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无损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张新远

新疆天宇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县 841100

引言

建筑工程质量的精确把控直接关系到公共安全与资源可持续利用。传统破坏性检测方法因取样扰动大、覆盖率低等固有局限,难以满足现代大型复杂结构的评估需求。在此背景下,无损检测技术通过物理场与材料响应的耦合作用机制,实现了对结构内部状态的原位量化表征,显著提升了缺陷识别的空间分辨率与时间连续性。当前研究焦点已从单一技术应用转向多模态数据融合及智能判读体系构建,其技术演进对推动建筑产业向数字化、精细化转型具有战略意义。

一、无损检测技术的核心原理与分类体系

无损检测的本质是通过可控物理场与建筑材料的相互作用机制,提取结构完整性信息。力学波动原理中,超声检测依赖纵/横波在异质界面的波阻抗突变,其频散特性可反演混凝土分层离析;表面波法则利用瑞利波在浅层缺陷处的能量衰减特征,实现 5cm 深度内的裂缝定位。电磁感应原理涵盖涡流趋肤效应与漏磁通量分析,当交变磁场作用于钢构件时,裂纹导致的磁导率变化会使感应电流重新分布,通过相位幅值解耦可区分表面锈蚀与疲劳裂纹。热力学原理基于傅里叶定律,红外热像技术通过主动热激励(如闪光灯脉冲)或被动监测(如日照温升),捕捉保温层空鼓引起的热阻异常区域。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技术已突破单一场域局限,如超声-电化学联合检测系统通过声阻抗与极化电阻的关联建模,同步评估钢筋混凝土的氯离子侵蚀深度与粘结滑移状态,这种多物理场耦合机制显著提升了诊断维度。

二、混凝土结构质量的多维度评估路径

混凝土结构无损评估需构建材料性能-缺陷特征-环境作用的映射模型。在强度场重建方面,超声回弹综合法通过建立纵波波速与表面硬度的非线性本构方程,消除含水率对单一参数的影响,其预测误差可控制在 ±15% 内;雷达层析成像则利用 2GHz 高频电磁波在骨料-浆体界面的多次散射信号,重建三维介电常数分布场,据此推算水灰比变异区域。针对裂缝诊断,分布式光纤传感(DOFS)将混凝土应变场转化为光频移量测,通过布里渊散射谱分析,可识别 0.05mm 级微裂缝的动态扩展轨迹。对于耐久性评估,地电场阻抗谱技术通过施加 0.1-100kHz 扫频电流,测量钢筋/混凝土界面的容抗弧半径变化,定量反演碳化深度与氯离子扩散系数。这些方法形成从宏观性能表征到微观劣化机理的闭环评估链,尤其适用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早期温升裂缝预警及冻融损伤量化分析。

三、钢结构缺陷的深层次识别机制

钢结构缺陷检测需兼顾表面形貌与内部结构特征。表面微缺陷探测中,磁记忆检测技术通过测量地磁场作用下应力集中区的磁场强度切向分量 Hp(x) ,建立铁磁体位错密度与漏磁场梯度的量化关系,实现焊接残余应力的无基准评估。深层缺陷诊断依赖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高能 X 射线经多角度投影后通过 FDK 算法重建焊缝气孔的三维体素模型,空间分辨率达 0.5mm3 。针对长期性能监测,声发射(AE)技术通过采集塑性变形产生的弹性波,利用矩张量分析确定裂纹萌生方位角;结合 K-means 聚类算法可将撞击计数率、幅值与能量参数关联,区分疲劳裂纹扩展阶段。当前技术前沿在于融合电磁声传感器(EMAT)与导波技术,利用洛伦兹力在钢表面激发的 Lamb 波模态,实现 20m 范围内螺栓松动的分布式监测,突破传统点式测量的覆盖瓶颈。

四、隐蔽工程与既有建筑的无损诊断策略

隐蔽工程检测需解决遮蔽介质中的目标识别难题。探地雷达(GPR)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模拟电磁波在钢筋网中的传播路径,通过双曲线特征点提取与希尔伯特变换,可重构直径 >5cm 的PVC 管线空间坐标。既有建筑木结构评估中,应力波断层成像(SWT)通过布置 16 通道传感器网络,测量冲击波在各向异性木材中的传播时差,基于 ART 算法重建弹性模量分布云图,定位腐朽区域的同时计算剩余承载力。对于历史建筑砖砌体,微波干涉测量技术发射 24GHz 调频连续波,通过相位差分解算 0.01m m 级微变形,结合环境振动模态分析可诊断结构刚度退化。值得关注的是,太赫兹波( 0.1-10THz )因其对非极性材料的穿透性,正被用于检测壁画空鼓与灰层剥离,其波长敏感性使检测精度提升至亚毫米级。

五、技术瓶颈与发展范式转型

当前技术瓶颈主要体现在多物理场耦合干扰:混凝土中密集钢筋网导致电磁波多重反射,需发展时空编码激励技术分离直达波与散射波;量化模型适应性不足方面,混凝土超声测强模型受骨料粒径分布影响,可通过小波包能量谱分解技术提取与粒径无关的频带能量特征量。在智能判读革新层面,深度学习架构如 U-Net++网络被用于 X 射线图像的自适应分割,相比传统阈值法提升缺陷识别率 23% ;图卷积网络(GCN)则通过构建传感器拓扑关系,实现多通道声发射事件的伪影过滤。未来范式转型将聚焦数字孪生系统:基于 BIM 平台集成多源检测数据流,利用 LSTM 网络预测结构性能退化轨迹;开发压电纤维复合材料(MFC)制成的自供电传感器网络,实现微应变能收集与损伤信号同步感知。这种“智能传感-边缘计算-云平台”架构将重构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监管模式。

结论

无损检测技术通过声波、电磁、热力学等多物理场耦合机制,实现了对建筑结构内部缺陷的非侵入式精准诊断。研究表明:在混凝土结构领域,超声回弹综合法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形成强度场重建-微裂缝监测的双层评估体系;钢结构检测中,磁记忆技术与射线 CT 的协同应用突破了表面应力与深层缺陷的同步识别瓶颈;针对隐蔽工程,探地雷达的时域有限差分算法与应力波断层成像显著提升管线定位与木构件腐朽评估精度。当前技术正经历智能化转型,基于深度学习的 U-Net++缺陷分割和图卷积网络声发射过滤技术,有效解决了人工判读偏差与多物理场干扰问题。未来将以数字孪生平台为核心,融合量子磁力传感与自供电传感器网络,推动检测范式从被动响应向寿命预测跃迁,为重大工程全寿命周期安全管控提供颠覆性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检测中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J].杨一诺.建材发展导向,2023(24).

[2]无损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检测中的应用[J].马德兆,朱亮.建筑技术开发,2023(09).

[3]无损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赵行飞.佛山陶瓷,2023(09).

[4]建筑工程检测中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分析[J].常晨.江西建材,2023(06).

[5]基于物联网的混凝土结构无损检测实践教学模型设计[J].马志才,高伟,苏磊,田亮.物联网技术,2024(11).

[6]建筑工程中无损检测技术的具体应用[J].严平.房地产世界,2024(20).

[7]大型焊缝无损检测 RT 拍照机器人结构设计[J].李鹏,王潇翔,高生龙,张洋洋,于维如,张妮妮.中国机械,2024(11).

[8]无损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实体检测中的应用策略[J].伍俊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