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贮玉米栽种优势及技术
王爱红
陆良县召夸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云南曲靖 655606
玉米是召夸镇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 2000hm2 以上,占粮食种植面积的 36% 以上。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壮大以及蒙牛乳业的入驻,青贮玉米作为青贮饲料的主要生产原料之一,市场需求量持续增大。通过切割加工不仅可以提升玉米利用率,还可将玉米秸秆变废为宝,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周边的生态压力。可见,青贮玉米无论是在经济层面,还是在生态层面的优势都超过常规玉米作物,因此对其栽培技术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青贮玉米发展现状及优势
1.1 青贮玉米种植规模日益扩大
玉米是召夸的传统产业,以往种植以收获玉米籽粒的粮饲玉米为主。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以及蒙牛乳业到陆良安家落户,青贮玉米需求剧增,全镇青贮玉米种植规模持续扩大。2024 年全镇种植青贮玉米 610hm2 ,较 2020 年种植面积 80hm2 增长 7 倍多。
1.2 青贮玉米栽种的组织化程度日益提升
青贮玉米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生产各环节的专业分工,全镇现形成了专门从事青贮玉米收购、加工产业体系,专业从事收购、加工等专业户 10 户,并引进培育了实行“支部
公司+农户”运作模式的专业青贮玉米收购加工企业——陆良创升服务管理有限公司。
1.3 青贮玉米比较效益明显
粮饲玉米:全镇平均玉米每亩产 450~500kg ,按照现行玉米价格 2.6 元/kg 计算,每亩玉米可实现收入 1200~1300 元,除去每亩 500 元成本,农户净收入 700~800 元。青贮玉米:全镇平均每亩产 3500~4000kg ,按照现行收购价格 0.45 元/kg 计算,每亩玉米可实现收入 1600~1800 元,除去每亩 500 元成本,农户净收入 1100~1300 元,农户种植青贮玉米相比籽实玉米每亩的纯收入提高 400~500 元。
1.4 青贮玉米的生态效益突出
应蒙牛乳业的入驻需求,应首先解决料草问题。传统玉米虽然可以被作为饲料进行日常投喂,但在作物收获之后需要面临秸秆处理的难题,部分农户会选择在收获之后直接将秸秆还田,此举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但可能加剧病虫害问题,甚至影响整地质量,侧面增加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选用青贮玉米作为料草则可切实解决秸秆处理的难题,全株玉米均可被加工成优质饲料,不仅产能较高,还表现出了突出的生态效益。
2.存在问题
由于传统玉米种植技术在种植户心中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印象,很大部分种植户在种植青贮玉米时仍旧采取传统的栽培手段,无论是品种的选择、整地条件、还是所选择的栽培技术都与传统玉米种植技术无二,导致青贮玉米的产量和效益难以有效提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效益。
3.青贮玉米栽培技术
3.1 选用良种,青贮玉米分为三种类型:青贮专用型玉米、粮饲兼用型玉米和粮饲通用玉米。长期以来,受粮食传统观念和饲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青贮玉米起步较晚,种质资源匮乏,目前青贮玉米种植以粮饲兼用型为主。通过近几年的实验观察,当前产量、品质、抗逆性和适应性较好的青贮玉米品种有宣黄单 7 号、宣白单 9 号、
川单 14 号、胜玉 5 号、曲辰 9 号等品种。
3.2 整地播种。选择灌排条件较好、士壤肥力较高、交通便利的地块播种,播种前要翻犁平整地块。通常情况下,建议在日均气温为 12∘C~15∘C 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在透地雨前 5~10d 采用雨前“三干”播种;也可以采用湿播,或透雨后 2~3 天播种。在种植前最好施足基肥,这里优选有机肥料,此类肥料可为青贮玉米的后期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播种前还需做好种子处理工作,主要方法为:提前晾晒,目的是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实现杀菌与驱虫目标,从源头上降低病虫害威胁。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选择温度适宜的气候晾晒,且不得过度晾晒,以免水分流失过大,影响种子活性,在晾晒期间还要定期翻动,以提升驱虫和杀菌效果。
3.3 合理密植。青贮玉米因对其籽粒的要求不高,因此可以适当的加大栽植密度。播种密度根据地块的肥力水平而异,肥力较好的地块密植,肥力较差的地块稀植。密度以 3800~5500 株/667m2 为宜。实行宽窄行交替种植,即宽行 90~100cm ,窄行 40cm ,可地膜覆盖播种。
3.4 田间管理。青贮玉米以收获绿体为主,群体较大,相应地需肥量较大,播前要施足底肥,一般每亩施有机肥 1000~1500 公斤,复合肥 30~35 公斤,有机肥可在翻犁前撒施。进入拔节期后,玉米生长速度加快,同时雄穗、雌穗开始分化,所需水肥较多,必须及时重施拔节孕穗肥,每亩施尿素 15~20 公斤;地膜覆盖栽培的玉米,虽不用中耕除草,但要清除苗脚和未盖膜处的草;玉米出苗后地下害虫如地老虎、螟虫、黏虫及玉米大小斑病、灰斑病、锈病等易发生,造成玉米缺塘断垄,应加强对各种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青贮玉米的耐涝能力不足,受涝严重的情况下会直接影响作物产量与质量,特别是在拔节以及抽穗的期间,需结合青贮育苗的生长发育情况适当排水和灌溉。玉米抽穗前后(10d 左右)的需水量偏大,且对水分含量较为敏感,过大或者过小均可能影响青贮玉米长势,因此,在降雨量偏大的情况下,还需适时排水,以免出现内涝问题。在病虫害防治期间,应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定期检查田间玉米生长状况,争取及时发现病害虫问题,并制定合理的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尽可能为青贮育苗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
3.5 适时收获。青贮玉米适时收获非常关键,最适收获期在植株含水量为 61%~68% 的时候,也是乳线下移到子粒 12~34 阶段,即玉米籽实蜡熟期。若在植株含水量高于68% 前收获,干物质积累没有达到最大量;若在植株含水量降到 61% 以下收获,虽然能够使果穗的成熟度与籽粒含量大幅度增加,但茎叶会老化,进而粗蛋白、粗灰分等营养成本便会逐步降低,并导致产量损失,收获前要仔细观察乳线位置,召夸镇的玉米收获期一般在 9 月上旬。收获后应立即加工、贮存。
结语: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使得青贮玉米表现出更好的发展前景,如能通过对栽培技术的优化,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则能实现农户增产增收的目标,对乡村振兴计划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从召夸镇当前的青贮玉米种植状况来看,还存在种植人员难以及时更新种植手段,无法掌握最新种植技术的问题。为能有效改善此类种植现状,需要积极开展青贮玉米栽培技术的推广工作,必要时可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或者鼓励种植户参与试验田的种植过程,使其更好的掌握技术要领,有效强化区域青贮玉米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