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I赋能家校共育:多模态技术支持的德育话语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鞠春燕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213000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任教师。由此,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应积极引进与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通过搭建家校协同德育共同体打造高质量与终身化的德育体系,做到既育身又育心,让学生能形成正确的三观、道德品质,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建立责任意识。数字教育时代下,小学班主任应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作用,通过多模态应用精准把握学情、促进家校沟通与创设沉浸式德育情境,支持家长积极参与和高效配合德育任务,构建新型德育生态。

一、问题剖析:家校德育“孤岛化”症结和破壁诉求

图 1:家校德育“孤岛化”现状

(一)目标模糊化,家校责任认知错位

当前,家校德育实施存在目标模糊这一问题,其本质在于家校双方对德育工作的理解存在显著分歧。学校虽然设置了德育课程并将其融入到教育教学各领域、环节中,但是其德育聚焦于集体规范与社会责任养成,强调学生应遵守纪律、规范在校行为与形成公共意识。而家庭德育或过于关注学生的个体品德养成,如诚实守信、勤劳等,或将德育视为学校专属职责,认为将孩子交给学校或配合学校德育工作即可。学校与家庭德育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导致家校德育缺乏的统一、正确、精准的德育目标,相互推诿德育责任,促使教育合力消解。家校德育目标模糊与责任认知错位极易让学生患上“道德人格分裂症候群”。例如,在校,学生循规蹈矩。在家,学生成为拒绝承担家务的精致利己者;在班主任面前,学生愿意沟通和分享。在同伴面前,学生拒绝沟通且占有欲极强。

(二)沟通浅表化,缺乏高效协同机制

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具有单向性、机械性,多集中于班级事务通知、成绩发布等,双方未能针对学生道德品质养成、心理和情绪状态等进行深入沟通。即使成立了家长会,也多沦为消息传递、成绩汇报的工具,未能针对学生成长痛点或矛盾展开探究。同时双方沟通与协作机制单一,如家长会、微信或 QQ 群等,难以实现常态化与即时化沟通。究其原因,双方未能正视德育及家校沟通的价值。浅表化的沟通不能让家长和班主任及时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隐性问题,如价值观困惑、社交障碍等,直至问题恶化或后果不可控才被动应对,不能获得理想的干预效果。

(三)实施形式化,脱离现实生活支持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下,学校不仅专设德育课程而且将其融入到学科教学或班级管理等领域中,其关乎着学生思想品质形成与能力发展。但是小学班级德育常陷入形式主义,班主任虽然积极组织主题班会等德育活动,家长主动参与学校举办的德育讲座或家长会等,但是内容与形式设计脱离实际,均为了实现抽象的德育目标,如签署《承诺书》或让学生完成孝心任务等,未能将德育真正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活动中而实现浸润式教育,导致学生不能将德育概念或知识转化为正确的价值观、稳定的行为习惯等。当学生面临同伴冲突、成绩与诚实冲突等现实道德冲突时,难以知行合一。

二、实践路径:多模态人工智能重构家校共育话语

(一)全域画像建立,赋能德育目标精准协同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社会性发展处于快速分化期,要求班主任和家长能精准捕捉其发展状态和差异,而非依赖学业表现或主观经验采取德育策略、实施评价等。对此,小学班主任和家长应借助人工智能全面而精准地搜集学生行为表现数据,经系统整合与智能分析后建立学生画像。期间,班主任和家长应认识到学生在校和在家行为具有关联性,例如学生课后主动收拾文具与家庭物品收纳习惯具有紧密联系,能促进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与发展。由此,小学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画像建立统一的德育目标,确保家校德育方向正确,家长能积极配合与及时调整方向,最终建立精准化家校协同德育闭环。具体流程见图2:

图 2:人工智能建立学生画像与制订目标

1.画像建立:多模态数据整合

小学班主任和家长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搜集学生行为表现的数据时,应做到家庭、学校全场景和全维度覆盖,精准捕捉学生的成长轨迹,具体见表1:

表 1:多模态数据建立学生画像

2.目标制订:家校协同化德育

小学班主任基于人工智能的情绪辨识、行为轨迹分析、习惯预测等,能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抗挫力、规则意识与责任感、学习品质与自律性等,随后班主任参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将学生画像划分为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心理素质三大维度并且详细拆解为 24 项品德指标,最终据此制订家校协同德育的目标。具体见表2:

表 2:小学各年级段家校协同德育总-分目标

(二)交互矩阵构建,重塑家校双向沟通范式

沟通是家校协同德育的核心纽带,但是传统德育模式下存在信息传递效率低、反馈价值低以及干预不及时等问题。对此,小学班主任应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数据驱动-智能匹配-动态调整”的交互矩阵,促进家校德育沟通从经验粗放型走向精准干预型。

1.AI 平台:全域数据流通

小学班主任可借助钉钉或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共享德育信息,实现教学管理计划协同、行为数据实时查看、家庭信息快速传递和反馈等,其中可嵌入AI 智能提醒模块,预设时间发布家长会时间、作业提交截止日期等重要事项,提升德育效果。例如,班主任开展“中华美德传承人”德育活动,经人工智能分析后发现学生红色经典阅读量少并且对传统节日的认知较为模糊。校内,班主任可联动语文与美术学科,先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 AI 模块分析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生成“红色经典分级书单”,随后设计“我眼中的传统节日”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熟知的中秋节与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家庭活动等,绘制“过节的一天”,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班主任将“红色经典分级书单”(见图3)与“过节的一天”美术作品上传至平台,鼓励家长为孩子的美术作品评分,并且配合学生完成“共读红色经典书籍”亲子任务,可阅读语文课的《小英雄雨来》,也可阅读《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等,上传文字版阅读笔记、录音或视频等并且在平台上打卡。

图 2:红色经典分级书单资源包2.AI 问卷:支持决策优化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且思想情感波动强 各成长阶段的思想意识、情感需求、行为等设计与调整德育活动。再加上受时间及精力等 家长并了解每种德育活动的实施、影响效果。对此,小学班主任可针对德育痛 查问卷,实现问卷诊断-方案生成-效果追踪,为班主任和家长德育决策提 情绪不积极与效率低后,可使用腾讯问卷、SurveyKing 等,根据现存问题生 智能分析,据此结果设计与开展相应德育活动。

 

3.AI 工具:家访全面升级

家访也是家校沟通的常见方式,能帮助班主任更详细地了解家庭教育情况并且针对性提供指导方法,提升家校协同德育管理水平。但是传统以实地观察与面对面沟通为主的家访模式具有效率低、记录失真、干预脱节等问题。对此,小学班主任可借助人工智能构建双线沟通模式,即线上视频沟通与线下实地家访相结合。小学班主任与家长进行线上视频沟通时,班主任可借助人工智能软件的实时语音转译和记录功能,全程记录并自动生成访问语录;小学班主任进行实地家访时,先根据德育重点和学生问题等智能生成话题、制定家访计划,确保家访顺利进行。班主任还可携带具备高清录音和实时转写功能的录音笔,利用此设备全程记录谈话内容并且上传到云端生成电子记录,让班主任能更好地了解家庭德育问题、抓住重点,结束家访后给予家长科学的指导与情感关怀。

此外,班主任还可在平台上设置 AI 虚拟教师,全天候回答家长的德育问题,例如家长输入“如何让孩子懂得分享”等问题,AI 虚拟教师分析后自动推送策略:家庭玩具分享—参与班级书屋活动—参与家庭分享积分榜。激发家长参与和配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家庭德育质量。

(三)虚拟情境激活,驱动深度育人对话发生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强调 道德认知在冲突决策中进阶”,而“情境”是承载着冲突决策的场景。同时,学生的价值观偏差、同伴冲突、重视成绩排名忽 品质发展等德育问题多发生于学校或家庭生活活动中。对此,小学班主任应抓住小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与通过直接体验学习、获取经验这一特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设沉浸式德育情境,设计情境下的联动任务,驱动家校协同德育,促进班主任、家长、学生进行深度对话。

小学班主任通过日常观察与智能分析发现学生普遍存在易怒、回避冲突等情绪问题,班主任抓住“误解时争吵”这一学校同伴与家庭亲子的高频冲突场景设计“情绪小怪兽”德育活动。结合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这一特征,班主任提炼误解、争吵、委屈等关键词,利用 Deepseek 生成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冲突剧本,如值日分工争执、比赛失误被指责、被家长误会批评等。班主任借助 AR 技术创设交互式教室场景和分支剧情:

学生A 和学生B 值日,A 发现B 故意逃避值日,A 指责 B,B 却说A 在打小报告。如果你是学生 A,你会?

选择 1:继续争吵选择 2:忍住怒气解释选择 3:离开现场找老师

学生不同的选择会触发不同的剧情,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生 A 和 B 都是什么情绪?(愤怒/伤心/后悔/平静)你在生活中也遇到过这种事情吗?(引发学生回忆并激发情感共鸣)班主任基于学生的决策选择和真实经历生成新剧场,邀请学生扮演学生 A 和学生B,让其在相同场景下做出不同的选择,如 A 委婉提示,B 平静道歉等,引导学生思考:与其发酵情绪,我们应该如何有效沟通化解冲突?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生活经历后,用Replika 等生成家庭虚拟动画并且传送给家长,设计亲子任务:回忆相同的家庭故事,静静聆听孩子的心路历程。要求家长记录关键事件与孩子应对方式。随后家长需重新创设情境并且采取新干预策略,同孩子分析旧策略和新策略的差异、探讨“情绪管理”诀窍,全程采取视频、音频、图片等方式记录。

未来展望:

小学班级德育在学校德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班主任可借助班级场景的亲切性、及时性等优势开展德育活动,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思想、价值、道德、行为等。但是班级德育力量单薄,班主任应积极引进家庭教育力量,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搭建家校协同德育共同体,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德育渗透。未来,小学班主任应不断探索和应用新技术,如阿里云教育版ClassIn 等智慧教育平台与 Notion AI 等 AI 辅助工具,助力家校协同德育管理与资源共建共享,深入捕捉学生的情绪与行为等数据,利用技术完善评估手段。

参考文献:

[1]曾皎妮.基于人工智能的小学家校合作教育策略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2025(5):091-094.

[2]顿巴.家校共育模式下小学德育实效性提升策略[J].故事家(下),2025(2):118-120.

[3]叶琳.家校社共育促进德育研学走向深入——浙江省温州市蒲鞋市小学“蒲公英爱家国²乐研学”德育活动的实践与反思[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25(1):41-43.

[4]胡燕妮.基于家校共育视角的小学德育新模式[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2025(7):195-198.

[5]滕健美.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路径探索[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5,10(3):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