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的关键要素与优化路径
杨玉伟
身份证号:412702198410195011
引言
建筑工程作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项目的进度、质量与成本。当前,行业规模扩张与技术复杂度提升的双重压力下,传统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出短板:人员权责不清导致协作低效,流程脱节引发资源浪费,技术应用滞后制约决策效率,外部风险应对不足增加项目不确定性。
一、建筑工程管理的关键要素
1.1 人员要素
人员要素是管理的核心动力。管理团队的专业能力直接决定决策质量,其对施工规范、合同条款、风险预判的把控能力,影响着项目的整体走向。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则关乎工序执行效果,精准的操作技艺是保障施工质量与效率的基础。而团队协作效率更是串联各方的关键,从管理层到作业层的有效沟通、责任衔接,能减少信息壁垒,避免因配合疏漏导致的工期延误或资源浪费,形成上下联动的管理合力。
1.2 流程要素
流程要素是管理的制度骨架。招投标管理需坚守公平透明原则,通过规范的竞争机制筛选优质合作方,为项目奠定可靠基础。合同执行是维护各方权益的底线,清晰的权责界定与严格的履约监督,可减少纠纷隐患。进度管控需动态平衡各工序衔接,通过节点分解与过程跟踪,确保施工节奏与计划一致。成本核算则贯穿全程,从预算编制到支出监控,每一笔资源投入都需与效益挂钩,避免盲目消耗。
1.3 技术要素
技术要素是管理的硬核支撑。施工工艺标准为操作提供统一规范,从模板支护的精度到混凝土养护的周期,标准化流程能减少质量波动。信息化工具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管理的时空限制,通过数据实时共享实现远程监控与高效协同。质量与安全技术体系则是项目的防护网,从材料检测到隐患排查,从应急演练到安全培训,技术手段的加持让管理更具前瞻性与可靠性。
1.4 资源要素
资源要素是管理的物质基础。材料供应链管理需打通采购、运输、仓储全链条,确保材料按时按需进场,避免因断供影响工期。设备调度需匹配施工节奏,根据工序需求合理调配机械类型与数量,最大化利用设备效能。
二、建筑工程管理现存的核心问题
2.1 人员权责模糊、流程衔接脱节
人员权责模糊与流程衔接脱节是管理体系的突出短板。在大型工程项目中,参与方众多且分工复杂,若责任划分缺乏清晰界定,易出现多头管理或无人担责 的现象。施工质量问题可能涉及技术部门、监理单位、作业班组等多方,若权责边界模糊,极易引发推诿扯皮,导致问题拖延不决。流程衔接的脱节则进一步加剧管理混乱:招投标阶段的技术要求与施工阶段的实际执行可能存在偏差,使得管理链条出现断裂,严重影响项目推进效率。
2.2 传统管理模式与信息化需求不匹配
传统管理模式与信息化需求的不匹配成为技术升级的阻碍。部分项目仍依赖纸质文件传递、人工台账记录等传统方式,信息汇总耗时且易出错,难以满足实时决策需求。例如,进度更新、成本核算等关键数据需经多层级流转才能汇总,导致管理层无法及时掌握项目动态。
2.3 对环境、政策等外部变量应对不足
对环境、政策等外部变量的应对不足凸显风险管控的薄弱。工程项目受自然环境影响显著,若对极端天气、地质变化等潜在风险缺乏预判,可能导致施工中断或安全事故。例如,雨季施工前未制定针对性防护方案,易引发基坑坍塌、材料受潮等问题。政策层面的变动同样考验管理韧性,环保标准升级、施工许可政策调整等外部因素,若未能及时纳入管理考量,可能导致项目停工整改或成本激增。
部分项目缺乏系统性的风险评估机制,使得外部变量成为影响项目成败的不定时炸弹。
三、建筑工程管理的优化路径
3.1 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明确各环节责任边界
纵横管理机制缺失。联合推进机制就是指各个协作项目上多部门的纵横联合协调推进机制。采取以项目目标管理为核心,以相互合作中部门的职责为依托,分解纵横联合的工作目标,明确项目合作中的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即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纵向横向管理机制。明确了项目的决策、计划、执行、监督检查等环节的岗位职责和主体部门以及分工权限,如技术部的质量或工艺标准最终裁决、建设公司验收质量一票否决、施工现场操作人员对质量负责和直接管理,避免部门、位置、领域互相扯皮、管理职能真空或交叉的问题。建立了一套纵向或横向及时沟通的工作机制,如日碰头会、周例会,强化日常及时纵向横向工作对接和问题沟通,从而把招投标、施工及验收等衔接和交织各个环节落实到相互监督管理的分工配合上,使之成为部门管理上闭合式机制,从机制管理上规避不闭合的隐患。
3.2 推广 BIM、智慧工地等数字化管理工具,提升决策效率
信息化的手段是改变旧有模式的必然趋势。深入的 BIM 技术应用应该不仅仅满足于使施工设计图纸更生动地显示在人们面前,而应当能够通过三维模型进行施工过程的模拟,提早发现问题如管线碰撞、工序干涉等,进行方案调整,提供数据基础;智能化工地运用物联网设备采集现场人员、机械、物资等相关数据,利用云平台进行施工进展、质量检测、安全管理等的智能化监控,使管理人员能够随时随地对施工现场的信息了然于胸。数据化工具的价值就是能够透过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使管理转变为数据驱动,产生更高的工作效率。
3.3 优化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流程,强化全过程动态监控
进一步细化合同签订过程及管控。合同签订前期做好资格审查,检查项目质量是否有保障,将考察对象资格核查由初步审核价格合理转向实力信誉良好上靠,加强对投标企业施工技术方面的资质审核,避免报价低劣的情形发生。合同签署时明确双方权责和违约情形的责任要求,将进度、质量、结算等关键控制内容的数据化、精细化,有效避免合同字面产生歧义。施工期间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督促承建单位将双方合同条款和约定落实到工作重点及进程中,及时预警施工过程偏离工作进度、质量问题、签证等事宜并给予调整,做好与过程管理同步推进,确保实现合同签订过程管控的科学,降低项目实施各环节所出现的纰漏。
3.4 构建多维度风险评估模型,制定分级应对策略
进一步,建立情景下的风险分析模型,是防范不确定性因素、改善应对效果的有效方法。因此,应将自然灾害、政策、技术等多类情况整合并建立灾害及影响因素的数据库与风险指标,比如将受灾的天气、地震等自然灾害根据受灾影响程度进行分级、将环保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变更及影响根据发生的可能性分级别,对每一类情况进行对应设计,例如极端降雨来临前的防雨物资存储预案、自然灾害导致政策变更产生的新的合规性操作预案并定期开展应急模拟。
结语
建筑工程管理的关键要素协同与优化路径落地,是提升项目效能的核心。人员、流程、技术、资源的有机联动,结合跨部门协同、数字化工具等优化策略,可破解现存管理难题。持续深化要素整合与路径创新,推动管理向精细化、智能化进阶,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实现工程质量与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黄培荣.智慧灯杆系统建设优化路径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11):3-5.
[2] 姜乃煊, 章仟仟, 郭宇彤. 文旅融合发展中海岛渔村空间优化路径研究[J]. 建筑与文化,2024,(11):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