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的路径与策略
刘志鹏
山东省北镇中学
引言
“人口迁移”是高中地理人文地理模块的核心内容,涵盖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及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等知识点,不仅承载着地理学科的知识目标,更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素材。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理念,是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人地协调观”的重要延伸,体现为对国家发展、民族命运的关注,对家乡建设、区域协调的责任感。然而,当前部分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学中,存在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的问题,未能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家国情怀元素,导致家国情怀培养流于形式。因此,研究“人口迁移”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的路径与策略,对提升地理教学的育人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的意义
(一)助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家国情怀培养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人口迁移”教学涉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的人口流动现象,背后关联着国家政策调整、区域发展战略、民族文化传承等议题。在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培养,可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认识国家发展历程,理解国家政策的初衷与价值,增强对国家制度、发展道路的认同,从而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融入学科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同步推进。
(二)深化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家国情怀的培养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人地关系的认知。“人口迁移”的本质是人口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资源分布、产业布局、生态保护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人口流动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平衡,既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又能让学生在关注国家人口发展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对国家生态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强化家国情怀。
(三)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区域认知与文化认同
在“人口迁移”教学中,我们关注不同区域间的人口流动现象,并探讨其背后的区域自然环境、人文特色和文化差异。通过这样的教学,我们旨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学生将被引导去了解各区域的发展现状和特色,认识到每个区域在国家发展中的独特贡献,从而打破地域偏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区域认知观念。同时,教学将分析人口迁移中的文化传播与融合,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魅力。这种深入了解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一步激发学生建设家乡、服务国家的热情和动力,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二、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的现存问题
(一)教学目标聚焦知识,忽视价值引领
部分教师在“人口迁移”教学中,将教学目标过度聚焦于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因素等知识点的讲解与记忆,对家国情怀等价值目标缺乏明确设计。教学过程中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未能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家国情怀元素,导致家国情怀培养成为“附加任务”,无法融入教学主线,难以真正发挥育人作用。
(二)教学内容局限教材,缺乏拓展延伸
当前“人口迁移”教学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础内容,教师未能充分拓展教学资源,忽视了与国家发展现状、时事政策、家乡实际的关联。例如,未结合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人口迁移现象,也未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人口流动现状与发展需求,导致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学生难以从身边案例中感受家国情怀,降低了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三)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情感互动
多数教师在“人口迁移”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讲授 + 板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能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互动环节。例如,未通过情境创设、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人口迁移背后的国家发展议题,也未设计让学生表达对家乡、国家发展看法的活动,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主动参与到家国情怀的体验与感悟中,情感培养效果不佳。
三、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的路径与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融入价值引领
教师需重新定位“人口迁移”的教学目标,将家国情怀培养纳入教学目标体系,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形成有机整体。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明确家国情怀的培养方向,例如,在讲解“历史时期的人口迁移”时,设定“理解人口迁移对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的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的目标;在分析“现代人口迁移与国家政策”时,设定“认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增强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与支持”的目标,确保价值引领有明确方向、可落实、可评价。
(二)拓展教学资源,关联现实议题
教师应突破教材局限,拓展多元化教学资源,将“人口迁移”教学与国家发展现实、家乡实际紧密结合。一方面,引入时事资源,如结合乡村振兴中的“人才回流”现象、新型城镇化中的人口落户政策等,让学生了解国家当前的人口发展战略;另一方面,挖掘地方资源,引导学生收集家乡的人口迁移数据、典型案例,分析家乡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的关系,让学生从身边案例中感受家国情怀,增强对家乡的关注与热爱,实现“知国—爱乡—报国”的情感递进。
(三)创新教学方法,强化情感体验
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创设情感互动场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与感悟家国情怀。可通过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还原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迁移场景,引导学生感受当时的国家背景与人民选择;采用小组讨论法,围绕“人口迁移如何助力国家乡村振兴”“青年应如何参与区域协调发展”等议题组织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国家发展的思考;还可设计实践活动,如让学生撰写“家乡人口迁移与发展”的调查报告,或模拟“区域人口规划”方案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服务国家、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将家国情怀从情感认同转化为行动意识。
结束语
在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是地理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目标偏差、内容局限、方法单一等问题,需要通过明确价值目标、拓展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等策略加以解决。未来教学中,教师还需进一步挖掘“人口迁移”与家国情怀的深层关联,结合时代发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资源,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真正树立起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情感与信念,成长为兼具地理素养与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马彦芳.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地理情景式教学课堂实践探究—以“人口迁移”为例[J].学周刊,2025,(24):91-94.
[2]林昕妍.聚焦教学实效: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价值与优化路径[J].高考,2025,(19):139-141.
[3]罗送宝,唐倩.基于问题式教学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课堂实践—以“人口迁移”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5,(11):44-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