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

作者

丁昔云

合肥市建平实验小学锦绣校区,安徽 合肥,230601

引言:批判性思维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它指的并非简单的批驳否定,而是一种基于细致阅读与严谨分析,进而提出独立见解、进行多元审视的高阶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此项能力对于学生摆脱被动接受、学会深度学习至关重要。当前的阅读课堂,亟需从知识的单向传递转向思维的双向互动。因此,深入探索如何在语文阅读实践中,通过有效策略引导学生夯实解读基础、激发探究精神,最终培育其批判性思维,是深化语文教育内涵、落实育人目标的必然要求。

一、培养基础阅读技能,夯实能力基础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基石。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和认知能力,进入了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化语言能力、拓展知识视野的重要阶段[1]。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核心任务发是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以及潜在的价值取向进行探究。这意味着教学设计需要从关注“读懂了什么”转变为聚焦“为什么这样写”,把阅读技能从仅仅作为一种信息接收的工具,升华为一种审辩式思维的探究路径,促使学生在夯实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批判性思维。

以《女娲补天》一课的教学为例,该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借助“什么情况、做了什么、结果怎样”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夯实这一基础阅读技能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便可顺势展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本的“无疑处”生发“有疑处”,探究文本叙事的深层意图。例如,在梳理出故事的完整链条后,教师可追问:“天塌地陷是故事的起因,但作者为何要设置这样一个充满毁灭性的开端?仅仅是为了引出女娲吗?”这个问题促使学生思考灾难描写的叙事功能,而不只是将其作为一个简单的事实来接受。接着,教学重点转向感受女娲形象的“神奇”之处。当学生找出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等神奇举动后,教师可进一步设置认知冲突:“文中写到女娲‘爬了几天几夜’、‘又找哇找哇’才找齐石头,这些充满艰辛的细节,会不会让女娲的神性打了折扣?作者为何不直接写她挥手便变出神石,而是要详写这个过程?”通过这样的设问,学生被迫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进行评判,理解作者通过融入人性化的艰辛,反而使女娲的形象更加丰满、崇高,其拯救行为也更具震撼力[2]。在想象与表达环节,当鼓励学生运用“平常举动,神奇效果”的支架来描述拣石过程时,可以引导他们思考不同颜色石头的象征意义,想象为何“纯青石”最难找,必须在“清清的泉水”中,这促使他们将想象与文本的文化内涵联系起来,进行有依据、有深度的创造性思考,而非天马行空的幻想。

二、注重问题引导探究,激发多元思维视角

注重以问题引导剖析,激发多元思维视角的教学模式,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重点放在高质量的课堂提问上面。这种模式觉得,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尤其是有挑战性、能引发认知冲突的问题。教师需要设置一系列有层次性、开放性以及思辨性的问题,打破学生对文本的单一、线性理解,引导他们进入作者的叙事策略、文本的深层结构以及文化内涵当中进行多维度的审视,从而在动态的思维碰撞里,让批判性精神得以孕育并成长[3]。

以《北京的春节》一课为例,在学生初步感知内容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核心问题:“老舍先生仅仅是在为我们列一张北京春节的‘民俗清单’吗?还是他有更深层的表达?”这个问题能瞬间将学生的思维从“读到了什么”提升到“作者为何这样写”的层面。围绕这一核心,探究可以层层深入。例如,针对文中“男人们拜年,女人们在家待客”的细节,可以追问:“作者用平实的笔调描述了这一习俗,我们今天如何看待这种分工?这是否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定社会文化?”这便引导学生跳出文本,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进行审辨。对于文中大量关于孩子吃、穿、玩的描写,可以继续探问:“为什么作者对孩子们的‘小事’如此不吝笔墨?如果删掉这些内容,文章的‘年味儿’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在思考中会发现,正是这些充满童趣的视角,才使得文章洋溢着温暖的人情味,而非一部冷冰冰的民俗志。最后,当学到结尾“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时,可以提出一个更具哲学意味的问题:“如此隆重、漫长的春节,作者却用‘一眨眼’来收尾,你读出了怎样的情感?是喜悦、失落,还是对平常生活回归的必然?”通过这样一连串的问题链,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便超越了对传统习俗的简单了解,深入到对作者叙事意图、时代背景及生命哲学的多元思考之中。

总而言之,以问题为驱动的探究式阅读,是激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路径。它将阅读过程转变为一场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深度对话,使学生在不断地质疑、探寻与论证中,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结束语

本研究的实践表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育批判性思维,需循序渐进。研究首先确立了以基础阅读技能为根基,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文本解读能力;继而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引导深度探究,激活学生的多元审视视角。此路径有效地将学生从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与文本进行主动对话的思辨者。其成效在于,学生不仅能够深入文本肌理,更能对其叙事策略、价值内涵进行审慎分析与独立判断,从而真正实现批判性思维品质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协同提升。

参考文献:

[1] 徐艳,王保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研究[J].电脑爱好者(普及版),2023(6):153.

[2] 马青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探究[J].下一代,2025(3).

[3] 李雪.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 试题与研究,20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