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平台音乐教育互动性对学习者创造力培养的影响研究
秦秀川
鞍山师范学院 辽宁鞍山 114056
2 社交媒体平台音乐教育互动性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社交媒体平台
社交媒体平台依托互联网技术架构,构建开放活力的虚拟空间。以微博为例,其信息发布与传播机制简洁高效,用户可即时分享音乐学习心得、发布原创音乐片段,吸引不同地域和背景的音乐爱好者关注互动。抖音和快手以短视频为音乐教育提供展示窗口,用户用创意短视频拆解音乐技巧、分享音乐表演,引发点赞、评论与转发。B 站凭借独特弹幕文化和多元视频生态,为音乐教育开辟新互动维度,用户能观看教学视频,通过弹幕交流想法、形成讨论氛围,增强参与感与学习积极性。
2.1.2 音乐教育互动性
在社交媒体的音乐教育场景中,音乐教育互动性呈多元复杂形态。学习者与教师不受传统课堂时空限制,通过私信、评论留言交流音乐知识难点、演奏技巧瓶颈等问题,教师可精准指导反馈,实现因材施教。学习者之间通过参与话题讨论、合作创作等活动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如在音乐创作话题下分享思路灵感激发创意。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互动丰富,能自主选资源,通过点赞等操作表达偏好并为他人提供参考。这种全方位互动促进知识流动共享,助力学习者突破自我、提升素养能力,形成积极音乐学习社区氛围。
2.1.3 学习者创造力
在音乐学习领域,学习者创造力是推动探索、创新的核心动力。当学习者突破传统思维束缚,不再局限于既定风格、模式或框架时,创造力便会萌芽。比如在创作中,学习者融合不同文化背景音乐元素,创造独特旋律节奏组合;在表演上,大胆改编经典曲目,赋予作品新生命力。这种创造力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学习者扎实的音乐知识、广泛的风格涉猎和社交媒体互动积累的多元灵感。其成果,如原创音乐或新颖表演,具有新颖独特价值,能为学习者带来成就感,为音乐领域注入活力,丰富音乐表现形式与内涵。
2.2 理论支撑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深刻揭示了学习过程的本质特征,强调学习者绝非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者。该理论认为,知识并非以现成的、固定不变的形式存在于外界等待学习者获取,而是学习者在特定的情境脉络下,凭借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系,通过与周围环境及他人的深度互动、协作、逐步构建生成的。
在社交媒体平台音乐教育环境中,这一理论得到了生动而充分的体现。平台为学习者营造了极为丰富且真实的音乐学习情境。例如,众多音乐博主分享自己在不同音乐场景下的创作、表演经历,从街头艺人的即兴弹唱,到专业录音棚的精心录制,让学习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音乐创作与表演的魅力与挑战。学习者在观看这些内容时,会基于自身过往的音乐学习经验,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与整合。当遇到疑惑或不同见解时,他们会通过评论区、私信等方式与博主或其他学习者展开深入交流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不断调整、完善自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与认知结构。
2.2.2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为解释人类学习行为提供了独特而深刻的视角。该理论明确指出,个体的学习行为不仅仅依赖于自身直接的实践经验,在很大程度上还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实现。在个体观察学习的过程中,榜样的行为特征、行为结果以及榜样与观察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因素,都会对学习效果产生显著影响。
社交媒体平台作为一个汇聚海量信息与多元文化的开放性空间,为音乐学习者提供了丰富多样、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音乐创作者作为学习榜样。学习者可以便捷地观看大量高质量的音乐作品与专业教学视频。在观看过程中,他们会仔细观察创作者的表演技巧、创作思路以及对音乐情感的细腻表达,并在内心进行模仿、借鉴。
2.2.3 分布式认知理论
分布式认知理论突破了传统认知观念中仅将认知局限于个体大脑内部的狭隘视角,认为认知是一个广泛分布于个体与周围环境、所使用工具以及他人之间复杂互动过程中的动态系统。该理论强调,认知活动并非孤立地发生在个体头脑中,而是在个体与外部世界的持续交互作用中得以实现和发展。
社交媒体平台在音乐教育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一种强大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音乐学习资源与便捷的互动交流渠道;又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帮助学习者跨越时空限制,连接全球音乐爱好者与专业人士。在这个平台上,学习者通过与不同背景、不同音乐素养层次的人进行交流互动,能够获取多元且独特的信息。
3 社交媒体平台音乐教育互动性的现状分析
3.1 互动形式多样化
3.1.1 实时沉浸式互动新形态
在元宇宙与虚拟现实(VR)技术深度渗透的当下,实时直播互动已突破传统屏幕限制,催生出沉浸式教学新场景。例如,部分音乐教育者在抖音平台借助 VR 设备开展 “ 虚拟演奏厅” 直播,学习者佩戴 VR 眼镜后,可 360 度环绕观看教师的演奏细节,甚至能以虚拟化身的形式进入直播场景,与教师及其他学习者进行空间交互。教师在讲解古典吉他演奏技巧时,学习者不仅能通过弹幕提问,还能通过手势追踪技术 “ 近距离” 观察指法动作,教师也可利用虚拟白板实时标注教学重点,这种多模态交互使学习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呈指数级提升。此外,基于人工智能(AI)的实时语音转写与智能答疑系统开始普及,如快手的部分音乐直播间,AI 助教能快速识别学习者提问中的关键词,自动推送相关教学视频片段或知识卡片,大幅提高互动效率。
3.1.2 跨媒介互动与 UGC 共创
视频评论与弹幕互动正演变为跨媒介创作的催化剂。在 B 站的音乐教学视频中,“ 弹幕接龙作曲” “ 评论区歌词共创” 等新型互动形式兴起,学习者将碎片化的灵感通过弹幕或评论组合成完整的音乐作品框架。
3.1.3 智能社群的精准化互动
基于微信、QQ 等社交软件的音乐学习社群,正借助大数据与 AI 算法实现精准化运营。例如,一些音乐社群通过用户上传的作品进行 AI 音乐分析,自动生成演奏技巧短板报告,并推送个性化学习方案;QQ 音乐社群推出 “ 智能乐谱共读” 功能,群成员可同步浏览乐谱并实时标注难点,系统自动汇总高频问题形成答疑库。此外,区块链技术开始应用于音乐学习社群,如基于以太坊搭建的音乐创作社群,成员的原创作品自动生成不可篡改的数字版权证书,在保障创作者权益的同时,促进了作品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形成更具信任基础的学习共同体。
3.2 用户参与度较高
社交媒体平台的音乐教育参与呈现“ 裂变式” 增长与“ 垂直化” 深耕趋势。抖音 “ 看见音乐计划” 数据显示,2023-2024 年音乐教育类短视频日均发布量增长 210% ,话题播放量突破280 亿次,其中“ 音乐盲盒挑战”“ 方言改编大赛” 等创新活动,吸引了从专业院校学生到银发群体的全年龄段用户参与。值得关注的是,用户参与行为从单纯的观看学习转向“ 生产性参与” ,据《中国社交媒体音乐教育白皮书》统计,超 65% 的用户在平台上完成过至少一次音乐创作或教学内容二次创作。此外,小红书、知乎等知识型社交平台崛起,推动音乐教育向深度学术讨论发展,如“ 音乐理论每日一辩” 话题吸引了众多音乐学者与爱好者展开思辨性互动,形成了“ 大众娱乐” 与“ 专业研讨” 并行的多元参与格局。
3.3 资源共享丰富
资源共享模式正从“ 单向分发” 向“ 智能协同” 演进。一方面,平台通过 AI 推荐算法实现资源的精准匹配,如网易云音乐社区结合用户的听歌习惯、学习进度与创作风格,推送定制化的教学视频与乐谱资源;另一方面,生成式 AI 技术重塑资源生产链条,例如,用户在抖音使用 “ AI 作曲助手” ,输入风格、节奏等参数后,即可生成基础音乐片段,再通过社区用户的集体修改完善,形成完整作品。此外,NFT(非同质化代币)技术为音乐教育资源赋予新价值,在 B 站的“ 数字音乐藏品” 活动中,用户上传的原创音乐教程或稀缺乐谱可铸造成 NFT,通过拍卖或交易实现知识变现,这种经济激励机制极大激发了用户共享优质资源的积极性,推动音乐教育资源库从“ 海量无序” 向“ 优质精品” 转型。
4 社交媒体平台音乐教育互动性在创造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4.1 互动深度不足
(1)碎片化交流影响思维连贯性
社交媒体平台的互动多以碎片化信息为主,评论、弹幕往往简短随意,缺乏系统性与深度。学习者在这种交流环境下,难以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不利于音乐创作思维的连贯发展 。
(2)缺乏专业引导与深度探讨
部分音乐学习社群中,成员交流多停留在表面,如简单的作品赞美或鼓励,缺乏专业教师的深度指导与成员间对音乐创作技巧、风格等方面的深入探讨,限制了学习者创造力的提升 。
4.2 互动质量参差不齐
(1)信息过载导致有效互动减少
社交媒体平台信息海量繁杂,学习者在互动过程中易被无关信息干扰,难以聚焦核心学习内容。大量低质量的评论、广告等信息充斥,降低了互动的质量与效率,影响学习者创造力培养 。
(2)网络环境复杂影响互动氛围
网络的匿名性使得部分用户在互动中发表不当言论,破坏学习氛围。在一些音乐创作作品评论区,恶意差评、人身攻击等现象时有发生,打击了学习者创作积极性,阻碍创造力发展 。
4.3 资源整合与利用效率低
(1)资源分散缺乏系统性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音乐教育资源虽然丰富,但分布零散,缺乏统一的分类与整合。学习者需花费大量时间筛选,难以快速获取系统的学习资料,影响学习效果与创造力培养 。
(2)资源质量良莠不齐
由于平台准入门槛较低,部分音乐教育资源存在内容错误、教学方法不当等问题。学习者若使用这些资源,不仅无法提升创造力,还可能形成错误认知 。
5 社交媒体平台音乐教育互动性对学习者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机制
5.1 激发创作灵感
社交媒体平台汇聚了来自不同地区、文化背景的音乐创作者与学习者,他们分享的音乐作品、创作思路风格各异。学习者通过与他人互动,接触多元音乐元素,拓宽音乐视野,激发创作灵感。例如,学习者在抖音上看到国外小众音乐风格的创作视频,受到启发,将其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
5.2 促进知识共享与协作学习
在互动过程中,学习者与教师、同伴分享音乐知识、技巧与经验,实现知识的流动与增值。同时,通过协作创作音乐作品,学习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思维碰撞中提升创造力。如在 B 站的音乐创作社群中,不同专长的学习者组队合作,共同完成一首原创歌曲,在协作中激发各自的创作潜力 。
5.3 增强学习动力与自信心
当学习者在社交媒体平台分享自己的音乐作品后,获得他人的认可与鼓励,会增强学习动力与自信心,更愿意投入时间与精力进行音乐创作。例如,某学习者在微信公众号发布自己创作的钢琴曲,收获大量好评,从而激发其持续创作的热情,不断尝试新的创作风格 。
6 优化社交媒体平台音乐教育互动性以培养学习者创造力的策略
6.1 深化互动内容与形式
(1)开展主题式深度讨论
教师或平台管理者可定期设置音乐创作主题,引导学习者围绕主题在社群、评论区进行深度讨论。例如,以 “ 民族音乐元素在现代流行音乐中的运用” 为主题,组织学习者分享观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提升互动深度 。
(2)引入项目式学习互动模式
设计音乐创作项目,鼓励学习者组队参与,通过分工协作完成项目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成员之间进行频繁互动,共同解决创作难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创造力 。
6.2 提升互动质量
(1)加强平台管理与引导
社交媒体平台应完善审核机制,严格筛选音乐教育资源与互动内容,过滤低质量、违规信息。同时,建立积极的互动引导机制,对优质互动内容进行推荐,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 。
(2)发挥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
邀请专业音乐教师入驻平台,参与学习者互动。教师定期开展线上讲座、作品点评活动,为学习者提供专业指导,提升互动的专业性与质量 。
6.3 提高资源整合与利用效率
(1)构建系统化资源库
平台可联合音乐教育机构、专业教师,对音乐教育资源进行分类整合,构建系统化的资源库。按照音乐理论、乐器学习、创作技巧等类别进行划分,方便学习者快速检索使用 。
(2)建立资源评价与推荐机制
鼓励用户对音乐教育资源进行评价打分,平台根据评价结果对资源进行排序推荐。同时,邀请专家对资源质量进行审核评估,确保资源的专业性与准确性 。
7 结论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社交媒体平台音乐教育互动性对学习者创造力培养的影响。研究表明,社交媒体平台音乐教育互动性具有形式多样、用户参与度高、资源共享丰富等优势,在激发创作灵感、促进知识共享与协作学习、增强学习动力与自信心等方面对学习者创造力培养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当前互动性在深度、质量及资源整合利用等方面存在不足,制约了创造力培养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深化互动内容与形式、提升互动质量、提高资源整合与利用效率等优化策略。通过实施这些策略,有望进一步发挥社交媒体平台音乐教育互动性的优势,更好地培养学习者的音乐创造力。本研究为社交媒体平台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但在研究方法与样本选取上仍有局限,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采用更丰富的研究方法,深入探究社交媒体平台音乐教育互动性与学习者创造力培养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岳睿.多元文化视域下音乐教育的多维互动与创新[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24,33 (03): 26-31.
[2]韩影,田秋梅,石闯,刘妍.互动仪式链理论下奥尔夫音乐教育中的师生互动[J]. 山西青年,2025 (01): 31-33.
[3]白晓冬.公共音乐教育资源的管理与优化:社区与高校的互动[J]. 中国音乐剧,2024(02):149-152.
[4] 李英勇.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的互动研究[J].艺术大观,2023(03):121-123
[5] 骆泇淇,李艺湘,陈思尧.音乐与科技的交响:探索技术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与影响[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4,8 (23): 111-115.
第一作者简介:秦秀川,(1995-11),男,汉,山东临沂人,博士研究生,讲师
现任职于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音乐美学本文系校级科研项目人才专项课题
课题编号:25rczx002
课题名称:社交媒体平台在音乐教育中的互动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