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加强地铁空间的宣传效应
王锦霖
佛山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广东省佛山市 528051
一、湾华站情况介绍
湾华站作为佛山地铁二号线第 30 号车站、佛山地铁三号线第 20 号车站,是首座佛山自主运营的地铁线路换乘站。站点辐射区域涵盖多个企事业单位、学校、商超及小区。乘坐地铁的群体多为政府机关人员、中小学生及购物群体。人员特征年轻化,平日接收的信息较为多元,更易了解接受新鲜事物。而地铁作为城市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是市民出行绕不开的一环,通过空间的常态化接触,可潜移默化的将宣传内容渗透到公众的日常生活。
在湾华地铁站空间规划中,当乘客进入车站乘坐地铁时,除使用垂直电梯外,站内存在一层完整过道层作为自动扶梯的过渡空间,但目前仅承担基础通行功能,空间使用效能未能充分释放。而如何优化空间效能实现地铁场景的文化宣传,是本篇要探讨的中心内容。
二、利用地铁空间高效宣传的必要性
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日常生活被卷入信息洪流,网络大行其道,信息的生产速度越来越快,公众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庞大的数据很容易让公众迷失,信息的可见性越来越低。因此,让信息突破高墙,主动占据公众视觉的焦点,是提升可见性的必由之路。而地铁这一大众交通工具,在帮助公众完成空间位移的同时,也将公众汇聚在同一公共空间,让地铁成为公众视觉关注的中心,进而通过空间的视觉互动影响公众认知。
三、如何加强宣传
(一)构建红色地铁空间
当前,传统的意识形态大众传播面临着多重挑战,例如主旋律宣传的贴近性与感染力不足、大众文化传播的过度娱乐化、商业化倾向,小屏时代舆论的飞速蔓延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力。
地铁作为满足人民、服务人民的交通工具,天然拥有着“红色”属性。构建“红色地铁空间”,实质上是打造一个立体的红色传播场景,通过系统规划,将红色人物的事迹画像、红色故事的情景再现、红色精神的符号化表达这些红色元素,悄然嵌入公众的日常生活轨迹,将抽象的意识形态理论化为可视化、可感知的沉浸式体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公众认知[1]。
昆明地铁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通过红色元素互动合影、革命精神文化装饰、飞夺泸定桥 VR 实景,红色留声亭精心、红歌合唱、红书漂流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广大市民直观感受红色基因的传承,领会红色文化的宝贵精神力。深圳地铁则推出红色主题列车,以革命地标为核心视觉元素,通过手绘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展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光荣事迹,通过情感共鸣进一步强化大众传播。
而对于湾华站来说,开阔的过道层具备成为红色文化宣传传播阵地的良好条件。该区域空间较大但利用率较低,空间布置相对单一,容易使乘客产生视觉疲劳迷失方向,可通过系统性的空间改造,实现文化传播与空间利用的双重提升。在墙面,可以设置佛山红色基地简介、佛山红色人物事迹展板、红色精神标语等,同时将立柱改造为浮雕壁画,在中心区域或转角处增加互动打卡装置,地面进行色彩分区与指引,不仅能解决“该往哪里走”的困惑,更让意识形态以自然而然的方式进入乘客视野,让乘客在行走过程中驻足,实现功能指引与文化传播的有机统一。
(二)构建地铁城市艺术空间
当前的空间设计,往往追求科技感、都市感、简洁感与国际化,却忽视了与地域相协调的设计,消解了城市应有的文化个性,让设计呈现同质化,变得千篇一律。而城市艺术空间的价值,恰恰在其作为文化载体的表达。地铁作为城市的地标,可因地制宜打造成为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标识,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本地市民与外来访客的桥梁纽带,实现文化的潜在宣传效应[2]。
地铁城市艺术空间的构建,首先要遵循交通主体原则,在保证车站正常运转、不阻碍乘客出行的情况下,融合艺术性、站点特色与地域特色,让乘客在欣赏作品时自然产生共鸣。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多维创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巧妙运用色彩搭配、光影关系、材质特性,通过色调冷暖、亮度差异、材质对比等,结合本地特色,采用数字媒体艺术、艺术照明、全息互动投影、实景 VR 等现代技术,强化吸引力,增强与公众的互动性,让公众拥有沉浸式体验。但需要注意的是,地铁站内乘客流动频繁,艺术设计应当简约凝练,避免过于复杂导致乘客长时间驻留造成空间堵塞,影响出行[3]。
佛山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是功夫文化、龙舟文化、龙狮文化、陶瓷文化、粤剧文化的典型代表城市,是岭南传统文化的核心基地。同时,佛山紧邻广州这一一线大城市,具有良好的人文艺术基础。而地铁作为贯通佛山的重要交通工具,是一张展现佛山风貌的良好名片。在传统文化需要发扬的今天,地铁空间可成为传播的良好载体。以湾华站为例,可利用过道层的广阔空间,通过实物、投影、海报等形式多样展示佛山传统文化。同时,也可利用广佛两地艺术资源,联系艺术家举办展览及快闪活动,通过多维度、多层级的艺术打造,让地铁成为承载城市文化、传递美学价值的城市艺术空间。
四、结语
地铁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出行优先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地铁站内空置空间利用可能性,本文以佛山地铁湾华站为例,讨论了建设红色地铁空间、地铁城市艺术空间的可行性,这些策略有助于意识形态的大众传播、城市文化的环境塑造,让地铁成为交通出行与文化宣传的融合阵地。但后续仍需进一步研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地铁空间宣传的更多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王松.作为媒介的“红色地铁”:意识形态传播与公共空间争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8(01):152-160.DOI:10.16339/j.cnki.hdxbskb.2024.01.019.
[2]章莉莉.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研究[D].上海大学,2013.
[3]宋妮欣.城市地铁出入口建筑的地域性风貌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作者简介:王锦霖,1998.4,女,汉,山西太原,硕士研究生,党建,宣传。