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课堂的实践与创新

作者

李祥君

邻水县丰禾中学

语文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高中语文课程不仅承担着语言能力培养的任务,更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其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既是响应“文化自信”时代号召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维度的具体体现。当前,部分高中语文课堂在传统文化融入方面存在形式化、碎片化问题,未能实现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因此,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课堂的实践与创新路径,对提升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内容的重构:从“文本解读”到“文化深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课堂,首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实现从单纯的“文本解读”向深度的“文化深挖”转变。教材中的古典诗文、现代文篇目等均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教学内容的重构需以教材为依托,系统梳理文本中的文化符号、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将分散的文化点串联成线、织构成面。在古典诗文教学中,不仅要讲解字词句的含义与艺术手法,更要挖掘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民俗风情、哲学思想,如《论语》中的“仁礼”思想、唐诗宋词中的家国情怀、明清小说中的社会风貌等,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触摸文化的脉络。对于现代文教学,需关注作品与传统文化的联结,分析作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反思,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

二、教学方法的革新:从“知识讲授”到“文化体验”

传统的文化教学多以知识讲授为主,难以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与深度认同,因此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革新,实现从“知识讲授”到“文化体验”的转变。教学方法的革新应立足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与文化传承的体验性,构建“感知—理解—内化”的教学流程。可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呈现等方式,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文化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文本的文化内涵;运用问题探究法,围绕文本中的文化现象设计具有思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化的本质与价值,如通过对比不同时代的孝道观念,理解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演变;引入体验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诵读、吟唱、书写等方式,感受古典诗文的韵律美与意境美,如开展古诗词吟诵活动,体会平仄对仗中的文化韵味。

三、实践活动的拓展:从“课堂学习”到“生活浸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不应局限于课堂之内,还需要拓展实践活动,实现从“课堂学习”到“生活浸润”的延伸,让文化传承走出课本、走进生活。实践活动的拓展应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兴趣特点,设计具有参与性、实践性的文化活动。可开展主题性文化探究活动,围绕“传统节日”“民俗风情”“思想流派”等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资料搜集、成果展示与交流研讨,如探究春节、端午等节日的文化内涵,理解其承载的民族情感;举办文化创作活动,鼓励学生以古典诗文为蓝本进行改编创作,如将诗词改编成剧本、绘制诗意图、创作现代诗等,在创作中深化对文化的理解与再创造;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通过设立文化长廊、举办传统文化讲座、组建汉服社、书法社等社团,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此外,还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传统建筑、老字号品牌、民间技艺等,培养学生用语文视角观察文化、解读文化的能力,使文化传承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四、评价体系的优化:从“知识考核”到“文化素养”

为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融入,需要对评价体系进行优化,实现从“知识考核”到“文化素养”的转变。评价体系的优化应突破传统的纸笔测试局限,构建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机制,全面反映学生的文化学习成果与素养发展水平。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识记,更重视其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对文化价值的认同以及运用文化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评价学生对古典诗文思想情感的体悟、对传统美德的践行程度等。在评价方式上,应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堂观察、文化探究报告、实践活动表现、成长档案袋等多种方式,记录学生在文化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成长,避免以单一的知识点测试衡量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引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等评价主体,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深化对文化的理解与反思,形成自我提升的动力。评价结果的运用应侧重激励与引导,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在文化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明确文化素养发展的方向,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文化认同与素养提升的有效工具。

五、教师素养的提升:从“知识传授者”到“文化传承者”

教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课堂的主导者,其自身的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融入的深度与效果。因此,需推动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文化传承者”转变,通过系统提升素养,为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提供核心支撑。

强化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教师应主动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深入研读经典文献,把握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如深入理解儒家“仁礼”思想、道家“天人合一”观念在不同时代的演变与现实意义。

最后,强化教师的文化育人使命感。教师应认识到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不仅是知识教学的补充,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需将文化传承与学生的人格培养相结合,通过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典范、精神品质影响学生,如以屈原的爱国情怀、苏轼的豁达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种使命感能驱动教师主动探索融合路径,在日常教学中自觉渗透文化教育,使文化传承成为一种教学自觉。

六、总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课堂的实践与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学内容、方法、活动、评价及教师素养的协同推进。教学内容的重构实现了文化与文本的深度联结,为融入奠定了内容基础;教学方法的革新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增强了文化学习的吸引力;实践活动的拓展将文化学习延伸至生活,促进了文化的内化与践行;评价体系的优化全面反映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发展,发挥了评价的导向作用;教师素养的提升为融入提供了核心支撑,确保了实践的有效性。这五个维度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课堂的完整路径。在实践中,需避免形式化、表面化的融入,始终坚持“文”“化”共生的原则,将文化传承与语文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传承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成长为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袁行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读本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