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煤炭采制样全流程标准化操作体系的构建与验证

作者

邢玉林

陕西省能源质量监督检验所719000

引言

煤炭采制样是煤炭质量检验的源头,其结果的代表性与准确性直接影响后续化验数据的可靠性,进而关乎发电效率、成本核算与贸易结算的公正性。尽管已有相关国家标准对采样与制样方法作出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因流程衔接不紧密、细节要求不明确、人员操作差异等因素,导致采制样结果波动较大,影响了检验的公信力。构建一个覆盖从采样准备到样品制备完成全链条、各环节紧密耦合、标准统一且易于执行的标准化操作体系,成为提升煤炭检验质量的关键。

一、全流程标准化操作体系的核心环节技术规范细化(一)采样环节的标准化操作规程

采样作为煤炭质量检验的初始且决定性步骤,其操作的规范性直接决定了最终检验结果的代表性。全流程标准化操作体系对采样环节的控制聚焦于采样方案的精准制定与现场执行的严格一致性。采样方案的制定需依据批煤的流量、粒度分布、输送方式及预期用途,科学确定子样数目、子样质量及采样间隔,确保总样质量满足国标要求并覆盖批煤的时空变异特征。对于机械化采样,重点规范采样器的开口尺寸(不小于被采样煤标称最大粒度的 3 倍)、切割速度(确保切割煤流各部分概率均等)、切割器运行轨迹(全断面、等概率切割)及初级子样采取位置的随机性控制机制。人工采样则严格限定采样工具的规格(如采样铲容积与煤流宽度匹配)、采样动作(垂直煤流方向快速切入,避免选择性采样)、子样采取位置的均匀布点与随机性。针对不同采样场景(如火车、汽车、皮带、煤堆),明确采样单元的划分原则、子样分布模式(系统采样、随机采样或分层随机采样)及异常情况(如大块矸石、水分过大)的处置预案。所有采样操作均需在受控环境下进行,防止样品污染、损失或变质,特别是水分易损失煤样的快速封装与密封。

(二)样品制备环节的标准化操作规程

样品制备是将采得的初级总样通过破碎、缩分、混合、干燥、研磨等一系列物理处理,最终获得符合化验要求的分析试样的过程,其操作的规范性对减少制样误差至关重要。全流程标准化体系对制样环节的核心控制在于最大限度地降低缩分误差与防止样品污染或性质改变。破碎过程严格遵循逐级破碎原则,根据煤样粒度选择合适的破碎设备(颚式破碎机、锤式破碎机等),并设定明确的破碎后粒度上限(如 3mm、1mm),避免过度破碎导致水分损失或细粒级过度产生。缩分是制样误差的主要来源,体系强制要求采用二分器缩分法或机械缩分器进行,确保缩分比恒定且缩分器清洁、无残留。当采用堆锥四分法时,必须规范堆锥、摊饼、划线、取样的操作手法,减少人为因素影响。干燥环节需根据煤种特性(特别是褐煤、高挥发分烟煤)设定适宜的干燥温度(通常不高于50℃)与时间,并在干燥前后迅速进行密封,防止氧化与水分再吸附。

二、标准化操作体系的验证方法与效果评估(一)体系验证的理论模型与指标设计

为科学评估所构建的煤炭采制样全流程标准化操作体系的实际效能,需建立基于统计过程控制与测量系统分析理论的验证模型。该模型的核心在于量化体系实施前后采制样过程的变异程度变化,以判断其对结果精密度与准确性的提升效果。验证的理论基础源于方差分析(ANOVA),将采制样总方差(σ²_total)分解为采样方差(σ²_sampling)、制样方差(σ²_preparation)和化验方差(σ²_assay)。标准化操作体系的目标是显著降低 o2 _sampling 与σ²_preparation。据此,设计关键验证指标:精密度指标采用重复性限(r)与再现性限(R),通过计算多批次平行样或双份样测定结果的标准偏差(SD)与相对标准偏差(RSD)进行评估;准确性指标则通过与已知标准物质或高精密度参考方法的测定结果进行比对,计算系统偏差(Bias)。此外,引入过程能力指数(如Cp、Cpk)作为综合评价指标,衡量标准化操作体系下过程变异相对于规范限的符合程度。

(二)实验设计与数据采集方案

基于上述理论模型,采用配对比较与交叉实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体系验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煤炭类型(如动力煤、炼焦煤)与典型采样场景(皮带输送、火车运输),在实施标准化操作体系前后,分别采集同一批次煤的平行样品。实验设计严格控制外部变量,确保对比的公平性。具体方案为:在体系实施前,按原有常规操作流程完成采制样与化验,记录全硫(St,d)、发热量(Qgr,d)、灰分(Ad)等关键参数的测定值,每批次采集不少于10 组独立双份样,形成基线数据集。在体系全面实施后,严格按照新构建的标准化规程执行,对相同来源与特性的批次煤重复上述采制样与化验过程,采集同等数量的双份样数据。所有化验分析在相同实验室、由相同人员、使用经校准的仪器完成,以隔离化验环节的变异。

结论

构建并验证的煤炭采制样全流程标准化操作体系,通过系统整合与深度细化,实现了从采样准备、现场操作、样品制备到信息流转各环节的无缝衔接与标准化管控。该体系不仅明确了各工序的具体操作规范与质量控制点,有效减少了人为因素导致的偏差,而且通过引入可量化的验证机制,证实了其在提升采制样精密度和结果可靠性方面的显著作用。该体系为煤炭质量检验提供了科学、严谨且可复制的操作范式,对保障煤炭贸易公平、优化能源利用及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晓华,谷欣博,郑厚发,董永胜,郭东梅.煤炭洗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评价探究[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24,(02):41-43.

[2]本刊记者.煤炭行业质量提升与标准化发展会议在京召开[J].中国煤炭工业,2023,(06):34.

[3]杨扬,郑厚发,许德轩.关于煤炭行业标准化工作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煤炭,2022,48(06):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