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国式现代化成就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

作者

彭冰

吉林建筑大学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引言:伴随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成历史性的成功局面,中国式现代化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从神舟飞天到天问叩问火星,由青山绿水至脱贫成效,这些成就远非只是国家成长的表征,更为青年一代呈上了生动范例。高校充任青年思想政治培育的主阵地,担负着把雄浑时代景象转化为青年价值认可的核心使命,依靠挖掘中国式现代化成效中的育人要素,构建理论跟实践相贯通的育人模式,可推动青年学生跟时代变革同频共振。

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科技成就融入思政课堂(一)以载人航天工程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中国航天事业是国家自主创新的关键标志,也是展现科技强国战略成果的重要窗口。随着“神舟十七号”“神舟十八号”等载人飞船的相继成功发射,以及中国空间站运营阶段任务的持续推进,我国在空间站长期运行管理、航天员高频次轮换、在轨维修技术、舱外复杂操作等关键领域持续取得突破,标志着我国在世界航天强国之列的地位更加稳固。以“神舟十八号”任务为例,三名航天员已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计划开展大量舱外维修、科学实验和设备调试任务,继续推进我国空间科学研究的纵深发展。这一系列行动展现了中国在航天自主发展道路上的强大实力,也彰显了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跃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师可紧扣“航天精神”这一关键内容,采用播放中国空间站建设纪实资料视频、组织“我与航天”主题分享座谈会等手段,让学生切实认知航天工作者的拼搏奋进与科技报国情怀。也可以邀请相关科研工作者走进学校,用切身体会诉说载人航天背后科研历程,引领学生理解每次航天飞行背后的艰难险阻与团结一心,以此增进国家的认同、历史赋予的使命和民族的自豪感,凭靠航天工程这一鲜活范例,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号召力与实际感染力。

(二)以国产大飞机展示自主研发实力

C919 国产大飞机实现成功首飞,成为中国工业制造达成重大飞跃的关键象征,该机型研发关联着多个核心技术的关键层面,凝集了数万名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结晶与辛勤付出,呈现出我国高端制造领域的自主把控能力与技术综合水平,C919 不仅把我国大型民用客机领域的空白给补上了,也体现我国航空产业体系的完整及研发能力的不断增强。当2023 年C919 正式进入商用阶段后,愈发转变为全球民航市场关注的关键焦点,当处于思政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去观看国产大飞机制造方面的纪录片,切实了解飞机从设计、制作到试飞的全程环节;也可组织学生去往有关航空企业实地观摩,直接体悟“工匠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内涵。依靠学生撰写调研报告、参与“中国制造”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与专业素养,指引学生透彻领会技术背后的国家战略内涵,提升他们对“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换路径的领悟与支持度,鼓舞其立下投身科技创新与国家重大工程之志,为民族复兴挥洒青春热血。

(三)以数字经济发展提升国家治理信心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中国数字经济显露出蓬勃发展的形势,已然成为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有力支柱,中国于 5G 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范畴不断实现突破,数字基础设施逐步完备,基于这一基础,以“杭州城市大脑”为标杆的智慧治理样式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典范。采用整合交通、医疗、环境、政务等巨量数据资料,实现实时的监控以及智能的调度,极大增强城市运作效率及应急响应水平,高校可凭借这一成果,构建“数字中国”专题教学体系,利用案例探究、情境仿真等方式,协助学生把握数字技术赋能公共管理的要点。发起“智慧城市设计大赛”,带动学生把课堂知识转变为实际效能,力求搭建属于自我构思的“未来城市”,也可关联中国数字人民币、智慧政务平台等相关的内容,促使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提高国家治理效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关键意义,由此进一步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认同与信心,确立服务苍生、建设社稷的理想抱负。

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民生成就融入思政实践(一)以脱贫攻坚成果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中国依靠前所未有的强大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达成现行标准界定下近一亿农村贫困群体全部脱贫,提前十年达成联合国设定的2030 年减贫目标,构成全球减贫事业的重大推动力量,脱贫攻坚斐然成果体现国家治理能力、制度长处和人民齐心奋斗的成效,且是青年一辈认知社会公平正义、深化责任担当的有力例证。处于思政教育推进阶段,不妨通过叙述“时代楷模”黄文秀、驻村第一书记李夏等人物杰出事迹,使学生体悟新时代青年勇扛重任、深耕基层的笃定信念与亲民情愫,策动学生投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里,走进已脱贫的区域,就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做调研,切身领略精准扶贫政策实施造就的历史大变迁。依托进行调研状况报告撰写、开展实践心得分享,引领学生察觉到,青春与奋斗紧密挂钩,责任跟国家发展同步而行,凭借此类途径,思政教育不仅能让学生认知国情、明晓大义,进而点燃其主动履行社会义务、服务民众的积极热情,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投入青年心力。

(二)以生态文明建设唤起绿色发展观念

中国式现代化不只是聚焦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效能,更凸显发展质量跟生态效益的统一,在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的实践里面,一波波绿色发展标杆不断崭露头角,像“塞罕坝林场”这般,数代造林人披荆斩棘,把荒原变为林海,在寒冷区域构建起世界最大的人工林阵列,跃升为绿色中国核心象征;处于南方地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出一批借助生态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的乡村振兴实例。高校可结合此类生动事例,依托组织“绿色校园”搭建、垃圾分类实际践行、节能环保创意设计竞赛等活动,引导生态文明理念浸润青年学生学习生活,思政教师可引导学生去钻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战略要义,促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养成,采用开展生态保护主题志愿事务、投入植树造林活动等实践阶段,推动学生在躬身力行中构建绿色理念,自愿投身美丽中国的建设浪潮,培育敬仰自然、依循自然、呵护自然的时代精神风貌。

结语: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生动的内容资源。通过将科技突破、民生改善、绿色转型等标志性成果融入教育全过程,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意识。思政教育不再是抽象说教,而是与现实紧密相连的价值引导。在时代浪潮中,青年学生理应以坚定的信仰、昂扬的精神状态,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

参考文献:

1]董良. "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 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14B(2015):3.

[2]王琪.中国式现代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版)(中), 2024(1):32-33.

[3]牛娟娟. "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必要性和实践探索."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6.4(2024):16-20.

[4]秦晓杰, and 彭勃. "贯彻三全育人:大学生德育课堂生态化转型路径研究——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思考."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039.004(2021):199-2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