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 走向深度学习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
曾文鑫 劳小波
湛江科技学院 文化传媒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00 湛江市第三十六小学 广东 湛江 524000
引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基础教育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环节。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深度转型,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本研究立足课堂教学的真实问题,试图构建以文学理论为导向、以深度学习为旨归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一系列实践路径和策略,探索解决阅读教学深层次问题的有效方案,为新时代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借鉴。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实困境
现行阅读教学体系存在多重结构性矛盾,制约着育人目标的实现。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应试化倾向,导致文本解读停留于情节梳理和技法分析的浅层维度,忽视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精神陶冶功能。部分教师受限于理论素养,难以运用专业方法论指导学生进行系统性文本解读,课堂提问多呈现碎片化特征,缺乏逻辑关联的思维训练设计。教学评价过度依赖标准化测试,忽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体验和创造性表达,这种单一评价模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二、建构文学理论导向
破解阅读教学困境的第一步便是建构文学理论导向。目前,我们语文阅读教学整体质量不高,学生普遍缺乏分析作品的能力,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引入文学理论至阅读教学课堂上来,教学缺乏文学理论的导向,教师不知如何教和学生不知如何学成为了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理论导向的关键在于实现文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融合,将模仿说、再现说、诗言情、滋味说、净化说等理论和知人论世、文本细读法等方法论充分应用于阅读教学课堂,既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又为学生分析作品指明了方向,非常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作品的能力。
三、课堂教学实践的创新
教学实践围绕问题解决展开系统性变革。比如在单元整体设计层面,摒弃传统知识本位的编排逻辑,以“探索自然奥秘”、“寻找人生成长规律”、“揭示社会规律”、“文化自信”等大概念统领教学,建立文本群的内在意义关联。以《花钟》所在单元为例,整合《花钟》、《蜜蜂》、《小虾》等课文内容,将“自然生灵的奇妙现象”这一主题贯穿阅读教学始终。让学生理解《花钟》呈现不同花的开放时间与规律,《蜜蜂》讲述蜜蜂的辨认方向能力,《小虾》展现小虾的生活习性,引导学生在跨文本阅读中体会大自然的神奇,领悟自然科学的魅力。这种设计加强了文本间的关联,助力学生构建结构化认知体系,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双轨并行的策略:显性维度训练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隐性维度培育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与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教师开展“自然现象探秘”活动,指导学生运用各种分析法分析《花钟》中不同花开放时间的差异,借助“自然现象记录卡”梳理文本关键信息。在《花钟》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文中对各种花开放姿态、时间的描写入手,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生动语言描绘自然景象,进而探讨植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达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融合。
四、教学评价机制的革新
建立与核心素养目标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是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关键环节。传统测试模式往往过度聚焦于知识记忆层面,难以全面考量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亟需构建一套涵盖方法应用、审美表达、价值判断等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这一体系,能精准捕捉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多元能力表现,为教学调整与学生成长提供全面且准确的依据。
五、协同育人的生态构建
教学改革需着力构建新型教育生态。与当地师范院校合作,双方共建教研基地,共建理论研究者与小学一线教师的协同育人机制,共同开发以小学语文课文为基础的“文学素养提升”校本课程。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凭借专业的理论知识,为学生提供有关文学认知发展、语文素养培养路径等方面的理论指导。小学教师则结合日常教学实践,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共同研制出一套实用的阅读策略和方法。
结语
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一直在路上,永无止境。实践证明,当文学理论与阅读教学融合,当知识学习升华为素养培育,语文课堂便能焕发新的生命力。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理论转化的适切性边界,开发更具普适性的教学模式。随着教育生态的持续优化,深度学习的理念必将引领语文教学走向更广阔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李晓莉 . 以问题为导向 , 走向深度学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J]. 小学阅读指南(导学版), 2024(10):76-78.
[2] 姚玲蔚 ." 以问题为导向 , 走向深度学习 " 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与研究 [J]. 语文课内外 , 2021(13):230-230.
[3] 孟晓娟 . 深度学习目标导向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J]. 2023(2):265-267.
[4] 盛宁 . 文学本体论与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关于西方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两点思考 [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3).
[5] 孙绍振. 微观分析是宏观理论的基础[J]. 北京大学学报.2003.
作者简介:
曾文鑫,男,汉族,生于 1983 年 11 月,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和美学教学与研究
劳小波,女,汉族,生于 1982 年 7 月,本科,市第三十六小学专任教师,一级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