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降雨后对玉米多发病害的防治研究
穆凤华
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安广镇综合服务中心,吉林白城131302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其产量与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畜牧业发展。然而,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尤其是强降雨天气,对玉米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强降雨不仅会引发洪涝灾害,造成作物受淹、倒伏,而且还会增加田间湿度,促进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导致玉米病害多发。为确保玉米生产的安全稳定,研究强降雨后玉米多发病害的防治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1 强降雨后玉米多发病害诊断
1.1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主要由雁癣病菌引起,其典型症状在叶片上表现为长椭圆形的病斑。病斑颜色由灰绿色逐渐转为褐色,边缘不规则,呈现不规则的形状,并且会相互连接,形成大面积的病变区域。病斑中心常有淡色或灰色环带,病斑表面可能覆盖有白色到灰色的粉末状孢子层。在严重感染时,叶片会大量枯黄,影响光合作用,导致玉米产量下降。
1.2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由雁癣病菌引起,典型症状为叶片上密集分布小型褐色圆斑,中央灰白至淡黄,边缘清晰。病斑易导致叶片枯死,影响植株生长。初期识别较难,但高湿条件下扩展迅速,需及时防控。
1.3 玉米茎腐病
玉米茎腐病由多种真菌引起,如镰刀菌属和灰葡萄孢菌。其症状主要表现在茎基部,出现褐色或黑色的病斑,内部组织逐渐腐烂,导致茎秆变软、易断。受感染的植株通常表现为倒伏现象,严重影响玉米的机械收割和产量。茎腐病的蔓延不仅限于茎部,还可能扩展至根系,进一步削弱植株的整体健康状态。
1.4 玉米纹枯病
玉米纹枯病由玉米纹枯菌侵染茎秆和叶鞘,典型症状为灰褐色云纹状不规则病斑,边缘模糊,沿茎秆纵向扩展。病害严重时破坏输导组织,导致植株衰弱倒伏。高湿环境(尤其雨后)利于孢子传播,加剧病情发展。
1.2 病原鉴定方法
1.2.1 显微镜观察
显微镜观察是病原鉴定的初步步骤,通过制备病组织切片可观察病原菌形态特征,如真菌孢子的形状、大小、颜色和排列方式等。例如,大斑病和小斑病的病原菌孢子结构不同,可初步区分病害类型。此外,还能识别病原菌的感染方式,如是否产生侵染针或包囊等结构。
1.2.2 培养分离
培养分离是确认病原菌种类的重要手段,通过在特定培养基上培养病组织,可分离纯化病原菌。不同病原菌的菌落形态、颜色和质地各异,如玉米大斑病菌形成灰绿色绒毛状菌落,而茎腐病菌则呈棕色或粉红色。结合菌落特征和显微镜观察,可更准确鉴定病原菌。
1.2.3 分子生物学检测
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是病原鉴定的高效手段,通过特异性引物可快速检测病原菌基因序列。例如,针对玉米小斑病和大斑病的特异性基因进行PCR 扩增,能早期灵敏、特异地鉴定病原体,为及时防控提供依据[1]。2 玉米多发病害的防治技术措施
2.1 农业防治
2.1.1 选用抗病品种
根据当地的具体病害特点,选育或引进具有抗性的玉米品种。例如,抗大斑病品种通常含有Ht 基因,这类品种能够显著降低大斑病的发病率,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此外,抗茎腐病品种则通过内在的抗病基因提高植株的健康水平,减少茎腐病的侵袭。种植抗病品种不仅能够减少病害带来的损失,还能减少农药的使用,具有环保效益。
2.1.2 合理轮作
通过与非寄主作物进行轮作,可以有效打破病原菌的生活周期,降低病害的发生率。建议玉米与豆类、小麦等非宿主作物进行轮作,轮作周期一般为 2~3 年。豆类作物不仅属于豆科植物,不是许多玉米病害的宿主,而且还可以通过固氮作用改善土壤肥力,从而间接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2.1.3 科学施肥
氮肥的适量施用能够促进玉米的生长,但过量施用氮肥会导致植株徒长,降低抗病性。因此,应根据土壤肥力和植株需求,科学调控氮肥的用量。 钾肥和 肥的施用则有助于增强植株的抵抗力,提升细胞壁的厚度,从而提高植株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此外,微量元素如锌、锰等也是玉米健康生长所必需的,这些元素能够促进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整体抗病能力。
2.1.4 田间管理
收获后,应及时清理田间的病残体,避免病原菌在土壤中存活过冬,影响下一季的作物生长。其次,合理密植是控制病害传播的重要手段。通过控制种植密度,保证植株间的通风透光,可以有效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原菌的滋生。此外,及时中耕不仅促进土壤的通气性,还能增强根系活力,提高玉米植株的整体抗病能力。综合运用这些田间管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玉米病害的发生与传播。
2.2 物理防治
有效的排水措施是控制玉米田间湿度、减少病害的关键。积水会导致土壤缺氧并促进病原菌繁殖,因此开沟排水至关重要,可及时排除积水、降低湿度。垄作种植(如高垄栽培)能增强根部通气性,防止积水,降低茎腐病等根部病害风险。这些措施优化了土壤环境,为玉米健康生长奠定基础。
土壤消毒是减少玉米病害的重要措施。高温闷棚通过覆盖塑料薄膜利用太阳能升温,有效杀灭土壤病原菌,环保且适合有机种植。旋耕翻土则将病原菌埋入深层,减少地表病菌数量,同时改善土壤结构,增强透气性和保水性,促进根系生长[2]。结合这两种方法可显著降低病原菌存活率,减少病害风险。
2.3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玉米病害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合理选择杀菌剂是确保防治效果的关键。针对不同病害,应选择特异性和高效性的药剂。比如,大斑病和小斑病可用代森锰锌和甲基托布津等广谱杀菌剂,它们能有效抑制病原真菌的生长和扩散。代森锰锌具有广谱杀菌和持效时间长的优点,适用于多种真菌性病害;甲基托布津则对系膜病和灰葡萄孢病等病害有效,具有较强的内吸性,能深入植物组织,提供持久保护。茎腐病应选用烯酰吗啉和嘧菌酯类药剂,它们内吸性和系统活性强,能有效抑制病原菌在茎部蔓延。纹枯病防治推荐使用井冈霉素和纹霉素,这些药剂对病原菌有良好抑制作用,能有效减轻病害对植株的危害。
2.4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玉米种植中环保可持续的病害控制方法, 主要通过拮抗微生物如枯草芽孢杆菌和哈茨木霉菌实现。枯草芽孢杆菌通过营养竞争、 哈茨木霉菌则通过寄生作用限制病原菌扩散。农抗 120 等生物制剂含多 能 并促进植株生长。此外,天敌昆虫(如赤眼蜂)通过控制玉米螟等害虫减少植株伤口,间接降低病原菌入侵风险,从而减少病害发生[3]。
3 结束语
强降雨对玉米病害的发生具有显著影响,不仅增加了土壤湿度,还提高了空气湿度,为多种病原菌提供了有利的繁殖环境。因此,了解并分析病害的发生机制和传播途径至关重要。针对实际情况,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在实际生产中,还需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种植习惯,灵活调整防治策略。通过综合措施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病害带来的损失,保障玉米产量和品质。
参考文献:
1]王佳琦,王梓木,谢尚佑.强降雨天气玉米田间管理技术探究[J].种子科技,2024,42(3):68-70.
[2]张鑫明,杨智媛,孙乐,等.强降雨天气玉米田间管理技术探究[J].种子科技,2023,41(3):49-51.
[3] 杜珊珊, 丁新宇, 杨倩, 等. 黄土旱塬区免耕玉米田土壤呼吸对降雨的响应 [J]. 生态学报,2016,36(9):2570-2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