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数字化传播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分析
蒋莉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8
引言:我国文化内涵深刻,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所遗留下来的民族文化体量大、种类多,要全面传承民族文化、激发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文化发展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当下,全面研究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时的信息可视化设计策略,从而为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的必要性
(一)突破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
传统文化以典籍、文物、技艺等物质载体为主,其传播受物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古籍修复要有专业的环境,非遗技艺凭借师徒口传心授,造成文化传承范围小且效率低。数字化技术通过三维建模、虚拟现实(VR)等技术,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孪生”,受众冲破地理限制,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接触文化资源。例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数字文物库”项目,将 10 万件文物的高清影像和 3D 模型面向全球,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文化传播的时空范围。
(二)满足受众多元化需求
现代受众对于文化信息的获取呈现出碎片化、娱乐化、个性化的特点。传统的文字或者图片的传播方式很难吸引到年轻群体,而可视化设计借助动态叙事、交互体验以及情感共鸣,能够极大地增强文化传播的吸引力。比如敦煌研究院的“数字敦煌”,通过虚拟漫游技术来重现洞窟场景,并且融合 AI语音解说和 AR 互动,使得受众能够在沉浸式的体验当中领悟壁画背后的那些历史和哲学含义。
(三)助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态传承
大量传统文化遗产因为自然老化、人为破坏、传承断层等问题,正在面临着消逝的危险。如古建筑在风雨中慢慢损坏,一些传统手工艺因为传承人很少而失传。数字化流传通过对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数字存档,包含高清影像搜集、信息数据库搭建等为文化遗产创建起永久的数字档案,即使实体遗产遭到毁坏,其主要信息也能被保存。而且数字化流传使得传统文化用更新鲜的形式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吸引更多的人都参与到文化流传当中,形成“流传-关注-参加流传”的良性循环。
二、传统文化在数字化传播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原则
(一)文化语义的精准转译与动态平衡
传统文化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关键难题是将抽象的文化符号变成可被感知的视觉语言,而且还要防止出现语义流失或者被误读的情况,这就须要创建起“文化语义—数据结构—视觉编码”的转化模型,依靠多学科协作来达成准确的转译。比如在非遗技艺的数字化过程中,要集合人类学家、工艺大师和设计师,将“榫卯结构”、“釉色配方”这些隐性的知识加以显性化的编码,保证虚拟复现的工艺流程和实物完全一样。还要处理好文化符号的静态表达与动态讲述的关系,比如把《千里江山图》里的“青绿山水”色彩体系拆成色相、明度、饱和度数据,再融合用户互动动作触发色彩渐变动画。
(二)多模态交互的沉浸式体验构建
数字化传播的优势在于打破单一感官通道的束缚,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的共同作用,营造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信息可视化设计要整合多种模态的交互方式,比如虚拟博物馆中,用户可利用手势操控 3D 文物模型,空间音频技术按照视角改变播放对应的解说,触觉反馈装置模仿不同材质的触感。同时,可采用环境模拟技术,如还原古琴演奏场景时,利用温湿度传感器改变室内环境,配合香薰系统散发松烟墨香,让用户在各种感官刺激下深刻领会“琴棋书画”的文化含义。这样的设计要符合“感知冗余最小化”准则,防止信息太多造成认知疲倦,还能凭借用户行为数据加以改良交互逻辑,实现“无意识引领”的体验设计。
(三)跨文化叙事的普适性与本土化融合
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可视化设计既要满足国内传承又要满足国际传播的需求,这就要求叙事策略上既要普适又要本土化。一方面要提取具有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文化元素(和谐、仁爱、自然),以国际化视觉语言(极简主义、几何抽象)降低理解门槛;另一方面要保留文化特有的符号系统(汉字、水墨、纹样),以分层叙事结构满足不同受众需求。比如“二十四节气”数字化项目中,主界面采用全球通用的气象图标和动态数据可视化呈现温度、降水变化,隐藏菜单则有诗词、农谚、民俗等深度内容。
(四)技术伦理与文化可持续性的协同保障
数字化传播的技术应用要以文化保护为前提,避免因过度商业化或技术滥用造成文化异化,信息可视化设计应创建技术伦理评价体系,从数据收集,算法规划到用户感受全方位遵照文化尊重准则。比如在文物数字化时,要采用非接触式扫描手段防止物理损害,还要利用区块链技术保证数字复制品的版权归属与追踪,非遗传承人数字化项目也要得到本人许可并签署收益分配协定,防止技术剥削。而且,设计还要考虑到文化生态的延续性,通过开源平台,开放标准促使文化资源得以共享与再创作,创建传统文化元素数据库,许可设计师根据 CC 协议(知识共享),免费利用纹样、色彩、字体等资源,但其衍生作品要标注出处,回馈社区,达成“保护-传播-创新”的良性循环。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是技术赋能与文化创新相融合的产物。其借助技术实现时间空间突破,解决受众需求问题以及应对全球化冲击,从而为文化遗产传承带来新的道路。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元宇宙之类的新技术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可视化设计将会向智能化、沉浸化、跨学科发展,构建“数字-文化-社会”共生的新型文化传播生态。
参考文献:
[1]宋星宇.传统文化在数字化传播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分析[J].艺术品鉴,2023,(30):149-152.
[2]李安琪.叙事视角下赫哲族文化传承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25.
[3]罗方,戴向东.基于信息空间理论的传统家具文化遗产信息可视化设计与传播[J].包装工程,2024,45(24):459-467.
作者简介:蒋莉(1977.9)女,汉族,湖北恩施,讲师,硕士研究生,艺术设计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