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罐车驾驶员安全行为分析及培训体系构建研究
李地词
中国石油昆仑物流有限公司宁夏分公司 宁夏回族自治区 756000
一、安全行为现状分析
近年来油罐车交通事故数据经整理与分析且一线驾驶员问卷调研被开展之后发现,油罐车驾驶员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多种不安全行为。如超速行驶、疲劳驾驶、在禁区内接打电话或抽烟等违规操作还有忽视车辆检查程序等较为普遍。而这些行为与驾驶员安全意识淡薄、职业培训不足、企业管理松散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部分驾驶员存侥幸心理并对操作规范予以忽视,同时在承受高强度运输任务所带来压力下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以及心理疲劳等状况,进而促使不安全行为被诱发。此外,安全文化存在缺失现象以及奖惩机制处于不健全状态等深层次原因也与行为问题之间关联紧密。由此可见,对这些行为连同其成因展开深入剖析,对于制定有效干预措施以及培训策略来说有着关键意义。
二、影响因素识别
(一)个人层面因素
驾驶员的安全行为,首先是受到其自身个体素质与心理状态这一关键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像年龄反映个体自然增长维度、驾龄驾驶经验累计程度、教育水平的知识储备深度以及安全知识掌握程度、风险认知能力这些均属于对安全行为产生作用的关键变量。就调查显示,在部分油罐车驾驶员群体当中存在着安全知识相对缺乏以及风险判断能力较为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面对突发状况这一情境下,极有可能由于自身经验的欠缺或者应急处理方式的不恰当进而导致事故的发生。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心理状态对于驾驶员的安全行为同样起着决定性作用,长期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下,使部分驾驶员出现疲劳、焦虑、情绪波动等问题,在这样的状况下使得他们操作过程中的稳定性及判断力降低。除此之外,职业认同感处于较低水平、自我效能感不足等因素,驾驶员同样也会对安全规范的重视程度形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管理层面因素
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文化,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对驾驶员的行为产生着至关重要且不容忽视的影响。从一个层面而言,倘若企业在诸如岗前培训、后续再教育以及安全演练等多个方面未能进行足够的投入,那么驾驶员想要去建立一套系统的安全知识体系以及标准的操作流程将面临较大的困难。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明确的奖惩机制或者安全绩效考核制度的缺失,将会使得驾驶员原本应有的安全责任意识在无形之中被弱化。再者,当企业管理层对于驾驶员违规行为所表现出的容忍度偏高,或者在具体执法过程中存在执行不严格的状况时,这种情形极有可能导致驾驶员滋生侥幸心理并且出现随意操作的现象。另外,不合理的排班方式以及紧凑的出车安排,这种状况所引发的休息不足进而致使长时间驾驶的情形,无疑是诱发疲劳驾驶等一系列危险行为的诱发因素。倘若企业管理层无法对驾驶员的身心健康状况以及所承受的工作压力予以充分的关注,必然会给整体的安全水平带来不良的影响。
(三)环境层面因素
外部运输环境作为影响安全行为的极为关键的重要维度,像是道路状况处于不良状态、交通面临拥堵困境以及天气呈现恶劣情形等客观条件,会以一种显著的态势去提升运输过程中的风险,进而会迫使驾驶员在特定的情境之下做出例如紧急变道、急刹车之类的高风险行为。并且,诸如加油站、卸油点这类作业环境是否切实具备安全保障措施,这与操作行为的规范性是存在直接关联的。举个例子来讲,卸油区要是缺乏必要的警示标识或者应急装置话,就有可能使得驾驶员在毫无意识的状态中违反相关的操作规程。除此之外,社会公众的交通素养以及对于应对危化品运输车辆的认知不足,也会对油罐车驾驶员形成外部干扰,从而增加发生事故的风
险。
三、培训体系构建
(一)课程设置
鉴于油罐车运输的特殊性质,课程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驾驶员常见不安全行为及其背后成因,进而设置具备多维度且呈现分层次状态的培训内容,这其中培训课程可被划分成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拓展课程这三类。就基础课程而言,其包含道路交通法规以及危险品运输相关法律法规、安全操作规程等方面内容,主要目的是对驾驶员法律意识与基本规范进行强化。而专业课程着重聚焦于油罐车结构原理和装卸油操作流程以及如火灾、泄漏、翻车应对这类紧急处置技能等内容上,以促使驾驶员技术水平与应急能力得以提升。另外,拓展课程可涵盖心理调适、疲劳管理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软技能培训项目,以此助力驾驶员维持良好心理状态和职业素养。除此之外,依照驾驶员的经验层次来设立初级、中级以及高级培训模块,意图达成个性化教学与分级管理目标。
(二)实施机制
培训的实施应当由企业加以主导且政府负责监管以及行业进行协同的方式,进而致力于去建立起一套规范有序的执行体系。其中企业在这过程中,需要设立专门用来进行安全培训的部门或者采取委托给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办法,去定期组织相关培训,以能够确保培训的覆盖率以及实际效果得以实现。培训周期方面,可以设置为岗前培训、年度复训以及专项应急演练这三类形式。而在这些培训类别之中,岗前培训属于强制性的内容,驾驶员只有在通过考核之后才被允许上岗;年度复训其目的是用于对知识与技能进行更新并且强化安全意识;专项演练主要是围绕高风险操作和突发事件而展开的,意在提升实战能力。为达成保障培训质量这一目标,企业还应建立培训档案,对每位驾驶员的学习情况、考试成绩以及实操表现予以记录,从而达到可追溯与动态管理的效果。
(三)评估与反馈
培训体系能否真正发挥出实效,关键在于起决定性作用的评估机制,此机制应构建 “理论测试+实操考核+行为观察”的多维评估体系。其中理论测试被设计用于检验对知识掌握程度所展开,实操考核的重点则放在对操作规范性以及应急响应能力评估之上,而行为观察借助日常工作记录与智能监控数据手段,目的在于对驾驶员的实际操作行为展开动态评估。另外,当培训完毕后,学员被要求参与满意度调查及进行意见反馈这一环节应组织起来,从而利于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能得到持续的优化。与此同时,评估结果需要以相互关联的方式和驾驶员的绩效考核、晋升机制、安全奖惩制度挂钩,以实现对其持续提升安全行为水平的激励作用。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油罐车驾驶员安全行为的系统分析,识别了行为失范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构建了以分层课程、动态管理与多元评估为核心的培训体系。研究表明,提升驾驶员安全意识和操作能力,需企业、监管与个人多方协同。建议企业强化培训制度,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持续关注驾驶员心理与工作状态,政府则应加强行业监管与政策引导。未来可结合智能监控与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培训与行为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为危险品运输行业的安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杨孟娇.基于 Logistic 回归模型的成品油运输事故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储运,2023,(01):156-157.
[2]锐明.“3.22”油罐车侧翻事故的警示和应对之策[J].商用汽车,2020,(05):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