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红色基因传承视域下英模题材美术创作的价值内涵与时代意义

作者

马坤

沧州师范学院 河北省沧州市 061000

一、红色基因与英模美术创作的理论耦合

红色基因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核心表达,与英模题材美术创作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题材选择上的契合,在于二者在精神传承与视觉表达层面的有机统一。美术创作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将抽象的红色基因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艺术形象,使革命精神、英雄事迹得以超越时空限制,持续焕发时代生命力。

从本质上看,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独特精神密码,它蕴含着理想信念、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深刻内涵。这种精神特质需要通过具象化的方式才能实现有效传播,而美术创作恰恰提供了最直接的视觉转化途径。在革命战争年代,延安木刻运动的代表性作品如古元的《减租会》,通过朴拙有力的刀法和充满张力的构图,将农民与地主的阶级斗争具象化,使抽象的革命理论转化为普通群众能够直观理解的艺术形象。这种创作实践是一种艺术探索,更是一种政治话语的视觉建构,体现了艺术与意识形态的深刻互动。

英模题材美术创作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实现了历史真实、艺术真实与精神真实的三重统一。艺术家们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典型化处理,使作品既保持历史的本真性,又具有艺术的感染力。以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为例,画家并未简单复制历史场景,而是通过纪念碑式的构图和理想化的人物塑造,将五位战士的英勇事迹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象征。画面中人物坚毅的表情、挺拔的姿态以及背景的险峻山崖,共同构成了一个具有永恒意义的视觉文本,使观者在审美体验中自然接受精神的洗礼。

这种创作实践的内在逻辑在于,它通过艺术语言的转译功能,实现了红色基因的代际传递。全山石在《血肉长城》中采用象征性的群像构图,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 象理念转化为可视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中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物共同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人墙",这种视觉隐喻超越了具体历史事件的局限,使作品具有了更为普遍的精神感召力。这种创作方式展现了英模美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升华过程。

红色基因与英模美术的互动关系还体现在集体记忆的塑造上。美术作品通过反复描绘关键历史节点,构建起民族共同的历史认知。唐勇力的《新 生》以恢宏的场 再现开国大典的历史时刻,画中精心设计的人物组合、色彩运用和空间布局,还原了 赋 了这 事件以永恒的艺术价值。这种视觉化的历史叙事,使重大历史时刻得以超越时空限制,持续影响当代观众的历史认知和价值判断。

在当代语境下,这种理论耦合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吴为山创作的《雷锋》雕塑突破了传统英雄形象的刻板表达,通过温和亲切的人物神态和动态构图,使雷锋精神在保持本质内涵的同时,获得了符合当代审美的艺术呈现。这种创作实践表明,红色基因的传承需要与时俱进的艺术表达,既要坚守精神内核,又要创新表现形式,才能使英模形象持续焕发时代魅力。从更深层次看,红色基因与英模美术创作的耦合关系还涉及审美教育的维度。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实践表明,通过临摹和研究经典红色题材作品,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写实技巧,更能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精神内涵。这种教育过程实现了技艺传承与价值传递的统一,使红色基因通过艺术实践得以活态延续。范迪安在相关研究中指出,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的不仅是艺术技能,更是一种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塑造。

红色基因与英模美术创作的理论耦合,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内涵与艺术形式的辩证统一。这种关系既不同于简单的政治宣传,也不同于纯粹的艺术表现,而是在历史真实、艺术创造和精神传承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需要继续深化对这种关系的认识,既要避免教条化的符号堆砌,也要防止过度娱乐化的解构,使英模美术真正成为红色基因活态传承的视觉桥梁,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建设提供持续的艺术滋养。

二、图像学视阈下的精神表达嬗变

英模题材美术创作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其视觉表达方式和精神传递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图像学的视角考察这一演变轨迹,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语言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审美范式随时代变迁而产生的转型。这种嬗变不仅体现在形式技巧层面,更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念的演进和民族精神图谱的重构。

早期的英模美术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图解特征。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木刻版画作品中,人物形象往往被赋予强烈的象征意义。胡一川的《到前线去》通过夸张的人物动态和极具张力的构图,将抗战救亡的紧迫感转化为直观的视觉冲击。画面中人物高举的手臂和向前倾斜的躯体构成了一道锐利的对角线,这种形式语言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刻意为之的视觉修辞策略。同样,彦涵的《当敌人搜山的时候》采用黑白对比强烈的表现手法,通过明暗关系的戏剧性处理,塑造出具有纪念碑性质的英雄形象。这些作品在图像构成上普遍遵循"高大全"的创作原则,人物造型趋于理想化,面部表情充满坚定信念,肢体语言夸张有力,整体上形成了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视觉叙事模式。这种图像表达方式与当时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密切相关,其核心功能在于通过艺术形象激发民众的斗争意志。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间,英模美术的图像表达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符号系统。王盛烈的《八女投江》通过波浪形的构图和人物群像的组合,将抗日女战士的英勇事迹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象征。画面中八位女战士相互搀扶、毅然投江的瞬间被凝固成一个永恒的视觉符号,这个符号既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牺牲精神的礼赞。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在构图上普遍采用金字塔式结构,如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战士的形象被组织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这种构图方式不仅赋予画面以纪念碑式的庄严感,更暗喻着革命事业的坚不可摧。在色彩运用上,红色成为最具政治象征意义的颜色,常常被用来渲染革命激情和胜利喜悦。这种图像语言的程式化倾向,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英雄模范的集体想象和审美期待。

改革开放以来,英模美术的图像表达开始突破单一模式的限制,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面貌。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打破了传统领袖题材的创作范式,以平视的视角和质朴的语言描绘周恩来总理与人民群众在一起的场景。作品中,总理微微前倾的身姿和亲切的笑容,与群众自然流露的情感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温情的画面。这种图像处理方式标志着英模塑造从神化向人化的转变,英雄模范不再被表现为高高在上的偶像,而是可亲可近的普通人。在技法层面,艺术家们也开始尝试将西方现代艺术的某些元素融入创作,如何多苓的《青春纪事》系列,通过象征性的空间处理和细腻的心理刻画,展现了知青群体的精神世界。这种图像语言的革新,反映了思想解放背景下艺术观念的深刻变化。

进入新世纪后,英模美术的图像表达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态势。一方面,传统写实手法依然保持强大生命力,如王珂的《人民的好干部— 焦裕禄》 以精湛的写实技巧塑造了这位县委书记的感人形象;另一方面,各种现代艺术语言也被引入英模题材创作, 样化的表达方式。 的《雷锋》雕塑采用写意的手法,通过流畅的线条和简练的造型,捕捉雷 本质特征。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则为英模美术开辟了新的表现空间,如一些互动装置作品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能够"穿越"到历史场景中,与英雄人物产生直接对话。这种图像表达方式的多元化,反映了当代社会价值观念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从图像学的深层结构来看,英模美术的精神表达嬗变还体现在叙事方式的转型上。早期作品多采用单一线性叙事,通过某个具有代表性的瞬间来概括英雄模范的整个事迹;而当代创作则倾向于多维叙事,往往在同一作品中并置多个时空片段,以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李象群的《走向胜利》组雕就采用了这种叙事策略,通过不同姿态的军人形象组合,展现了革命军队的成长历程。在符号运用方面,当代英模美术也更加注重挖掘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视觉元素,使作品在传递主流价值观的同时,也能体现中华美学精神。这种图像表达的嬗变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打破固有模式、探索新的可能性的过程。每个时期的创作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共同构成了英模美术丰富多元的视觉谱系。从最初强调斗争性的激烈表达,到后来注重人文关怀的温和呈现;从单一化的英雄塑造,到多样化的形象刻画;从程式化的符号运用,到个性化的语言探索,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更折射出社会精神气候的变迁。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嬗变并非简单的线性替代关系,而是呈现出复杂的叠加状态,不同时期的图像特征往往在当代创作中交融共存,形成了一种

具有历史纵深感的视觉表达。

当代英模美术创作面临的挑战在于 如何在保持精神内核的前提下,找到与时代审美需求相契合的图像表达方式。一方面要避免陷入模式化 式创新而导致的精神稀释。成功的创作实践表明,只有深入把握英模 的视觉语言,才能使作品真正打动今天的观众。全山石的《血肉长 续了革命历史画的宏大叙事传统,又在构图和色彩运用上融入了现代 艺术创新的统一。这种创作取向代表着英模美术发展的未来方向,也为我们理解图像学视阈下的精神表达嬗变提供了重要参照。

三、新时代创作的实践进路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的时代背景下,英模题材美术创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的创作实践需要在坚守红色基因精神内核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表现形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视觉叙事体系。这一实践进路的探索不仅关乎美术创作本身的发展,更关系到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效能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近年来,一批具有探索精神的艺术家在主题把握、形式创新、技术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实践,为英模题材美术创作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当代英模美术创作正在经历从单一叙事向多维表达的转型。传统的历史画创作往往聚焦于某个决定性瞬间的再现,而新时代的创作则更加注重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李象群创作的《旗帜》系列雕塑打破了纪念碑式的传统表现方式,通过抽象化的艺术语言将长征精神转化为具有当代审美特质的视觉符号。作品中飘扬的旗帜既是对历史事件的隐喻,也是对理想信念的具象化表达。这种创作方式不再局限于对历史场景的忠实还原,而是通过对精神内核的提炼和转化,使作品获得超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在油画领域,一些青年艺术家尝试用表现主义的手法处理革命历史题材,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和动态的笔触肌理,传达出历史事件的情感张力。这些探索表明,当代英模美术创作正在形成一种既尊重历史真实又富有艺术个性的新范式。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英模美术创作提供了全新的表现手段。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媒介的运用,使历史场景的再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沉浸感和互动性。中央美术学院推出的"红色记忆"VR 项目,通过三维建模和场景还原技术,让观众能够"亲临"延安革命旧址,与历史人物进行虚拟互动。这种体验式的艺术呈现方式特别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调查数据显示,在 18-25 岁的观众群体中,数字媒介英模题材作品的接受度比传统形式高出40%以上。新媒体艺术家邱志杰创作的《长征数字记忆》将红军长征路线转化为动态数据可视化作品,通过光影变化和交互设计,使观众能够直观感受长征历程的时空维度。这些技术赋能的创作实践不仅拓展了英模题材的表现空间,更改变了观众的接受方式,使历史记忆的传承变得更加生动和多元。

在创作方法论上,新时代英模美术呈现出跨学科融合的趋势。艺术家们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艺术门类,而是积极借鉴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使作品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一些创作团队在项目前期会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和口述史采集,通过对历史亲历者的访谈和文献资料的梳理,确保作品在史实准确性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升华。雕塑家吴为山在创作《马克思》雕像时,研究了大量历史图像资料,还专程赴德国特里尔考察马克思故居,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使作品既具有学术深度又充满艺术感染力。艺术与科技的跨界合作也成为新趋势,人工智能辅助创作、三维打印等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英模题材创作中,为传统主题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时代英模美术创作的另一 个重要特征是参与性增强 传统的艺术创作往往是艺术家单向度的表达,而当代创作则更加注重观众的参与 和 ,许多美术馆推出了"我心中的英雄"主题创作工作坊, 解。这种参与式创作不仅拉近了艺术作品与公众的距离, 馆举办的"人民的形象"展览中,特别设置了观众留言和影像互动区 成了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良性互动。这种开放性的创作理念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入到社会文化的血脉之中。

在国际传播层面,新时代英模美术创作正在探索更具全球视野的表达方式。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如何让英模题材作 艺术家尝试用人类共通的情感语言来诠释中国英雄故事, 史照片,通过视觉语言的转换使作品获得跨文化的理解 作品开始采用更加国际化的艺术语言,在保持精神内核的 作取向不是对西方艺术标准的简单迎合,而是基于文化自信的主动调适, 播突破文化壁垒,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面对新时代的要求,英模美术创作还需要 引导方面加强探索。当前创作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部分作品流于表面化、 符号化, 形式创新而忽视了内容表达;数字技术的应用有时陷入技术炫技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鼓励真正有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 美术健康发展的关键。中国美协近年来组织的主题性美术创作研修 学习和经验交流的平台,这种学术支撑对提升创作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展望未来,新时代英模美术创作的实 正创新的基本原则。守正,就是要坚守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核,保持对历史的敬畏 的艺术语言和传播方式,使作品真正入眼入心。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