厚度。这要求教师持续观察儿童生活变迁,敏锐捕捉时代投射在他们身上的光影。唯有如此,习作教学才能成为孩子与自己对话、与世界和解的通道。
参考文献:
[1] 钟俊.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生活化素材的运用研究[J]. 2025.
[2] 王海芬.立足生活 挖掘素材——小学语文"生活化写作"的对策探讨[J].世界儿童, 2023(1):0091-0093.
[3] 孙雪娇.生活化素材在小学语文写作中的合理运用探究[J].新智慧,2023(33):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