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 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校本课程构建策略
范安芳
湖北省黄石市大路小学
“双减”政策身为教育改革方面的重大决策,意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以及家庭教育支出,在这样的背景状况之下,学校课后服务已经从原本的可选项转变成了必选项,变成达成教育公平、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课后服务要达成从“看护式”朝着“增值式”的转变,校本课程建设属于关键的支撑内容。优质的校本课程可充分呈现学校主体作用,整合学校内外的资源,为学生给予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对于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双减”背景下如何进行小学课后服务校本课程的构建?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浅显认知。
、完善课程体系,实现分层递进
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应当以教育学基本理论为立足点,充分考量“三点半”时段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学习规律,秉持“育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构建起一种分层递进式的课程框架,该框架呈现出从浅至深、从易到难的特点,这样的课程设计一方面要契合学生课后看护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达成知识内化与能力提升的有机融合,以此推动学生在课后时间里实现健康成长[1]
在具体实践中,课后服务课程采用两级服务模式,其中囊括基础服务以及兴趣培养这两个阶段,在基础服务阶段,也就是第一节课后服务,着重展开作业辅导以及课业答疑工作,同时设置了自主学习角与互助学习小组,依靠这样的方式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采用导学结合的方法,及时找出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兴趣培养阶段一般从下午四点半至五点半,在这个阶段让学生进入兴趣社团,开展体育、艺术、科技等多样化的课程活动,学生可依据自身兴趣自主进行选择,课程实施运用弹性走班制,依据学生需求以及家长意愿进行分层分类指导,教师团队按照主导师加助教的模式进行配备,每十五到二十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导师负责全程跟踪指导。学校建立了云课后数字平台,整合在线学习资源,方便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复习以及延伸学习,引入了过程性评价机制,凭借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的参与度、完成度以及进步度,形成多维度的评价体系,这种双阶段课后服务课程体系,符合“双减”背景下家长对于优质课后服务的需求,又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成长空间,达成了看护功能与育人目标的有机统一。
二、整合育人资源,提升课程质量
课后服务资源整合理论着重突出服务育人有系统性以及多元性这两个特点,要求搭建起“五育并举”的综合服务体系,在“双减”这个背景环境之下,课后服务除了要契合学生的看护需求之外,还需要借助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达成服务和育人之间的深度融合,把校内外资源加以整合,构建出“三点半”课后服务的全新生态,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可得到个性化的成长支持[2]。
在具体实践中,学校创新性地推出了“弹性服务包”模式,该模式依据不同的放学时段以及个性化需求,精心设计了“基础服务包”与“拓展服务包”,基础服务包在下午三点半至五点间开展,其中设有自主学习、作业辅导、体育活动等必选项目,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轮流进行指导,而在五点至六点的拓展服务包,则是依据家长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兴趣,开设了多样化的课程活动。像是设立了“创意手工坊”“趣味科学实验室”“体育俱乐部”等特色项目,由校内和校外的专业教师团队一同进行指导,在资源调配方面,学校构建了“四位一体”的服务团队,将校内教师、家长志愿者、社会专业人士以及大学生实习队伍进行整合,形成互补协作的服务梯队,依靠“导师制”管理模式,每十五至二十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导师,该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习指导以及生活关怀。同时还引入了社区资源,与周边的文体场馆合作开展户外实践活动,以此拓展服务空间,学校建立了“云课后”数字平台,把在线学习资源进行整合,方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为了保证服务质量,设计了“家校社”共评机制,定期收集家长的反馈,开展学生成长记录工作,组织社会评价,形成科学的质量监测体系。这种多元整合的服务模式,回应了“双减”政策的要求,又契合了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优质的资源保障。
三、创新管理机制,保障有效运行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注重运行机制有系统性以及协同性,故而需要去构建科学且高效的管理体系,课后服务属于教育教学的关键延伸部分,应当构建起精细化以及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把信息技术和教育管理进行整合,达成深度融合,以此形成全方位以及立体化的服务保障机制,使得每一位参与者都可在规范有序的环境里开展工作。
在具体实践中,学校运用“智慧教育服务管理平台”以此来提升课后服务管理效率,该平台达成了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教师可以一键完成签到考勤、课程编排、作业指导等常规工作,系统会自动汇总形成周报月报,家长借助移动端 APP 可实时知晓孩子在校动态,了解每日课程内容,还可以和老师即时互动交流,学校领导借助后台数据看板,可直观把握服务开展情况,为决策提供数据方面的支持。在管理架构上创新运用“纵横结合”模式:纵向上,学校成立专门管理处,挑选优秀教师担任服务主管,统筹课程研发以及质量督导,横向上,以年级为单位组建教师服务团队,依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作息规律,动态调整活动方案,特意设立了“家长人才库”制度,邀请有专业特长的家长参与管理,构建起学校主导、教师主体、家长协同的三方联动机制。为保证服务质量,创新推出“星级评价体系”,把课程完成度、学生成长效果、家长评价反馈等维度纳入考核指标,与教师考评相结合,定期开展“服务体验日”活动,邀请社会各界走进课堂,进行交流研讨,持续提升管理水平,这一系列制度创新,为课后服务高品质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语: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的关键阶段,“双减”政策为小学课后服务校本课程建设开拓了全新道路,优质的课后服务是教育公平的关键保障,也是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有效办法,学校借助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能让每个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里获得成长,使课余时间成为激发潜能的良好土壤。科学的课程建设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还可以达成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帮助每个孩子呈现独特精彩人生。
参考文献:
[1]滕子迁,陈鑫.“双减”背景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家校协同策略探析[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3,(11):13-15.
[2]刘琴.校本课程开发遇上课后服务助力学生多元发展——“双减”政策下课后服务与校本综合素质课程开发融合研究[J].家长,2023,(22):49-51.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 2024 年度一般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校本课程设置及开发研究+2024GB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