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安全保障体系构建
李凌
武汉市房屋征收和名城保护中心 湖北省武汉市 430015
一、绿色建筑特点
绿色建筑所秉持的以节能、环保、健康以及可持续等作为核心理念的一种情况,使其在结构设计层面,还有材料选用以及能源系统配置方面都呈现出一些具有独特性的特性。首先要说的是,其结构经常采用的是轻质高强的新型材料,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降低碳排放,然而这样的做法却也有可能带来诸如耐火性和稳定性方面的全新挑战。其次,绿色建筑普遍会将高效保温材料和可再生能源系统进行集成,像太阳能光伏板、地源热泵之类的都包含其中,通过这样做提高了整体的能效水平,与此同时却增加了对于电气、防火以及运行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此外,大量运用智能控制系统和传感设备这种情况,让建筑的运行变得更加高效,可是这同样也对信息安全以及系统稳定性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所以,绿色建筑的这类特点,不仅对建筑技术的进步能够起到推动作用,而且也对整体安全保障体系在完整性和前瞻性这两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程度的要求。
二、安全风险识别
(一)结构安全风险
绿色建筑所频繁采用的新型轻质材料以及创新结构设计诸如钢结构、装配式构件还有绿色屋顶等,这些举措虽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节能性能以及施工的效率,然而在抗震性能、结构连接以及耐久性等多个方面存在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像是部分装配式构件在其节点的连接处就极有可能会出现松动或者位移等状况,从而将整体稳定性降低。与此同时,为达成自然采光和通风的目的,建筑常常会设计出大开间或者中庭空间,若是在受力分析这一方面有所不足的话,就容易出现诸如承载力不足、构件失稳等一系列的结构安全方面的隐患。除此之外,绿色屋顶虽然具备节能与生态的功能,但是一旦排水系统设计得并不恰当,那么就非常容易导致结构荷载出现超限的情况,进而对建筑安全产生影响。由此可见绿色建筑的结构设计应当兼顾节能目标与结构安全,必须强化受力分析以及安全冗余的配置工作。
(二)防火安全风险
绿色建筑因其广泛采用诸如竹材、复合木材、保温板等具有较高可燃性的可再生或复合型材料,这就导致在火灾发生时火势易因这些材料而加剧蔓延。与此同时,多引入太阳能、地热等新能源系统的绿色建筑,其电路处于极为复杂的状态,要是防火分区、电气绝缘或者设备布置未达合理标准的话,极易引发短路或者设备过热等一系列状况进而增加电气火灾风险。另外,建筑智能化程度颇高的情况下,自动报警、消防联动与疏散系统一旦产生故障,应急反应效率便会受到严重影响。基于以上情形,强化对绿色材料防火性能检测工作、优化能源设备布线以及防护的相关措施、提升智能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的举措就显得极为必要。
(三)环保与健康风险
绿色建筑因旨在提升能效故而常将建筑气密性予以增强,然而若新风系统的设计未达合理标准,则室内空气很可能出现流通不畅的状况,进而致使污染物积聚起来,这不仅会对居住者的健康造成影响,甚至还可能引发所谓的“建筑病综合征”。此外,一些标有环保标签的环保材料,尽管表面看似环保,但在实际使用过程当中依旧有释放诸如 VOCs 这类有害气体的可能性,如此便对人体健康构成了威胁。并且绿色建筑普遍会配备雨水回收与中水系统,可要是过滤、消毒以及防回流等一系列措施并不完善,便极易导致水体出现污染状况且会带来交叉感染的风险。所以说在对环保效益进行追求时,必须高度重视室内环境质量以及水系统卫生安全方面,以此来确保绿色建筑能够实现绿色、健康与安全的有机统一。
三、保障体系构建
(一)智能技术支撑体系
随着建筑在信息化以及智能化层面的持续推进,应用于绿色建筑安全保障范畴内的智能技术,其作用正愈发凸显。先是凭借能对建筑全生命周期开展动态模拟与风险评估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实现让设计阶段安全隐患提前预警的目标。打比方来说,借助 BIM 针对结构受力以及防火路径与逃生通道展开模拟进而优化安全布置。其次通过物联网和传感网络的合理布设,达成对温度、湿度、烟雾、气体泄漏以及电气负载等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控工作,一旦有异常状况出现,系统便能够自动报警并且联动应急响应设备以提升事故响应的效率。除此之外,运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能够进行故障模式识别、系统预测维护以及能耗异常检测,从而给建筑运维工作提供安全决策所需依据。
(二)法规标准的约束与引导
健全的法规标准体系作为安全保障所依托的基础这一事实无可争议。然而当下部分绿色建筑在进行设计时,将对节能减排指标投入的重视程度置于对安全性能重视程度之上,进而导致标准在执行层面出现了偏离。鉴于此应积极推动制定或者修订能涵盖绿色建筑特殊要求的安全法规以及技术规范,例如需要着重加强对新型环保材料防火性能展开细致检测,还需清晰明确太阳能系统的布置与防护各项要求,同时要合理规定智能系统的抗干扰及数据安全等相关指标。而且在推动这些事情的过程中,还应大力鼓励地方基于本地实际情况去出台相应的绿色建筑安全评估体系,进一步建立起完善的认证机制以及动态监督体系,从而力求实现绿色发展与安全保障之间的协调发展这一目标。
(三)全过程管理与组织机制
安全保障体系的能够得以有效运行,是无法脱离从项目起始到结束所有环节的管理控制以及相关方面相互协同所形成的机制。其中,在项目立项以及设计阶段,方案把关工作理应由绿色建筑与安全这双重资质的设计团队来承担,进而将确保安全目标全面且深入地嵌入设计的整个过程。而在施工阶段,对新型材料以及装配式构件质量的控制应当予以加强,通过建立严格程度较高的验收以及巡检制度来达成。至于运营阶段,比较建议设立专门用于建筑运行安全管理的平台,同时配备专业素养的运营人员,由其定期负责对监测设备进行维护以及更新等工作,并致力于建立健全应急响应预案。此外,还需要强化责任追溯的相关机制,明确业主、设计方、施工方以及运维单位各自应当承担的安全职责,如此这般推动营造出一种“全员积极参与、全程实施监管、全过程实现闭环”的安全管理总体格局。
结论:
绿色建筑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其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系统识别结构、防火、环保等潜在风险,并融合智能技术、法规标准与全过程管理策略,能够有效提升绿色建筑的安全性能与运行效率。构建科学、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不仅是绿色建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推动建筑行业绿色转型与技术进步的关键环节,对于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人居安全的双重目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崔乃夫.绿色建筑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4,(03):38-40.
[2]王梦玄.高层住宅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J].居舍,2022,(32):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