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碳”目标下光伏 REITs 递延税盾效应重构:基于资产证券化 SPV 穿透征税的博弈均衡分析》

作者

孙才华

内蒙古恒源众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随着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加快,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截至2023 年,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中光伏占比已达 16.7% ,较十年前提升 14 个百分点,反映出清洁能源转型的实际成效[1]。光伏产业作为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正在经历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变。在装机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电站运营面临初始投资大、回收周期长等现实问题。资产证券化工具的应用为解决这类矛盾提供新思路,将光伏资产纳入不动产投资信托(REITs)的创新尝试值得关注[2]。

光伏 REITs 本质上是通过结构化融资手段,把光伏电站的未来收益转化为可交易的金融产品。这种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国工业地产领域对太阳能屋顶的商业化探索[3],核心在于建立特殊目的载体(SPV)实现风险隔离。国内已开展的光伏 REITs 试点项目显示,项目平均内部收益率可达 6-8% ,高于传统火电资产[4]。市场数据显示,2022 年新能源基础设施 REITs 发行规模突破 120 亿元,其中光伏项目占比约 35% 。这种融资方式不仅帮助电站持有方快速回笼资金,还让普通投资者能够参与大型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发改委在 2023 年发布的《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操作指引》中,首次明确将光伏发电纳入重点支持范畴,这为行业发展注入政策确定性。不过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税制适配性问题,例如资产折旧政策与发电量衰减曲线的匹配度直接影响投资者收益测算[5]。

光伏资产证券化中政策冲突剖析

光伏资产证券化面临的政策矛盾主要表现为政府补贴逐步减少与税收优惠需要持续之间的矛盾。随着光伏发电技术成熟度提高和产业规模化发展,财政补贴退坡已成为必然趋势。数据显示某省 2020 年集中式光伏项目补贴标准较 2015 年已下降 62% ,这直接导致新建项目的内部收益率由 12.3% 降至 6.8%[1] 。当光伏电站运营周期内现金流预期发生重大波动时,项目发起方难以通过传统融资渠道获取资金支持,商业银行对补贴依赖性强的项目授信额度普遍缩减 30% 至 40%[6] 。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体系仍存在刚性约束,例如光伏资产在REITs 结构中可能被认定为不动产而无法享受设备加速折旧优惠[2],这种政策衔接不畅使得证券化产品在设计阶段就面临现金流测算失准的困境。美国工业地产领域的太阳能屋顶资产证券化案例显示,税收抵免政策提前终止导致项目净现值损失达 27%[3] ,这印证了政策不连贯对市场信心的冲击。

税收优惠政策持续的必要性源于光伏产业资本密集特性与资产证券化产品存续期限的结构性矛盾。根据光伏组件 25 年使用寿命周期测算,合理的税收减免跨期分摊应当覆盖至少前 15 年运营期[5],但现行政策大多以五年为调整周期。这种时间尺度错配导致证券化产品存续期内可能遭遇多次税收政策变更,例如某证券化产品在 2020 年遭遇增值税即征即退比例下调,致使投资者年度分红减少 14%[7]c 。更值得关注的是,当政府补贴与税收优惠呈现反向变动时,双重政策效应会产生非线性叠加,例如某 50MW光伏项目在享受所得税"三免三减半"期间遭遇度电补贴削减,项目净现值损失较单一政策变动放大 1.8 倍[4]。这类政策冲突不仅削弱了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评级,还可能导致二级市场流动性溢价异常波动,统计显示政策调整窗口期内相关证券换手率峰值可达日常水平的 4.2 倍[8]。这些现象凸显出现行政策框架在跨周期协调机制设计上的不足,亟需建立更精准的税收优惠传导路径与风险对冲机制。

递延税盾效应及现有问题分析

递延税盾效应的核心在于通过延缓税务支付时间差提升项目现金流价值,该机制在光伏 REITs 运营中表现为固定资产折旧抵扣与利息支出的双重税盾效应。以某光伏电站资产包证券化案例为例,运营方将设备折旧费用计入成本核算,配合资产支持证券利息支出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理论上可实现项目全周期税费压缩约 18%[5] 。然而现行税收政策存在衔接漏洞,财政部 2022 年新能源补贴清算文件显示,政府补贴退坡政策与"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存在执行冲突,导致某分布式光伏 REITs 项目实际税盾效率较理论值降低 9.6 个百分点[1]。

具体实践层面,国电投 2021 年发行的光伏基础设施公募 REITs 暴露矛盾:光伏板组件按直线法计提折旧时,每年产生 1.2 亿元税盾价值,但当地方财政取消电价补贴后,项目实际运营现金流难以覆盖预期税务筹划目标[3]。这种政策错位造成投资者年化收益率从预期 6.8% 降至 4.3% ,迫使管理机构提前处置资产以平衡税务风险[4]。更为严重的是,税务处理规则模糊导致会计确认困难,例如光伏板支架是否适用建筑物折旧标准存在争议,某 REITs 项目因此额外承担 3000 万元/年的不可抵扣成本[2]。这些矛盾揭示出税收优惠政策与市场化运作间的深层裂痕,反映出现行法规对新能源资产特殊属性的认知局限[8]。

递延所得税跨周期分摊模型构建

递延所得税跨周期分摊模型的核心思路来源于税收政策与项目收益的时间错配问题。光伏 REITs 项目通常具备 25 年以上的运营周期,但政府补贴退坡往往在项目运行前十年集中发生,这与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持续性形成矛盾。以美国 YieldCo 模式为例,通过税收股权融资结构将折旧抵税效应分摊至不同投资者,但这种模式在中国面临资产确权障碍。为解决该问题,本文引入动态现金流折现框架,将项目全周期的可抵扣亏损与应纳税所得额进行跨期匹配。模型中的关键参数包括光伏组件衰减率、地区光照强度标准差及政策性税率调整系数。某装机容量 100MW 的光伏电站,首年补贴收入占比约为 58% ,而第五年降至 32% ,此时通过测算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带来的税盾效应(如双倍余额递减法),可使前五年所得税递延比例提升至总税负的 41% 。

模型构建过程中参考了虚拟电厂滚动优化调度的博弈均衡思路[9],将补贴退坡视为政策制定者的“约束条件”,将税收优惠视为企业的“策略变量”。具体计算时,需以五年为周期划分税收递延单元,每个单元内设置所得税基调整系数 α( 0<α≤1 ),反映补贴退坡速率与税收优惠衰减的关联性。当 a=0.83 时(对应年均补贴退坡 8% ),模型显示递延税盾效应可覆盖 70% 的现金流缺口。这种设计在湖南某分布式光伏项目中得到验证,通过将前十年 38% 的应纳所得税额分摊至后十五年,项目内部收益率从 6.7% 提升至 8.2%[6] 。值得注意的是,资产证券化 SPV 结构的税收穿透特性使该模型必须考虑不同层级投资者的税负转嫁问题,这与传统 REITs 的税收中性原则存在本质差异。实际操作中建议采用蒙特卡洛模拟对光照资源波动性进行敏感性测试,确保跨周期分摊方案在不同情景下的稳定性[8]。

模型应用效果与政策建议

以模拟参数设定为 100 兆瓦光伏电站为例,采用递延所得税跨周期分摊模型后测算显示,项目全周期实际税负率由 22.6% 降至 17.3% ,内部收益率从 5.8% 提升至 7.2%. 。这种改变主要源于税收优惠窗口期延长带来的折旧抵税效应前移,当补贴退坡导致经营现金流下降时,税收分摊机制有效平衡了现金流波动。美国工业地产领域的实证案例表明,将光伏系统组件归入不动产范畴进行税务处理,可使资产持有者获得额外 3-5 年的折旧抵税周期,该经验对国内 REITs 架构设计具有借鉴意义[10]。值得注意的是,当模型应用于中东部地区分布式光伏项目时,由于电价补贴标准差异,税收分摊效果呈现区域梯度特征,这要求政策设计必须考虑地域经济结构特性[9]。

现行会计准则对资产证券化特殊目的载体(SPV)的税务处理存在制度模糊地带,建议参考《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准则》增设光伏资产加速折旧条款。具体措施可包括:将光伏组件使用年限认定标准从25年缩短至15 年,允许前五年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建议财政部延长补贴退坡过渡期至 2028 年,并将存量项目补贴缺口纳入专项转移支付范畴。针对 REITs 产品结构创新,可借鉴双层合作博弈理论设计动态税率调整机制,当项目实际收益率低于基准值时自动触发税收递延补偿[9]。考虑到机构投资者在绿色基建领域的特殊作用,建议银保监会将光伏 REITs 纳入保险资金优先配置目录,同时建立环境效益指标与税收优惠幅度挂钩的弹性政策体系。这些调整既能缓解地方政府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压力,又能保持资本市场对光伏资产的投资热度,形成财政政策与金融市场的良性互动格局。

参考文献

[1]白彦锋, 方红生, 郭玉清, 等.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 财政学研究前沿笔谈 [J]. 中国经济问题, 2023, 1(01): 1.

[2]Feldman, David, Michael Mendelsohn, and Jason Coughlin. Technical Qualifications for Treating Photovoltaic Assets as Real Property by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 (REITs). No. NREL/TP-6A20-55396. 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NREL), Golden, CO (United States), 2012.

[3]Xu, Ben. Solar Roof Monetization in US Industrial Real Estate. Dis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24.

[4]Cheng, Cheng, et al. Rethinking the evaluation of solar photovoltaic projects under YieldCo mode: a real option perspective. Applied Energy 336 (2023): 120839.

[5]Nechitaylo, Igor, and Irina Tomshinskaya. Depreciation of Fixed Assets in The Context of Company Evaluation. Cuadernos de Economía 45.128 (2022): 176-186.

[6]郭佳, 钟俊萍, 龙昊, 等. 不确定性视角下现代化装配式建筑驱动新湖南绿色建 设的协同机制研究[J]. Hans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25, 14: 1453.

[7]Kumar, B. Rajesh. Infrastructure financing instruments. Project finance: Structuring, valuation and risk management for major projects.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22. 31-54.

[8]Della Croce, Raffaele.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nd low carbon infrastructure as an asset class. Diss. University of Oxford, 2020.

[9]李文竹, 杨勇, 周治伊, 等. 基于双层合作博弈的虚拟电厂滚动优化调度研究[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Thermal Energy & Power/Reneng Dongli Gongcheng, 2023, 38(4).

[10]Kauffman, Richard L., and Marc Roston. Fixing the plumbing: asset management, clean energy technology, and the valley of death. Settling Climate Accounts: Navigating the Road to Net Zero.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21. 71-90.

[11]Thayyib, P. V. Tax avoidance strategies under radar: policy considerations on US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operating in emerging markets. Cogent Business & Management 12.1 (2025): 2507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