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模式构建策略探究

作者

孟玲玲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红城镇凤山小学 730600

一、情境素材的筛选机制:从生活经验到数学思维的桥梁

情境素材的筛选是情境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环节,其核心在于建立数学知识与小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机联系。根据情境认知理论,儿童的学习过程本质上是社会文化环境与个体认知互动的结果,情境素材的筛选需遵循“真实性”与“适切性”双重原则。

在素材真实性层面,教师需突破教材情境的局限性,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元素。例如,超市购物场景中的价格计算、家庭装修中的面积测量、运动比赛中的时间统计等,这些真实存在的数学问题能够消除学生对抽象符号的疏离感。某研究团队在跟踪观察中发现,当教师将“分糖果”情境改为“分配班级图书角书籍”时,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深度显著提升,原因在于后者更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经验。

适切性原则要求情境素材的难度梯度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匹配。低年级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情境设计需强化视觉感知元素,如通过积木拼接理解几何图形特征;中高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发展,可引入更具挑战性的情境,如利用校园平面图设计最短路径方案。这种分层筛选机制避免了情境过于简单导致的思维惰性,或过于复杂引发的认知超载。

情境素材的动态更新同样关键。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学生的生活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教师需将智能设备使用、网络购物等新兴生活场景纳入情境素材库。某校教师在教授“数据收集与整理”时,引导学生分析班级同学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分布,这种与时俱进的情境设计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情境与知识融合的路径设计:从问题驱动到思维进阶的阶梯

情境与数学知识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场景叠加,而是需要构建“情境—问题—探究—建构”的逻辑链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建构过程需要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通过主动探索完成,这一过程要求情境设计具有明确的认知导向。

问题驱动是情境融合的核心策略。教师需在情境中设置“认知冲突点”,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例如,在“认识人民币”教学中,教师可创设“班级跳蚤市场”情境,当学生发现不同面值货币的组合方式影响交易效率时,自然产生对货币换算规则的探究需求。这种由情境引发的问题具有天然的吸引力,能有效克服传统教学中“为学而学”的被动状态。

探究活动的梯度设计决定着思维进阶的高度。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教师可分阶段设置探究任务:首先让学生用绳子测量圆形物体的周长,建立“周长”的直观概念;随后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半径圆的周长差异,发现周长与半径的关联性;最终通过数学推导验证猜想,完成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建构的跨越。这种分层探究模式符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同化—顺应”的认知建构规律。

思维可视化工具的运用能够强化情境与知识的连接。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条形图、折线图等工具,将情境中的数据信息转化为直观的视觉符号。某实验学校的研究表明,使用思维导图梳理“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使学生的解题正确率提升,原因在于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建立了情境要素与数学模型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学生主体性在情境中的激活方式: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

情境教学模式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要求教师重新定位自身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促进者。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育应关注学习者的主观体验与情感需求,情境教学中的主体性激活需构建“情感参与—认知投入—行为实践”的良性循环。

情感参与是主体性激活的起点。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故事叙述等方式增强情境的代入感。在“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分蛋糕大赛”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厨师、评委、食客等角色,在角色互动中理解分数等值的实质。这种沉浸式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数学学习从“任务完成”转变为“兴趣探索”。

认知投入的深化需要教师创设“低结构、高开放”的探究空间。在“几何图形拼接”教学中,教师可仅提供基本图形模板,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拼接方案并解释设计原理。这种开放性任务允许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探究路径,既保障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又为高阶思维发展提供了可能。

行为实践是主体性激活的最终体现。教师需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巩固知识、发展能力。某校开展的“校园绿化方案设计”项目,要求学生运用面积计算、比例分配等知识完成设计,最终通过方案展示与答辩进行成果评价。这种项目式学习将情境教学延伸至课外,使学生在真实问题解决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情境教学模式的动态优化:从经验总结到理论升华的路径

情境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建立“实践—反思—调整”的循环机制。教师可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的参与度、思维活跃度等指标,分析情境设计的有效性。例如,当发现学生在“时间计算”情境中频繁出现单位换算错误时,教师可反思情境中是否缺乏对时间单位直观对比的环节,进而调整教学策略。

同伴协作与专家指导是提升情境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学校可组织情境教学研讨活动,鼓励教师分享成功案例与失败教训。某教研团队在研讨中发现,将“数学史”融入情境设计能够增强文化认同感,随后开发的“古代测量工具探究”课程单元获得良好反响。此外,邀请教育理论专家参与教学设计评审,能够帮助教师从理论高度审视情境构建的合理性。

技术赋能正在重塑情境教学的形态。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能够创造沉浸式学习环境,使抽象数学概念具象化。例如,通过VR 设备模拟“三维坐标系”,学生能够在虚拟空间中直观理解空间位置关系。但技术运用需遵循“适度性”原则,避免因过度依赖技术而削弱数学思维的训练。

参考文献

[1] 王萍 .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开展路径探究 [J]. 新智慧 ,2025,(12):89-90.

[2] 陆玲 .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路径探索 [J]. 小学生 ( 下旬刊 ),2025,(04):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