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加强志愿服务梯队建设研究
赵安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改革深化与社会对企业责任期待提升的背景下,参与志愿服务的数量不断增加。其组织的员工志愿服务活动,是履行社会责任、增强内部凝聚力、展示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也是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中暴露的问题却逐渐凸显,立足国企自身特点完善志愿服务制度、构建与员工职业发展相匹配的梯队,成为推动其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国有企业志愿服务制度与梯队建设的现存问题
(一)制度体系碎片化,与企业核心管理脱节
多数国企的志愿服务制度由工会或团委单独制定,未与企业整体战略统筹衔接,制度内容侧重活动流程规范,对志愿服务与企业业务的结合点、与员工职业发展的关联度考虑不足,导致志愿服务被视作额外任务,难以获得各部门主动支持。制度执行缺乏刚性保障,未纳入党建考核与部门绩效评价,仅靠组织者个人热情推动,出现活动开展时重视、结束后忽视的现象,且志愿者权益保障制度不完善,交通补贴、安全保险等标准不明确,部分员工因顾虑影响本职工作不愿参与长期服务。
(二)梯队结构失衡,培育机制与职业发展割裂
国企志愿服务队伍因新入职员工凭新鲜感参与入门服务、临近退休或有晋升需求的员工重视服务经历、职业成长期中青年员工参与度低,形成两头热、中间冷的结构,导致梯队中部断层。培育机制缺失,入门志愿者仅获简单活动说明,成长型志愿者缺乏岗位相关专业培训,骨干志愿者选拔无明确标准且无管理权责,更关键的是志愿服务经历不与职业发展挂钩,不纳入职称加分与晋升参考,员工缺乏长期投入的内在激励[1]。
二、国有企业志愿服务制度与梯队建设的创新路径
(一)构建党建嵌合型志愿服务制度体系
党建嵌合型志愿服务制度体系的核心价值,在于让志愿服务脱离企业运营的孤立状态,深度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与核心管理流程。制度设计首先要明确志愿服务服务社会、凝聚员工、助力发展的三重目标,同时细化各业务部门的志愿服务职责。
考核机制的刚性约束是制度落地的关键,需建立党建考核与部门绩效结合的双重考核体系。将志愿服务开展情况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考核指标包含部门员工参与率、志愿服务项目完成质量等,这部分考核权重不低于 5% ;同时将考核结果与部门年度绩效评级直接挂钩,部门志愿服务考核不达标则年度绩效评级不得高于 B 级,以此推动各部门主动重视并参与志愿服务。
志愿者权益保障是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需制定志愿服务时间认定与待遇保障细则。细则明确员工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可计入企业专门设立的公益假,累计服务时长每达到 20 小时可兑换 1 天公益假且不影响年度考勤;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交通费用按实际支出报销,同时给予每小时 10 元的补贴,补贴按月随工资发放;企业为所有参与志愿服务的员工统一购买意外险,服务过程中发生意外时由保险公司承担医疗与赔偿费用,彻底消除员工参与服务的后顾之忧。
结合国企不同行业属性,按服务领域制定专项制度规范。社区服务专项规范中,明确社区志愿服务与企业属地化经营的结合点,要求基层党支部牵头组织企业服务进社区活动,安排具备相关技能的员工为社区居民提供家电维修、健康义诊等服务;应急服务专项规范中,针对能源、交通等关键领域国企的特点,细化应急志愿者的资质要求,需具备设备操作证书、参加过应急处置培训,明确服务流程中的响应时间,接到指令后 1小时内到岗,以及协同机制,服从企业应急管理部门统一调度,将应急志愿服务纳入企业整体应急管理体系,实现志愿服务与企业业务发展的协同。
(二)打造职业发展联动式梯队培育模式
职业发展联动式梯队培育模式的核心,是让志愿服务成为员工职业成长的重要助力,通过分层培育实现志愿者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双赢。针对入门级志愿者,主要为新入职员工与青年员工,培育重点放在理念引导与基础适配。组织企业志愿服务发展史专题讲座,邀请企业内部资深志愿者分享服务经历,帮助新员工理解志愿服务与企业价值的关联;开展 1 加 N 基础培训,1 次线下通识培训涵盖志愿服务礼仪、安全防护知识等内容,N 次线上微课程聚焦不同服务类型的基础技巧,如社区服务中的沟通技巧、赛事服务中的流程衔接技巧[2]。
成长型志愿者的培育侧重专业赋能与能力衔接,选拔标准为参与服务满 30 小时且服务评价优秀的入门级志愿者。根据员工岗位特点设计培训内容:对技术岗位员工,开展专业技能转化培训,指导其将设备维修、软件操作等岗位技能转化为志愿服务能力,如教社区居民使用智能设备;对管理岗位员工,开展项目策划与沟通培训,提升其组织小型志愿服务项目的能力,如策划社区青少年科普活动。
(三)搭建业务赋能型数字化支撑体系
业务赋能型数字化支撑体系的核心,是依托企业现有数字化资源提升志愿服务的效率与精准度,依托企业现有的 ERP、OA 等数字化系统,搭建集需求挖掘、岗位匹配、资源调度、效果评估于一体的志愿服务管理平台。平台设置业务关联需求库,由各部门定期梳理与业务相关的服务需求,如客户服务部门收集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技术部门发现学校的公益培训需求,需求经平台审核后发布;开发技能与岗位智能匹配算法,志愿者注册时填写岗位技能,如电气维修、财务核算,与服务偏好,如周末服务、社区服务,平台根据需求库中的信息自动推荐与其技能匹配的服务岗位,如为法务岗位员工推荐普法宣传服务,大幅减少人工匹配的时间成本。
平台与企业考勤系统实现数据对接,员工参与志愿服务前在平台提交申请,申请通过后考勤系统自动记录服务时间,无需额外请假流程,有效解决员工服务时间与工作时间协调的痛点。为每位志愿者建立电子成长档案,同步记录服务数据与职业发展信息,形成能力画像。档案包含三项核心内容:服务记录模块记录参与的项目名称、服务时长、服务对象评价;技能提升模块关联培训课程完成情况、专业服务资质获取情况,如急救证书;职业关联模块标注志愿服务经历对岗位技能的提升点,如沟通能力提升有助于客户服务,与职业目标的契合度,如组织项目经验有助于晋升管理岗位。系统根据档案数据自动生成成长建议,如提示成长型志愿者参与企业技术进学校服务可提升岗位竞争力、提醒骨干志愿者积累项目管理经验以满足晋升需求,同时档案数据与企业人力资源系统对接,为员工职称评定、岗位晋升提供客观参考依据[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完善与梯队建设加强,关键在于凭借自身具有的党建引领核心作用、资源整合集中优势和业务布局多元特征,促使志愿服务与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员工个人发展路径达成深度融合。构建党建嵌合型制度体系,能为志愿服务活动规范开展提供具有稳定性的制度保障与持续性的动力支撑,打造与员工职业发展相关联的梯队结构,可有效激发员工群体中存在的持续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在积极性,这两方面共同构成国企优化志愿服务工作的关键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巧云.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彰显国企社会担当[J].中国有色金属,2022(22):64-6
[2]都晖.从青年志愿服务软实力看国企担当[J].现代国企研究,2021(4):80-83.
[3] 霍 冬雪. 转 运保 障显 国企 担 当志 愿服 务聚 战疫 力量[J]. 城市 公共交通,2022(5):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