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自主课堂资源开发与利用实践

作者

叶道

广东省龙川县隆师中学 广东河源 517300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美术教学逐渐从知识技能导向转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然而现实教学中,“资源被动灌输”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教师倾向于简单使用教材图片或传统范本,这种机械化的资源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与创意表达。本文将基于高中美术核心素养,探讨自主课堂下美术教学资源如何从静态化、单一化转向情境化、多元化和结构化,以期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激活学生学习自主性与深层思考能力。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自主课堂资源建设需求

高中美术教学正面临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养的系统转型,自主课堂的建构不仅要求学习方式的变革,更亟需资源体系的重新编织。核心素养的提出打破了“教材即资源”的单一依赖,迫使教师重新思考资源的生成逻辑与学生的使用方式。当前课堂中普遍存在素材碎片化、资源使用模式化的隐忧,严重制约了学生图像解读与批判表达能力的生成。因而,美术自主课堂的资源建设,应从内容选择、呈现形态到使用机制全面对齐核心素养维度,使资源真正成为激发学生思维深度与文化视野的生成引擎,而非完成教学任务的背景图层。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美术自主课堂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路径

(一)课前筛选

在核心素养引领下,课前资源不再止于知识呈现,而应成为引导学生问题意识、艺术思维与文化探究的认知触发点。以“中国画”单元为例,教师需围绕教学主题“山水入心”构建分层级资源库,将图像、文献、技法、媒材、视频等素材结构化分类,形成“可检索、可组合、可选择”的菜单式入口。图像类可精选宋元山水高清局部图,辅以不同画家对山水的笔墨风格解析;文化类可引用诗文片段,如王维、苏轼的山水诗,强调图文互解;媒材类则准备生宣、熟宣、毛笔等不同纸笔样式,配以操作视频,引导学生提前完成媒材实验。在任务设计上,不提供“标准命题”,而是布设开放型命题,如“为你身边的一处自然风景创作心象山水”。任务预设应结合微型导引,如“你想表达风景中的什么情感?它和古人看山水的方式有何不同?”等引语,帮助学生从资源中生成问题,从问题中筛选资源。

(二)课中利用

进入课堂后,资源的使用必须脱离“材料展示”的静态逻辑,转向“任务驱动+协作生成”的动态机制。以“中国画”山水创作课为例,学生按任务菜单选择不同风格(北宗工笔、南宗写意)、技法(皴法种类)、意象(诗画融合)进行小组创作,每组需对所选资源做出“视觉解读+表达设计”双向回应。教师不再直接讲授笔法技艺,而是提供“样式对照表+技法演示片段+作品分析卡”,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模仿再造。如学生选择“披麻皴”处理远山,需结合范宽与当代画家处理方式的差异,提出技法上的“个性变式”;又如诗画融合环节,鼓励学生引用自创诗句配画,形成“图文共构”的审美表达。在这一过程中,资源的价值并非完成作品的“参考”,而是成为学生审美判断、图像识读与表现决策的中介。教学中可穿插“合作讲评”机制,让学生互评作品结构、笔墨意趣、文化意涵,使资源使用转化为视觉表达与语言表达的协同生成路径。

(三)课后延展

课后环节不仅是作品收尾阶段,更是资源回流、成果外化与素养巩固的关键节点。中国画教学中,传统完成作品后即“交卷”式流程难以持续学习动能。为改变这一问题,可引入“资源反哺+二次转化”机制,引导学生将成果资源化并融入新一轮学习。例如,鼓励学生拍摄创作过程短片并附语音解说,构建“个人山水创作微展厅”;或将作品进行数码转化,设计为明信片、书签等文化衍生品,体现文化理解与再表达。在班级层面,教师可组织“虚拟山水美术馆”共建活动,学生上传作品及其创作说明,由他人进行批评与改写,形成动态的作品迭代轨迹。对部分具特色的作品,可纳入校本资源库,用作后续班级教学案例,并反馈至课前任务菜单,构建资源闭环。还应鼓励学生整理“技法尝试日志”与“诗画互释卡片”,作为个人学习档案,不仅记录操作轨迹,更显性呈现思维与表达过程。

三、结语

本文基于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分析了高中美术自主课堂资源的转型方向与开发策略,提出以课前资源库构建、课中协作生成以及课后资源反哺延展的完整教学路径。这种实践路径不仅打破了传统资源的单向灌输模式,更使资源成为驱动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内在动力。未来的研究应关注更具交互性与技术融合性的资源形态开发,并探索区域性资源共享机制,构建开放性的高中美术资源生态,以进一步推动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永昌.高中美术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J].艺术大观,2024(28):126-128.

[2]管永丽.高中美术教学中地方资源的开发与有效运用[J].读写算,2021(30):95-96.

[3]王天元.美术考古资源进入高中美术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