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的可持续管理评价体系研究
李鑫
身份证号:231004199607120026
1 前言
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其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显著压力。构建科学的建筑工程项目可持续管理评价体系,既是破解当前行业发展矛盾的关键,也是推动建筑业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不仅能为施工企业提供明确的管理导向,规范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行为,还能为政府监管与行业升级提供理论支撑。因此,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的可持续管理评价体系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建筑工程项目可持续管理评价体系构建路径
2.1 评价目标与原则
评价目标在于衡量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及全寿命周期内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管理效能的协同水平,通过指标联动发现各环节在节能、减排、管理等方面的不足,为优化施工方案与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构建原则需体现科学性,以绿色施工理论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等工具确定指标权重;系统性要求覆盖环境、资源、管理等多维度及施工全阶段;可操作性强调指标数据易获取,避免抽象描述;动态性需随施工阶段与项目特点调整指标;定量与定性结合需将资源利用率等量化指标与管理体系完善度等描述性指标融合,形成全面评价框架[1]。
2.2 全寿命周期评价指标筛选
指标来源需梳理绿色施工评价相关文献中已有的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指标,结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等政策标准中的规范要求,通过向施工管理人员、环保专家等开展咨询确定指标适用性。全寿命周期各阶段核心指标中,规划阶段需评估选址对周边生态及社会需求的适配性;设计阶段聚焦节能方案效率与绿色材料选用;施工阶段涵盖水、材、能等资源利用效率,噪声、扬尘、固废等污染控制措施及施工人员健康防护;运营阶段关注能耗监测数据、维护成本及用户反馈;拆除阶段则以废弃物回收效率和场地生态修复状况为重点。
2.3 指标权重确定
层次分析法应用需先构建层次结构模型,目标层为建筑工程项目可持续管理评价,准则层涵盖环境、资源、管理等维度,指标层细化为各阶段具体评价要素。基于此,采用 1-9 标度法通过专家打分构造判断矩阵,量化指标间相对重要性。随后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一致性指标CI、随机一致性指标RI 及一致性比率CR,CR 小于0.1 时矩阵有效,否则需调整。最后通过特征向量计算确定各指标权重,再结合层次关系得出组合权重,形成指标权重体系[2]。
2.4 评价模型建立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需先划分评价等级为优、良、中、差,对应各等级标准需参考绿色施工评价相关规范。再通过专家打分或实地调研确定各指标对不同等级的隶属度,以此建立模糊关系矩阵,矩阵中元素反映单指标隶属于某等级的程度。最后将指标权重向量与模糊关系矩阵进行合成运算,得出综合评价结果向量,向量中最大数值对应的等级即为项目可持续管理水平的最终评价,运算过程需结合层次分析法得出的权重确保结果客观性。
2.5 体系动态优化机制
体系动态优化机制中,基于项目类型的指标调整需区分住宅与公共建筑差异,住宅项目侧重生活能耗监测、居住舒适度相关指标,公共建筑强化大空间节能设计、人流密集区污染控制等要素。结合技术进步与政策更新的指标迭代,需跟踪新型环保材料应用、节能技术发展对资源利用指标的影响,参照绿色施工评价标准等政策修订,增补如清洁能源使用率等新兴指标,剔除过时技术相关要素,使体系始终适配行业发展与管理需求[3]。
3 建筑工程项目可持续管理评价体系的具体应用
3.1 评价过程实施
(1)指标数据量化处理
定量指标标准化需针对资源利用率、能耗、废弃物回收率等可量化数据,参照绿色施工评价标准中的行业基准值或项目预设目标值,通过极差法或标准差法转换为 0-1区间数值,消除量纲差异;定性指标如管理体系完善度、生态影响评估结果等,依据专家咨询与文献中评价等级划分方式,按优、良、中、差对应 4、3、2、1 分赋值,使不同类型指标数据形成统一尺度,为后续模糊综合评价与权重合成提供可运算基础。
(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计算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计算需先依据项目可持续管理评价目标,划分目标层、准则层与指标层的层次结构,其中准则层可涵盖环境、资源、管理等维度,指标层细化各阶段具体要素。再通过专家对指标间相对重要性打分,采用 1-9 标度法构造判断矩阵,矩阵中元素体现两两指标重要性比值。随后计算矩阵最大特征值与对应特征向量,进行一致性检验,即通过公式得出一致性指标CI、参考随机一致性指标 RI,计算一致性比率 CR,CR 小于 0.1 时矩阵符合要求,否则需调整。最后通过层次单排序获取各指标对上层指标的权重,结合层次总排序计算组合权重,形成各指标在整体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值[4]。
(3)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需先计算各阶段得分,通过构建各阶段指标的模糊关系矩阵,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权重,得出各阶段对优、良、中、差等级的隶属度,如施工阶段得分可反映资源利用、污染控制等环节表现,管理阶段得分体现体系构建与人员培训成效。总体评价等级则通过整合各阶段得分,将阶段权重与对应隶属度向量合成,形成总体隶属度向量,依据隶属度最大原则确定最终等级,如某阶段隶属度最高值对应等级即为该阶段水平,总体向量中最大数值对应的等级反映项目整体可持续管理水平,过程需参照绿色施工评价标准中等级划分规则,确保结果与项目实际绿色施工状况一致。
3.2 评价结果应用
(1)识别项目可持续管理的优势与短板
评价结果应用中识别项目可持续管理的优势与短板,需结合全寿命周期各阶段指标得分情况。环境维度中,若水污染控制、扬尘管理等指标得分较高,表明施工阶段污染防控措施有效;资源维度里,若材料回收率、能源节约率数值偏低,反映资源利用存在不足。管理维度中,绿色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得分高说明组织管理到位,而施工人员培训相关指标得分低则显示人员管理存在疏漏,通过各维度指标得分差异可明确优势领域与待改进环节。
(2)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
针对评价结果中识别的短板,可从施工、资源、管理等维度提出改进方向。施工阶段若噪声污染控制不足,可引入先进降噪设备与技术,降低对周边环境影响;建材利用效率偏低时,需优化材料采购与回收流程,减少浪费并提高回收率。资源维度中水资源节约率不达标,应完善水循环系统,提升废水再利用率。管理层面若人员培训不足,需强化绿色施工技能培训,建立常态化考核机制。全寿命周期视角下,运营阶段能耗偏高可优化节能方案,拆除阶段需规范废弃物分类回收与场地生态修复流程[5]。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项目可持续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需要整合环境、资源、管理多维度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结合模糊综合评价实现量化评估,有助于推动建筑工程项目的长远发展。未来可进一步拓展全寿命周期各阶段指标的关联性,优化动态调整机制以适配技术与政策变化,加强不同类型项目的实践验证,提升体系的普适性与精准度,推动建筑业可持续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吕文文, 李俊. 住宅建筑工程精细化管理控制体系研究与评价[J]. 居舍, 2025,(21): 170-173.
[2]支金旭. 基于熵值和模糊综合评价的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研究[J]. 工程技术研究, 2025, 10 (12): 132-134.
[3]周代兵. 全面预算管理综合评价体系探究——以 A 建筑企业为例[J]. 国际商务财会, 2025, (S1): 3-6+11 .
[4]丛炜桐. 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建设工程管理和评价体系研究[J]. 中国招标,2025, (01): 165-168.
[5]王艺程, 张拓, 刘振岐.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管理体系研究[J]. 北方建筑,2024, 9 (06): 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