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作者

陈飘飘

洪州汇仁学校 330200

一、分层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以“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为核心,其内容编排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需紧密结合教材特点,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该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通过主动建构形成的,而非被动接受。因此,分层教学需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通过分层任务设计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

同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分层教学提供了实践依据。该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现有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的差距,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提供适当难度的任务促进其认知发展。在人教版教材中,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分类”等章节,均包含基础概念与拓展应用内容,为分层设计提供了天然的分层节点。

二、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

(一)隐性分层原则

为避免传统显性分层可能引发的标签化问题,分层教学应采用隐性分层策略。教师需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阶段性测评等方式,综合评估学生的数学基础、思维能力和学习态度,将其划分为基础层、提升层和拓展层。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课前预习任务了解学生对小数概念的掌握程度,进而在课堂提问中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基础层学生回答小数位数的对齐方法,提升层学生分析计算错误原因,拓展层学生探究小数运算在生活场景中的应用。

(二)动态调整原则

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具有动态性,分层教学需建立灵活的调整机制。教师可结合单元测试、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每学期进行两次分层评估。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多边形的面积”单元中,若提升层学生能独立完成复合图形面积计算并解释推导过程,可将其调整至拓展层;若基础层学生长期无法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则需通过个性化辅导帮助其巩固基础。

(三)资源适配原则

分层教学的实施需依托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人教版教材配套的《数学活动手册》《同步练习册》等材料,可作为分层作业设计的基础。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开发分层学习单:基础层以概念复现和基础练习为主,如“用字母表示数”的填空题;提升层增加变式训练和综合应用,如“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层引入开放性任务,如“设计校园绿化面积的测量方案”。

三、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框架

(一)课前分层准备

课前准备是分层教学的前提。教师需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明确核心知识点与拓展方向。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预设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基础层掌握圆的定义和基本性质,提升层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拓展层探究圆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基于此,教师可设计分层预习任务:基础层观察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并描述特征,提升层测量圆形物品的周长与直径并计算比值,拓展层查阅资料了解圆周率的历史。

(二)课中分层互动

课堂互动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需通过差异化提问、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促进各层次学生的参与。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分层任务:基础层通过折纸活动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提升层比较不同分数的大小并解释原因,拓展层用分数描述班级学生的性别比例。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安排“异质分组”,确保每个小组包含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小老师”制度让提升层和拓展层学生辅助基础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三)课后分层巩固

课后巩固是分层教学的延伸。教师需根据学生层次设计分层作业,避免“一刀切”的作业模式。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作业设计中,基础层完成教材配套的基础练习题,提升层增加错题分析和变式训练,拓展层设计“计算家庭水电费”的实践任务。同时,教师可利用“作业反馈卡”收集学生作业中的共性问题,为下一节课的分层教学提供依据。

四、分层教学模式的动态调整机制

(一)基于学习表现的分层调整

教师需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其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阶段性测评成绩。例如,若提升层学生在“因数与倍数”单元中连续三次作业正确率超过 90% ,且能独立讲解质数与合数的判断方法,可将其调整至拓展层;若基础层学生在“条形统计图”学习中长期无法理解数据整理方法,则需通过课后辅导帮助其弥补知识漏洞。

(二)基于教学反馈的分层优化

分层教学的实施需持续优化。教师可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家长反馈等方式,了解分层教学的实际效果。例如,若拓展层学生反映“开放性问题缺乏指导”,教师可在后续教学中增加“问题解决策略”的专项训练;若基础层家长提出“作业难度过高”,教师可调整作业类型,增加更多生活化任务,如“统计家庭一周的垃圾分类情况”。

(三)基于教材更新的分层适配

人教版教材每两年修订一次,其内容编排和难度设置可能发生变化。教师需及时关注教材更新动态,调整分层教学策略。例如,若新教材在“负数”章节增加了“温度计读数”的实践活动,教师可在基础层任务中增加“记录一周气温变化”的任务,在拓展层任务中引入“用负数描述财务收支”的跨学科应用。

五、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挑战与应对

(一)教师分层能力的提升

分层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可通过校本培训、教研活动和跨校交流等方式,帮助教师掌握分层教学技巧。例如,组织教师观摩分层教学示范课,分析“如何通过课堂提问区分学生层次”“如何设计分层作业的评价标准”等具体问题。

(二)家校协同的深化

部分家长可能对分层教学存在误解,认为“基础层意味着孩子能力差”。教师需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向家长解释分层教学的理念和实施方式,强调其目的是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展示基础层学生在“几何图形拼组”活动中的创意作品,说明分层教学如何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评价体系的完善

传统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分层教学的效果。学校需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可能性”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实验操作评价表”,记录基础层学生能否正确使用骰子进行概率实验,提升层学生能否分析实验数据的合理性,拓展层学生能否设计改进实验方案。

参考文献

[1] 吴姝. 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J]. 天津教育,2025,(16):116-118.

[2] 马黎萍 .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应用研究 [J]. 智力 ,2025,(15):165-167.

本文系:南昌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个人课题”24-1480《“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