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沥青混合料压实特性及施工参数选择
常昭宏
身份证:1504301988****0755
引言
随着城市交通的不断发展,对道路材料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SMA 沥青混合料因其优越的抗压强度和抗水损害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了解其压实特性及合适的施工参数选择,将有助于提升道路铺设的质量和使用寿命。通过现场检测确定最佳碾压工艺和碾压参数,同时还应采取合理的养生措施以保证路面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了影响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质量的因素以及控制措施。
一、SMA 沥青混合料的压实特性
1 压实机理
1.1 颗粒间的相互作用
在 SMA 混合料中,粗细骨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压实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颗粒的形状、大小和分布直接影响混合料的密实度和压实效率。当在压实过程中,粗骨料的形状和排列方式决定了孔隙率和空隙大小,而颗粒之间的摩擦和相互嵌套则起着关键作用。合适的骨料级配可以提高混合料的自锁性,使颗粒在压实过程中更为紧密结合。此外,添加剂的使用可以改善颗粒间的结合性,提升整体的抗压强度。
1.2 沥青的流动性与温度关系
沥青在施工过程中的流动性与温度密切相关,是影响 SMA 混合料压实效果的关键因素。通常来说,沥青在高温状态下具有较好的流动性,能够有效渗透到骨料之间,从而增强颗粒间的附着力。但是,在温度过高的情况下,沥青的粘性可能会降低,导致其粘结性能下降。因此,选择适宜的施工温度非常重要。理想的温度范围能够确保沥青在压实过程中充分流动,使得整个混合料的密实度和抗变形性能得到提升。
2 压实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2.1 压实度与抗水损害
SMA 沥青混合料的抗水损害能力与其压实度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当压实度较低时,混合料内部会存在较大的空隙,这些空隙容易积聚水分,从而导致水在低温或霜冻条件下引发的损害(如剥离或脱落)。研究表明,较高的压实度能够减少混合料内部的孔隙率,降低水的渗透性,提高整体的抗水损害性能。这样一来,SMA 沥青混合料能够有效抵御水的侵害,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确保适当的压实度是提升抗水损害能力的关键。
2.2 压实度与抗变形能力
除了抗水损害外,压实度对 SMA 沥青混合料的抗变形能力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较高的压实度意味着混合料颗粒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这一特性使得 SMA 沥青在承受交通荷载时,能够有效抵御路面的沉降、变形和裂缝等问题。相反,压实度不足会导致混合料在高温条件下容易发生塑性流动,进而增加路面的疲劳损伤。因此,施工过程中需严格控制压实度,以确保混合料具有良好的抗变形能力,降低由于变形引发的维护和修复成本。
二、SMA 沥青混合料的施工参数选择
1 施工温度的影响
1.1 适宜的施工温度范围
选择适宜的施工温度范围对于 SMA 沥青混合料的成功施工至关重要。一般来说,SMA 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推荐在 150∘C 至 170°C 之间。在这个温度范围内,沥青的流动性良好,能够有效渗透到骨料的缝隙中,实现优异的粘结性。若施工温度过低,沥青将表现出较差的流动性,无法充分粘合骨料,导致压实效果不佳,最终可能影响路面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而如果施工温度过高,可能导致沥青的挥发和老化,加速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劣化,降低其长期性能。因此,适宜的温度范围是确保施工质量和材料性能的基础。
1.2 温度对压实效果的影响
施工温度对压实效果的影响表现得尤为明显。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沥青能够保持良好的流动性,
有效填充骨料间的空隙,提高压实度;而在高温下,沥青的粘滞性下降,导致较不满意的压实效果,可能造成表层的开裂和变形。此外,施工过程中温度的控制也与环境温度、风速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施工团队需实时监测和调整温度,以确保各个施工阶段的最佳压实效果。
2 滾压设备的选择
2.1 滚压机型号与配置
选择合适的滚压机型号与配置,是确保 SMA 沥青混合料施工质量的关键。通常来说,洒水和压实功能要与混合料的特性相匹配,使用适用于沥青混合料的专用滚压机会更有效。例如,采用能够提供足够重量和振动频率的钢轮滚压机,可以有效地压实混合料,使其达到所需的密实度。此外,部分滚压机配备了智能控制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和调整滚压参数,从而提升施工的精准性和效率。滚压机的型号选择还应考虑施工现场的具体条件,包括路面情况、气候和施工规模等,以确保设备性能能够匹配施工需求。
2.2 滚压方式的影响
滚压方式对 SMA 沥青混合料的压实效果也有显著影响。常见的滚压方式包括静压、震动压和交替压等。其中,震动压滚压能够更有效地破坏材料间的空隙,使得混合料在短时间内达到更高的密实度,这对于高等级的 SMA 材料尤为重要。然而,选择不当的滚压方式,尤其是在高温天气下,可能导致沥青的流动性过强,压实过程中出现不均匀的现象,进而影响最终路面的功能和耐久性。因此,根据不同的施工情况,合理选择适当的滚压方式,配合滚压机的配置,能够增强混合料的工作性能,确保道路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施工工艺的优化
3.1 施工工序安排
施工工序的合理安排是确保施工效率和质量的基础。在 SMA 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中,通常包括的工序有基础处理、材料拌合、铺设、滚压等。首先,在基础处理阶段,应对路基进行清理和修整,以保证基层的平整性和稳定性。然后,材料拌合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沥青与骨料的比例,确保混合料的配合比符合设计要求。铺设阶段应注意施工温度,避免温度过低对压实效果的影响。而在滚压阶段,选择合适的设备和滚压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混合料的压实度。因此,施工工序的合理安排,可以有效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时间浪费,并提高施工的整体效率和材料性能。
3.2 不同施工方法的比较
不同的施工方法对 SMA 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效果有直接影响,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是优化工艺的重要环节。当前常用的施工方法包括热拌法、半热拌法和冷拌法等。热拌法在较高的温度下施工,能够保证沥青的良好粘结性,有利于增强混合料的性能;不过,能量消耗较高,且对环境条件有一定限制。半热拌法则在较低的温度下使用,既节能又能降低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但可能对混合料的抗变形能力产生一定影响。冷拌法则适合于低温施工,虽然操作简单,能耗低,但其压实效果和长期稳定性往往不如热拌法。因此,在选择施工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项目的具体要求、环境条件、材料特性等因素,以达到最佳的施工效果。
三、总结
本文探讨了 SMA 沥青混合料的压实特性及施工参数选择的重要性。研究表明,合理的施工温度、适当的滚压设备与优化的施工工艺对提高混合料的压实度和性能至关重要。未来,针对不同施工环境的研究将进一步推动 SMA 沥青混合料的应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石远亮.基于变温度旋转压实不同机理的温拌沥青混合料特性研究[J].粘接,2025,52(02):106-109.
[2]吴占鹏.表面活性剂作用下玄武岩纤维 SMA 沥青混合料细观压实规律[J].铁道建筑技术,2025,(01):9-12.
[3]张升.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沥青混合料细观压实特性研究[J].铁道建筑技术,2025,(01):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