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食”育润童心:幼儿园“四食一耕”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谢小梅

重庆市涪陵区李渡中心幼儿园 408107

引言

随着生活方式变迁与营养结构失衡问题凸显,食育已成为学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应帮助幼儿养成健康生活与饮食习惯。然而,当前幼儿园食育普遍存在内容碎片化、形式单一化等问题,缺乏系统性课程设计与实践探索。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四食一耕”课程为载体,通过构建“认知—实践—体验”一体化食育模式,探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食育路径,旨在为幼儿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同时为学前教育课程创新提供实践样本。

一、理论基础:食育课程的核心理念

(一)食育的内涵与价值

食育是以食物为媒介,融合营养知识、饮食文化、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活动,旨在帮助幼儿建立科学饮食观念,培养健康生活习惯,传承中华饮食文化。在学前阶段开展食育,对幼儿身体发育、认知发展及社会性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四食一耕”课程理论架构

课程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和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为指导,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将食育分解为“识食(认知食物来源与特性)、选食(培养健康饮食选择能力)、烹食(体验简单烹饪过程)、品食(感受饮食文化与礼仪)”四大模块,并融入“农耕体验”实践,形成“认知—实践—文化”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该体系强调通过多感官参与和生活化场景,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兴趣,实现知识传递与情感培养的有机统一 [1]。

二、“四食一耕”课程的实施路径

(一)课程目标分层设计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将课程目标分为小班(感知食物特征)、中班(探索食物制作)、大班(理解食物文化)三个层次。例如,小班开展“蔬菜水果大搜查”活动,引导幼儿通过触摸、闻嗅感知食物;大班组织“家乡美食地图”项目,帮助幼儿了解饮食与地域文化的关联。

(二)课程内容模块化开发

识食模块:通过绘本阅读、实物观察等方式,帮助幼儿认识食物种类、生长过程及营养价值。例如,利用《食物从哪里来》绘本,结合种子发芽实验,直观呈现植物生长周期。

选食模块:创设“小小营养师”游戏情境,引导幼儿根据营养金字塔选择搭配食物,培养科学膳食意识。

烹食模块:设计“厨房小帮手”实践活动,让幼儿参与洗菜、切菜、制作面点等简单烹饪过程,提升动手能力。

品食模块:开展“餐桌礼仪小课堂”,结合传统节日进行饮食文化

教育,如中秋节制作月饼、端午节包粽子,传承中华饮食习俗。

农耕体验模块:开辟幼儿园种植园,组织幼儿参与播种、浇水、采摘等劳动,感受“粒粒皆辛苦”的意义。

(三)课程实施方法创新

采用“游戏化教学 + 项目式学习”模式,结合家园社协同育人机制。例如,开展“美食义卖”活动,邀请家长参与食材采购与摊位布置,联合社区举办“食育文化节”,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2]。

三、课程实施成效:儿童发展与教育反馈

(一)幼儿发展的实证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与行为观察发现,课程实施后, 82% 的幼儿能准确说出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挑食现象减少 65% ;劳动技能测评显示,大班幼儿独立完成简单烹饪任务的比例从 30% 提升至 78% 。此外,幼儿在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均有显著进步。

(二)教育生态的积极变化

课程推动家园共育模式创新,家长对食育的重视程度提升 90% ,形成“家庭餐桌课堂”延伸教育;教师通过课程开发与实践,在课程设计、资源整合等专业能力上实现突破,生成 20 余个食育主题教学案例 [3]。

四、反思与展望

当前课程仍存在资源开发不均衡、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例如,农耕体验受季节与场地限制,部分活动未能充分开展;课程评价以过程性观察为主,缺乏量化指标。未来需进一步深化课程与 STEAM 教育的融合,开发数字化食育资源;完善多元评价体系,建立幼儿食育成长档案;加强区域合作,形成可复制推广的食育课程模式。

结语

“四食一耕”课程通过系统化设计与实践,将食育转化为幼儿可感知、可参与的教育活动,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研究表明,科学的食育课程不仅能助力幼儿健康成长,更能为学前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未来需持续探索食育课程的创新路径,让“食”育真正成为滋养幼儿心灵的沃土。

参考文献

[1] 李慧娟 , 蔡淑兰 . 幼儿园开展食育的意义及促进策略研究 [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 2020(4):41-44.

[2] 谢志清, 刘燕艳. 幼儿园实施食育的有效策略[J]. 河北教育( 综合版 ), 2020(7):66-67.

[3] 刘佩杏 . 食育视角下学前儿童饮食行为的调查研究 [J]. 教育观察 , 2020(40):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