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厂视角下煤化验精益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张冰琦
华电新疆乌苏能源有限公司 新疆乌苏 833000
0 引言
智能电厂是新时代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煤化验作为电厂燃料管理的核心环节,已成为制约智能电厂建设的"短板"。传统煤化验普遍存在人工采样误差大、制样效率低下、化验流程不规范、数据应用不充分等问题,已不能适应智能化发展趋势。推进煤化工领域的精益化、智能化管理变革,成为电力行业变革发展的紧迫课题。
引入精益管理理念,是破解煤化验管理难题的关键举措。精益理念聚焦价值创造,通过消除浪费、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效率和质量[1]。将精益理念与智能化手段相结合,推动煤化验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数字化管理转变,对于提升化验数据质量,支撑智慧电厂建设,助力"“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索"智能+精益"理念在煤化工领域的创新应用,为推动智能电厂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样本。
1 构建"机器人+无人机"智能采样新模式
数据采集是煤化验的源头环节,其效率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后续煤质分析的可靠性。传统人工采样方式存在诸多弊端:一是采样效率低下,煤场采样点多而分散,工人逐点采集耗时耗力;二是采样误差大,受人员经验、装备性能等因素影响,采样数据代表性和连续性差;三是采样盲区多,对于大型煤场,人工很难全覆盖采样,容易遗漏局部区域煤质异常变化。上述问题制约了化验数据支撑电厂精益化管理的能力。
本文创新性地提出"机器人+无人机"智能采样新模式,充分发挥机器人的自动化优势和无人机的空间机动性,构建全天候、全方位、零死角的立体化智能采样网络,实现数据采集过程的无人化和精准化管控。对于封闭煤场,引入轨道式取料机器人,替代工人手工取样。机器人可根据预设轨迹,自动完成煤场全区域、多点位的采样作业,并通过机械臂精准控制取样量,保证采样数据的均匀性和代表性。同时,在机器人上集成在线水分仪、激光粒度仪等智能传感设备,实时感知煤质状态参数变化,做到采样过程质量可视可控。
2 打造数字化样品制备智能车间
样品制备是煤化验的关键环节,其作业质量直接决定分析检测结果的准确性[1]。传统制样作业以人工操作为主,自动化程度低,普遍存在制样效率低下、样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一是凭人工经验缩分,容易引入主观误差,造成样品偏差;二是人工破碎、研磨粒度控制不当,样品颗粒度不均匀影响分析准确性;三是制样记录台账手工填写,数据缺失、错记等现象时有发生,可追溯性差;四是作业环境差,粉尘污染严重,一线员工职业健康难以保障。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煤化验数据支撑电厂精细化管理的能力。
本文提出打造数字化样品制备智能车间,以自动化、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实现制样全过程透明化和智能化管控,从源头保障化验数据质量。智能车间以全自动缩分制样系统为核心,通过自动进样机和多级缩分器相串联,可实现原煤机械化多级缩分,并配以在线筛分监测装置,实时感知样品粒度分布,自动优化缩分比调整策略,从而使缩分样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在此基础上,全自动破碎、制粉系统可根据不同化验项目要求,自动将样品加工成所需粒级,并通过在线激光粒度仪实时监测粉碎效果,智能调节制粉参数,确保样品粒度持续符合标准要求。
3 建立化验过程精益管理闭环
化验检测是煤化验的核心,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是支撑燃料管理和生产优化的基础。目前,煤化验普遍存在流程不规范、过程监管薄弱、质量追溯困难等问题:一是化验规程执行随意性大,操作方法、仪器设备选用等不统一,可比性差;二是质量意识淡薄,实验室5S 管理、仪器期间核查等基础工作不扎实,风险隐患突出;三是人员能力参差不齐,缺乏有效的过程管控机制,操作偏差时有发生;四是质量问题反馈迟滞,未形成快速纠偏和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管理成效不明显。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化验数据质量,制约了其在电厂生产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发挥。
本文提出构建"管理-执行-评价-改进"精益化管理闭环,强化 PDCA 循环,推动化验管理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由粗放型向精细型升级,实现化验过程持续优化和质量稳步提升。一是建立完善的化验作业标准。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全面梳理实验室工作流程,形成涵盖仪器设备操作、试剂标准物质管理、环境条件控制、人员资质能力等全要素的作业指导书,并嵌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借助电子看板、移动终端等,指导和规范一线人员操作,确保关键控制点"不漏管",化验全过程"无差异"。
二是强化过程管控和量化考核。制定科学完善的质量目标,将影响化验结果的环境条件、人员技能、设备性能等关键因素进行量化分解,形成可操作、可考核、可追溯的过程控制指标。同时,建立质量看板,运用SPC、6σ 等质量管理工具,实现对化验过程的实时监测,对超标数据进行标识预警,强化过程的精准管控。定期开展质量例会,通报各单元管控情况,狠抓问题整改落实。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
4 实施效果与展望
煤化验管理是电厂燃料精益化、智能化应用的重要切入点。本文创新性地提出"智能+精益"煤化验管理新模式,以智能化改造为先导,以精益管理为主线,以数据应用为驱动,系统设计了从数据采集、制样、化验到应用的全流程优化策略,为推动煤化验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这一模式在华电新疆某电厂的应用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化验效率和质量显著提升。智能采样替代人工操作,采样效率提升 3 倍,数据代表性提高 5% ;数字化智能制样,样品制备效率提高 2 倍,粒度合格率达 100% ;精益化闭环管理,化验数据准确度达 99.5% ,数据质量持续向好。智能化、精益化的融合应用,为电厂燃料管理变革注入了强大技术动力。
二是燃料经济性大幅改善。构建"煤质-工况-效率"关联模型,燃烧优化效果显著,锅炉效率提升 0.5% ,污染物减排 20% ;打造智能掺配决策系统,燃料采购成本降低 3% ,掺烧配煤效益突出;推行能源产业链协同,燃料全生命周期管控更加精准高效,促进了电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提升。可以预见,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电厂高质量发展已成必然趋势。煤化验作为燃料管理的"龙头",必将在智能电厂建设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胡一龙,张燕燕,段兆洋,等.煤炭检验存在的误差及处理措施[J].大众标准化,2023(20):165-167.
[2]林莉平.电厂运行经济价值之煤化验误差来源及处理对策[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2(008):12.
[3]杨慧敏.减少火力发电厂煤质化验的误差[J].2024.
[4]赵思铭.煤质检验中的误差分析及解决措施[J].化学工程与装备,2023(3):222-223.
[5]张兰兰.煤炭检验中存在的误差及处理措施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2(7):4.
作者简介:张冰琦(1992—)女,汉族,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怡海玫瑰园,本科主要从事燃料质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