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作者

管秋凤

江西省安福县平都第一小学 343200

引言

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应立足真实世界,但传统课堂常以标准化题型为主,导致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受限。现实问题具有情境复杂性与策略多样性,而当前教学对思维过程的引导不足,评价亦多侧重结果。因此,探索系统化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路径,成为落实核心素养、回应教学实践需求的关键课题。

1 构建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育心理学表明,当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能极大激活其认知内驱力。小学生在具象化场景中更容易理解抽象数学概念,真实情境的创设能够将数学知识的学习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提升学习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在人教版五年级数学“小数乘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校园爱心义卖”情境。假设班级要组织义卖活动,同学们准备了手工制作的钥匙扣,每个成本价是 3.5 元,计划制作 20 个。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共需要多少成本?”将小数乘法知识融入筹备义卖的真实需求中。学生通过计算 3.5×20 ,不仅理解了小数乘法的运算逻辑,还能进一步拓展思考:若定价每个6.8 元,卖出所有钥匙扣能盈利多少?这种与校园生活紧密结合的新颖例子,让学生在解决义卖成本核算、盈利计算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对小数乘法知识探究的浓厚兴趣。

2 强化思维训练,引导多样化解题策略

数学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多样化的解题策略能打破学生思维定式,培养其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尝试多种方法求解,既能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又能提升逻辑推理、创新思维等核心素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自主探索、对比优化,从而形成更高效的解题思维模式。

在人教版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中,以“花店扎花”问题为例。花店有48 朵玫瑰和36 朵郁金香,要将它们分别扎成花束,且每束花中玫瑰和郁金香的数量相同,最多能扎成多少束花?教师可引导学生用不同策略解题。方法一:利用列举法,分别列出 48 和 36 的因数,找出最大公因数;方法二:通过短除法,快速得出 48 和 36 的最大公因数;方法三:从实际操作角度出发,让学生用小棒代表花朵,模拟扎花过程,直观理解最大公因数的意义。通过这三种策略,学生不仅掌握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还能对比发现短除法的便捷性、列举法的基础性和实践操作的直观性,从而强化对因数和倍数概念的理解,拓宽解题思路,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优化教学流程,注重过程性评价与反思

传统教学常以结果为导向,而优化教学流程需将重心向学习过程偏移。过程性评价与反思能够动态追踪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发现思维误区,通过针对性指导完善知识体系。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反思解题过程,有助于其内化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与自我提升的良性循环。在“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中,教师设计“校园花坛改造”任务,让学生计算不规则花坛(可分割为多个多边形)的面积。在小组合作测量、计算时,教师观察记录学生的分工协作、公式运用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任务完成后,组织学生反思:哪种分割方法计算更简便?数据测量误差如何影响结果?通过反思,学生不仅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还提升了实践与总结能力。

4 结合学科融合与跨学科问题解决任务设计

学科知识本就相互关联,打破学科界限进行融合教学,能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世界。通过设计跨学科问题解决任务,学生需要调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在综合运用中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小数除法”教学中,设计“古诗中的数学密码”跨学科任务。选取古诗《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让学生统计诗中数字出现次数,已知全诗共 20 字,计算每个数字出现的频率(如“一”出现2 次, 2÷20=0.1 ,即 10% )。结合语文的诗词鉴赏与数学的小数除法,学生既能感受古诗韵律美,又能在计算频率过程中熟练掌握小数除法运算,体会数学在人文领域的应用。

结语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需立足真实情境、聚焦思维过程、强化评价反思,并拓展跨学科应用。通过构建情境驱动、策略生成、评价优化与迁移应用的闭环体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从知识掌握向能力生成的转化,为数学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屈佳芬 . 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内涵、问题及策略——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 [J]. 江苏教育研究 ,2025,(06):93-96.

[2] 董岩 .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研究 [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16):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