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创设研究
郭淼
南京市栖霞区龙潭中心小学
引言: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与批判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上的高度投入,还要求他们自然完成对知识的整合、应用与迁移,而这种学习方法恰好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求相匹配,教师在教育改革期间应该将二者建立联系,创新教学体系。在此背景下,教师想要探索出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策略,就应该始终做到以学生为课程的中心,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与学习特征,进行适应性教学优化设计。其中情境教学作为一种融合知识输出、情感表达、拓展探索要素的方法,被广大教师关注并创造性应用,促使学生深度学习、全面发展。
一、明晰核心素养目标,设计课程固定主情境
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中,教师为提高学生基础阅读学习质效,并达成助其深度阅读、全面发展的目标,应该尝试将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避免碎片式知识讲解,使学生在思维连贯、情感饱满的状态下,产生与文字、与作者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自觉深度阅读、全面发展[1]。基于上述目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依托于对学生阅读学习中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进行教学主情境的设计,确保该情境可以贯穿于学生的阅读始终,使之在目的明确的状态下有序、有效阅读。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取阅读教学主题,即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前者代表自然、社会、人生等主题,强调滋养学生的情感,后者关注学生读、写、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需求,强调学生建立完整的阅读体系。而在情境的选择上,教师将“系统”“连贯”作为关键词,将阅读主要任务串联,使学生在情境引领下,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回归整体,实现对阅读文本的深度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阅读素养的提升。
例如,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牧场之国》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深度学习视域下,可以通过设计一场虚拟的荷兰牧场之旅来连接各个教学环节,用 VR 技术打造真实的沉浸式情境,以此激活学生的好奇心,使之带着对荷兰牧场的期待正式进入阅读,并自主从中寻找牧场特点、作者感受以及牧场的具体之美。在此期间,学生始终将文字中的牧场之国与情境的画面做对比,实现从阅读到表达的迁移,最终深入理解文本,在思辨探索、主观表达中实现深度学习目标。
二、针对高阶思维要求,衍生递进式情境任务
在小学这一基础教育时期,教师基于深度学习思想,需要向学生提出“高阶思维”的发展要求,即引导学生养成从多角度全面解读文本内容的习惯,自然获取批判、推理、评价等思维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基于上述目标,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以情境为依托,为学生设计递进式探索任务,使其在分析文本结构、作者写作意图、文本矛盾点、争议点的过程中,自然实现思维由低阶到高阶的转换。教学期间,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定位其可开放讨论的点,就此创设一个沉浸式探索、项目设计或者主题辩论的情境,并由浅入深设计问题、设置任务,使用学生深入解析文本,从不同角度出发提炼关键信息。并在师生、生生之间不断的思想碰撞下,产生创造表达、创新设计的欲望,由此既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更有成就感和满足感,也能使之自然总结思维方法,并促进其思维的可持续发展[2]。
例如,在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采访‘地球’”的核心情境,围绕环境保护的主题,带领学生去了解地球的资源情况和面临的危机。在此期间,教师设计三层实践任务:1.记者采访;2.“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开发是否大于保护”主题辩论;3.总结未来地球保护计划。任务从简单信息整理,逐渐升级为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学生、教师之间能进行更自由、自然的交互,在无形之中完成主题的深层
次解析,实现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正视学生实时需要,即时生成延伸性情境
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要强调“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性,实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为其提供及时的反馈,从而确保学生维持思维的积极性,并且能在潜能无限释放的过程中,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学期间,教师即时生成延伸性情境,以灵活教学、高效教学为基础,满足学生学习现实需求。一方面,教师在阅读课堂上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和需求,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动作、发言频率等,及时捕捉学生的学习状态,尤其是学生在阅读期间生成的各种问题,将这些问题作为情境教学、深度教学的起点,用 AI 技术生成动态情境,于其中提出“为什么?”“是什么?”等问题,使学生得到思维的正向延伸,并且还能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3]。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文本自身的关键节点、情感冲突点,由此即时创设延伸性情境,结合跨学科丰富资料,为学生对比叙事逻辑、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的机会,以更生动、有趣的情境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自然生成同理心,也产生批判意识,最终在拓展的情境、综合的探索中提升语文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四、支持深度个性学习,课后生活化情境衔接
发展学生个性是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重置课堂计划的核心目标之一,主张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之在举一反三的情况下灵活借用语言知识去解读生活、解决现实问题,实现情感和社会性方面的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建立在其自主化选择之上,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后的生活化情境,为学生提供多元的自主学习路径,如设计主题阅读任务,使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阅读水平去自主选择材料,在主题情境的指引下,学生能追求自己的兴趣,并且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联合主题分享自己的观点,从而加深主题认知,提高语言文字的整体认知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为学生创造更多语文学习、语言文字阅读情境,如在“家国情怀”的主题下,鼓励家长带领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所,使学生在真实情境和清晰的文字记载中深化爱国情感,也自然感受阅读的魅力;或者在“神话”主题下,组织“亲子共读”活动,为学生提供拓展阅读、主题深度学习的动力,使之在个性阅读、个性表达中提高语言文字理解和应用能力,在轻松的生活情境中实现深度学习与个性发展的结合。
结论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围绕学生个性发展需求进行多样化情境创设,不仅突破传统教育理念的局限,还是对素质教育、以生为本等新思想的全面践行与升华。深度学习主张学生深入理解、迁移、内化知识,教师反向推导教学需要,完成教学主情境、递进情境任务、延伸情境探索、课后情境延续的多样化教学设计,在知识解析与学生思维发展、情感体验、价值观塑造之间建立密切关联,以全新的教育体系,助力学生学习发展。未来的教育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调整教学模式,用多样化的深度阅读引导、创新式的情境互动,推动语文教育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丁一.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研究[J].启迪与智慧(上),2025,(03):17-19.
[2]李冬.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探析[J].基础教育论坛,2024,(08):35-37.
[3]彭敏,梁小倩.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课程情境教学探析[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3,39(08):5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