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微治理下的小学家长驻校办公活动案例研究
宋金刚
新泰市平阳实验学校 271200
第一章 教育微治理与家长驻校办公的理论基础(一)教育微治理的内涵与特征
教育微治理是一种新型教育管理模式,它的理论基础源自系统论、控制论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等多种理论,其内涵是以学校为核心把教育管理的触角伸展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与各个层面,借助细化管理以及精细化操作,达成对教育资源的精细化配置与优化利用,以此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教育微治理的最终以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实现教育公平。
(二)家长驻校办公的核心概念
家长驻校办公的核心概念在于构建一种新型的教育治理模式,打破传统学校与家庭的隔阂,促进家校合作的深度融合。它强调家长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积极参与,并非简单的家长会或沟通,而是将家长纳入学校日常运作的微观层面。
这种参与并非取代教师的角色,而是基于对教育目标的共同理解共同协作,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效果的提升。
第二章 家长驻校办公活动的案例实施概况
(一)案例背景简介
1.学校基本信息
本研究选取作为典型案例,对其家长驻校办公活动的实施背景、运行机制及实践样态进行系统考察。现有67 个教学班级,在校学生3600 余人,专任教师160 多名。学校在推进家校协同育人方面具有较好的工作基础,早在2016 年就建立了校级、年级和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体系,但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家长参与渠道单一、参与深度不足等问题。
2.实施动因
随着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在2021 年9 月正式启动家长驻校办公项目。这一举措的实施主要基于三方面背景:首先,国家政策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和《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为家长参与学校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其次,区域教育改革层面,当地教育局正在开展"教育微治理"创新试点工作,鼓励学校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模式;再次,学校发展层面,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家校之间在课后服务、膳食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亟需建立更加开放、透明的沟通机制。
(二)运行模式
1.主要参与模式
学校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家长驻校办公运行体系。学校制定了《家长驻校办公实施办法》,明确了家长代表的产生方式、工作职责和保障措施。驻校办公采取轮值制,每周安排 2-3 名家长驻校,工作时间一般为半天。驻校家长的主要职责包括: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巡视,如晨检、课间活动、午餐管理等;列席相关工作会议,了解学校决策过程;收集并反馈家长群体的意见建议;监督学校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
为确保驻校办公取得实效,建立了配套的工作机制。首先培训指导机制,每学期初对驻校家长进行专题培训,并建立信息反馈机制,驻校家长需填写《驻校办公记录表》,并通过定期召开的联席会议向学校反馈情况;而且对于家长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学校须在5 个工作日内给予回应,并在月度工作例会上通报整改情况。
2.典型活动
的家长驻校办公已形成若干特色做法。在教学管理方面学校开展“家长观察课”活动,邀请驻校家长走进课堂,从家长视角对教师教学提出建议,促进了教学方式的优化改进。此外学校还创设了“家长议事厅”平台,针对校服采购、课后服务等家长关切的事项进行民主协商,有效化解了多起潜在的矛盾冲突。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的家长驻校办公已逐步实现常态化、规范化运行。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00 人次家长参与驻校办公,累计提出意见建议180 余条,其中被采纳实施的有120 多条,推动解决了包括校园安全管理、课程设置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实际问题。这一模式不仅拓宽了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渠道,也为完善现代学校制度提供了有益经验。
第三章 家长驻校办公活动的主要问题诊断(一)家长权责模糊导致越位或缺位
在家长驻校办公活动里,核心问题是家长的权责模糊,因为缺少清晰的职责划分以及规范的运作程序,家长容易出现角色错位,超越自身权限去干涉教师教学或者学校管理,像是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安排、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评价等,部分家长由于自身角色定位不清晰,或者对学校工作流程不熟悉,又或者觉得自身能力欠缺而产生畏难情绪最终导致缺位,没办法积极投身到学校的教育活动当中。
(二)流程缺乏标准化
家长驻校办公活动缺少标准化流程致使运作效率不高且效果欠佳,由于缺乏明确的活动目标以及实施方案,活动内容与形式的随意性较大,难以构建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就活动安排而言,时间安排、地点安排以及人员安排等方面缺少明确规定,容易出现资源浪费、活动重复或者遗漏等状况。
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家长同教师、学校之间的沟通缺少有效途径与规范,信息传递滞后,容易引发误解或者冲突,活动实施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难以对活动效果进行衡量,无法依据实际情况给予调整改进,缺少统一的培训和指导,家长参与活动时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有效参与到学校教育管理当中。
第四章 教育微治理视角下的优化策略
(一)明确角色边界
学校身为教育管理主体,其核心职责在于指导、协调以及监督,借助引导家长参与其中,防止直接对教学过程进行干预,学校需要制定清晰明确的家长参与规则,以此规范家长驻校办公的时间、地点、参与内容以及方式。学校还要提供必要的培训与支持、构建有效的沟通机制,家长作为教育合作者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积极投身于学校教育活动,但要尊重教师的专业地位以及教学自主权,避免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管理进行干预。
家长参与应以支持学校教育作为目标而不是取代教师的职责,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应当积极配合家长参与进来,并且与家长搭建良好的沟通渠道,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提升教育效果,教师要保持教学的独立性,避免把家长驻校办公的责任全部推诿给家长,保证教学质量以及教师专业发展不会受到影响。
(二)完善制度设计
要完善小学家长驻校办公制度设计需构建科学、规范且可持续的运作机制,首先要明确家长驻校办公的具体目标,还得将目标细化成可衡量的指标,可以细化家访次数、家长参与课堂观察活动的次数、家长与教师沟通的频次和质量等。
制度设计要兼顾家长和教师的利益,保证家长参与不会影响教师教学工作,保障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完善家长参与的评价机制,定期评估家长参与活动的效果,收集家长、教师、学生的反馈意见,依据评估结果调整制度,保证制度有效且能持续改进。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对基于教育微治理下小学家长驻校办公活动的案例分析,发现家长驻校办公在促进家校合作、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的家长驻校办公活动需要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究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家长群体在家长驻校办公活动中的差异,并针对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和策略调整。
参考文献:
[1]徐洁.家长驻校——家校合作新模式的探索[J].上海教育, 2016(4):1.
[2]张铮,岳国忠."家长一日驻校"机制的运行与反馈[J].四川教育, 2024(4):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